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34925973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

2、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

3、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

4、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

5、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马迁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

6、八个半世纪以后的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

7、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

8、历史编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 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从汤因比这一例子可以推断出,世界上曾

9、经有过许多的文明或社会,但大多数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成为历史。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写作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选项概念举例A线性时间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A线性时间开始,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B分段时间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B分段时间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C“单轨”理论汉书中用汉武帝元

10、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D“褒贬”理论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驳的。(4分)5.下面这段改编歌词串联各个朝代,如同一部微型中国通史。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时间的特点。(4分)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公社书记郭澄清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 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 “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 “这是为什么?” “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

12、物多,扛上枪,保险!” 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 “百发百中,全社第一。” 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 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 “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

13、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 “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 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老乡,到哪儿去呀?” “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

14、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也到方庄。”“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 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 “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

15、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 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 “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 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嘎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 “公社书记呐?” “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 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 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