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4929331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沐川中学2024届高二下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 )A. 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B.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 已迈入了阶级社会门槛D. 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2. 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娘祖养蚕纵丝”的传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发抓出半枚

2、碳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例蚕蛹。据此可知,传说( )A. 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B. 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C. 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D.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3. 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阶级分化产生并日益明显B. 宗法观念影响家天下政权C. 权贵阶层垄断了国家权力D.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转型4. 文选思玄赋李善注引淮南子记载:“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商

3、汤拯救万民,被万世颂扬。这说明( )A. 祭祀活动确具实效性B. 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C. 商汤以仁德治理天下D. 神权与王权开始结合5.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其墓葬位于殷墟宫殿区,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文物约2000件。其中有象征王权和军权的青铜大钺,有一件重达九公斤(如图),铸有铭文“妇好”二字。据此可知商朝( )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 宗法制度尚未形成C. 商王与王后分权制衡D. 妇女可能参政干政6. 宗法与分封制把周王架到无与伦比的“天下共主”的最高位置,但也让他不与基层社会权力发生关系。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材料重在

4、强调宗法与分封制( )A. 使得周天子具有了至尊权威B. 对周王王权产生了双重影响C. 构建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D.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7. 先秦王位的传承途径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并不是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史书记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继一及,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 诸侯王国破坏宗法体制B. 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C. 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D. 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8. 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

5、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这种做法( )A. 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B. 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C. 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D. 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9. 商周时代的音乐创作达到个高峰,当时乐舞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周天子每年正月初一向全国颁布的教学纲要“十有二教”中,第四项就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乱”。这表明商周时期的音乐( )A. 凸显宗法等级秩序B. 是社会治理的工具C. 是典型的贵族文化D. 体现平民的价值观10. 西周时期,春耕开始之际,周王及诸侯要到相近的公田上举行籍田礼。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

6、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这一做法( )A. 表明了国家对土地的占有B. 体现了礼仪教化至上的政治理念C. 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D. 有利于营造重视农业的社会氛围11. 史书记载: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伐季氏,事情已经快要成功,因叔孙氏的家臣竭力主张援助季氏,结果竟把昭公赶出国去;季氏的家臣阳虎拘囚家主,放杀异己,偷盗国宝,据邑叛变。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 士阶层的迅速崛起B. 政治权力明显下移C. 法治秩序开始崩塌D. 贵族等级意识分明12.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资治通鉴中的这段描述反映出本质的问题是( )A. 秦国欲打破东方六国的联盟B.

7、秦欲统与齐国平分天下C.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D. 分封制遭到破坏13. 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A. 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B.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C. 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D. 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14. 在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的卫鼎、卫蚕的铭文中记录了在王朝官员审定和主持之下完成的一次土地交易。后来出土的西周中后期文物中,金文对土地田产买卖兼并的记录更加频繁。这些记录( )A. 反映出井田制出现松动迹象B. 说明

8、周王室的地位已严重衰落C. 表明市民阶层得以迅速壮大D. 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到新阶段15.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主张“择能力”。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国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商鞅在秦国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 礼乐制度彻底崩溃B.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C. 德治与法治之争结束D.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16. 史学家周一良在魏晋南北朝札记魏书篇中指出:“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伧,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这可以用来说明(

9、 )A. 南朝政治迫害严重B. 北魏政治环境宽松C. 南人争相加入北朝D. 北方经济更加繁荣17.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如表中的政策统治者统治政策( )统治者统治政策前秦苻坚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后秦睡兴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北魏孝文帝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墨儒,复兴礼乐A. 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 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18. 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改革都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且击中要害,措施具

10、体,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失败。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 未取得统治者支持B. 推行时用人不当C. 没有革除社会弊端D. 缺乏适宜环境19. 康有为在甲午战前,即上书言事。到乙未之岁,又联合入京会试的举人,上书主张迁都续战,因陈变法自强之计。书未得达,和议成后,他立强学会于北京,想联合士大夫,共谋救国。由此可知,维新变法A. 得到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B. 斗争策略立足于国情C. 与救亡图存需求紧密相连D. 将反清与反帝相结合2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城邦应由生产者、护国者和统治者三个阶层组成。这三个阶层的人们可通过受教育拥有相应的美德。初等教育通过情感教育进行美德

11、的培养,塑造正义的心灵,帮助青年人为履行国家所要求的军事职责做准备;高等教育针对成年人进行,意在选拔国家统治者。这说明柏拉图A. 继承发展智者学派思想B. 对直接民主的失望C. 强调个人绝对服从城邦D. 力图维护城邦利益二、主观题(共40分)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馀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唐白居易朱陈村(节选)材料三 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受田之

12、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新唐书食货志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研判史料的价值。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中华文明的奠基期第一阶段邦国并立时期文明晤光初现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文明突破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治维新后期,儒

13、家文化对日本国民教育路径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影响。1879年,明治政府颁布教学圣旨提出,着眼于国民在“文明开化进程中”研读西学而忽略传统社会风俗及道德品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强调应以儒学的“仁义忠孝”为教学根本。1883年,文部省向各府县公布小学修身书编写方法大意,强调“遵循万世一系天壤无穷之国体观,养成尊王爱国的精神;道德教育需基于儒教精神,在小学中采用欧美的道德教育将会有很多弊端”。1890年,教育敕语作为诏书由天皇直接下达给国民,奠定了儒学文化在国民道德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强调国民对于天皇的绝对服从和奉献。摘编自杨达儒家文化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民教育路径(1)根据材料,分析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在国民

14、教育中重视儒家文化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儒家文化对日本国民教育路径产生影响。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幼年求学于当地崇一学堂,学习经学、英文、理化等课程,并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青年时期前往美国师从杜威,全面学习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17年学成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大学任教。1927年正值“国民革命的势力高涨之秋”,陶行之指出“惟既有国民政治上的革命,同时还须有教育上的革命”,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系列实践的基础上,1930年陶行知发表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他认为“拿全部生活作为教育对象”“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同时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命题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社会即学校”观点。在教学方法上则强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摘编自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