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一 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 教师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34928650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一 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一 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 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一 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 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一 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 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一 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 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一 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 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一 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 教师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一中央集权下的古代政治命题趋势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王国问题,中外朝制度,察举制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考点清单线索提炼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

2、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常规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实施的原因和

3、深远影响(1)实施原因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紧要,血亲分封是确保西周社会稳固的不二法门。周人落后,为控制先进东方的土地和人民,只得保存各地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周天子力量强大,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等级制相为表里,彼此匹配,形成完整的礼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西周封建的根基和前提。(2)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统治区域。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

4、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下,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消极方面: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实力一旦衰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再者血缘关系也会随着世代的交替而疏远。2、全面认识宗法制的影响 (1)对西周统治:保证了西周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2)对封建政治:

5、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3)对社会习俗: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形成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以及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4)对思想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美德。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使“国人”形成了“非我

6、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常规考点二、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1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世卿世禄制秦朝首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西汉首创中外朝制,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首创察举制、征辟制,以儒传教,选拔官员途径多样化2、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布衣将相西汉开国功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

7、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常规考点三、隋唐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2)经济制度继续完善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租庸调

8、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军事制度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4)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上:制定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这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入仕的制度上:开创了科举取士,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使寒门学子走上为官之路。常规考点四、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1)为防范军人,

9、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把全国各地地方军队中的精兵悉数搜罗到中央,编入禁军,在首都地区驻扎,皇帝直接掌控的禁军成为宋朝国家唯一具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禁军的最高统帅机构,从宋初的两个变成了三个,最高军事将领的级别也随之降低。禁军三衙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调动军队,必须要枢密院的兵符,而枢密院的长官从来都不是军人。用非军人来牵制军人。实行“更戍法”:从中央派禁军驻守边境禁军以500人为单位、通常以半年到一年为期限,轮流守边。(2)中央权力的分割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宋朝的中书即不管

10、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御史台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和谏官的活跃让宋朝政治一度呈现出积极的状态,这是一种宝贵的自我纠错机制。这种修史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对皇权的制约作用。(3)地方权力的制衡宋朝政府从中央派出文官去管理州政。文官知州,没有兵权,难以形成割据隐患。设“通判”辅助知州处理政务。知州发布的公文,需要跟通判联署,所以,通判对知州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制约。常规考点五、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

11、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制度、军机处的设置则是新发展。(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这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真题考点精准抓1、对科举制的全面认识 (1)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标

12、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 (2)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

13、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2、宋代的文官政治 (1)形成原因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

14、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评价 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3、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和边

15、疆治理的制度创新 (1)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使其各有其主,相互制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指导思想。明代改中书省为三司制度,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狱,三者相互牵制,互不统属。(2)进一步完善地方掌管的任期年限和各种回避制度。明朝规定地方官任满三年必须离开。在回避制度上,形成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和科举回避等多种回避制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3)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管理制度的创新。如明代的土司制度、清代的改土归流、金瓶掣签制度及用武力把台湾纳入中央的统一管理之下等。(4)加大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力度。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就是最有力的例证。上述制度创新,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历史趋势。与此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4、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 (1)明朝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放),到转向闭关自守,失去了对外交流主动性。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