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必考篇目对比阅读19 曹刿论战(教师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4928653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必考篇目对比阅读19 曹刿论战(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必考篇目对比阅读19 曹刿论战(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必考篇目对比阅读19 曹刿论战(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必考篇目对比阅读19 曹刿论战(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必考篇目对比阅读19 曹刿论战(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必考篇目对比阅读19 曹刿论战(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必考篇目对比阅读19 曹刿论战(教师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一)(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

2、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注:陈:国名。洫:护城河宁国:楚国大臣。罢:通“疲”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1)虽不能察_(2)夫大国,难测也_ (3)其城郭高_(4)则民怨上矣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

3、秦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上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4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_”(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_”(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1)明察 (2)推测,估计 (3)外城 (4)国君(君主;君王;统治者;统治阶层等。答“皇上”不得分)。2B3(1)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楚庄王听从了宁国

4、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4(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2)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虽不能察”的句意是: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察:明察。(2)“夫大国,难测也”的句意是: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测:推测,估计。(3)“其城郭高”的句意是:(陈国)外城城墙高大。郭:外城。(4)“则民怨上矣”的句意是: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

5、上:国君,统治者。2考查文言词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A.使:动词,派遣/动词,出使;B.而:表转折,却/表转折,却;C.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之:代词,代陈国/动词,到,往;故选B。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肉食者(当权者,统治者)、谋(谋划)、间(参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听(听从)、遂(于是,就)、取(攻取,攻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4(1)考查对文章内容

6、的理解与分析。从“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甲】文第一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从【乙】文“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可知,陈国因为“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导致了战争的失败。(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了强齐。从【乙】文“庄王听之,遂取陈焉”可知,楚庄王听取了大臣宁国的建议并采取了行动,攻下了陈国。据此,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

7、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

8、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

9、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楚(荆)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

10、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二)(2022辽宁抚顺本溪辽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

11、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选自容斋随笔)【注释】气:精气。实:充实。北:败北,退败。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望其旗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C战其勇者也其真无马邪(马说)D而莫知其方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8【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9【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答案】

12、5B6(1)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有埋伏啊。或:(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7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8指挥作战;分析取胜的原因。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解析】5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名词,原因,缘故/连词,所以;B都是动词,“看到”的意思;C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D道理/方圆;故选B。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重点词:(1)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2)此:代词

13、,这,这些。语:话。予:我。书:抄写。7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翻译为“怯弱和勇敢、空虚和充实,它们产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晓”。其中“怯勇虚实”列举了四种状态,“其由甚微”分析他们产生的原因微妙,最后“不可不知”强调了“知晓”的重要性。所以断句为: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8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感知和概括。甲段中第一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第二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

14、因,他的论述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9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甲文中第二段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反攻彼竭我盈之时,文段中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表明了作战中勇气变化。乙文中“民无常勇,亦无常怯”一句与之类似,意思是“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怯弱”。【参考译文】(乙)“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怯弱。士气饱满内心就充实,内心充实就会勇敢;士气丧失内心就空虚,内心空虚就会怯弱。怯弱和勇敢、空虚和充实,它们产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晓。勇敢就可以全力作战,怯弱就会临阵脱逃。打仗得胜的,凭借自己的勇气去作战;打仗失败的,是怀着胆怯的心态去作战。怯弱和勇敢变化不定,变动急速,没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这是吕氏春秋决胜里所说的一段话。我喜爱这段话,就将它抄之于此。(三)(2022湖北鄂州中考真题)阅读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