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25506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分析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结构,推动电网之间柔性可控互联,构建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

2、统,提升电网适应新能源的动态稳定水平。科学推进新能源电力跨省跨区输送,稳步推广柔性直流输电,优化输电曲线和价格机制,加强送受端电网协同调峰运行,提高全网消纳新能源能力。一、 光伏行业储能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发电收入光伏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但受制于消纳空间与电力波动性等影响,国内多个省份要求十四五期间新能源配套储能设施,储能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应用储能技术可以平抑电网、电源和负荷侧的波动,光储电力可以按照负荷需求进行需量管理。未来将有更多的光伏电站配置储能,这些光伏电站能够根据电力市场的电价和上网电价调节供电状态,在提升客户用电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电站发电收入。二、 减少能

3、源产业碳足迹(一)推进化石能源开发生产环节碳减排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采,强化煤炭绿色开采和洗选加工,加大油气田甲烷采收利用力度,加快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推广应用。到2025年,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60亿立方米,原煤入选率达到80%。推广能源开采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对燃油、燃气、燃煤设备的电气化改造,提高海上油气平台供能中的电力占比。(二)促进能源加工储运环节提效降碳推进炼化产业转型升级,严控新增炼油产能,有序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延伸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绿色炼厂、智能炼厂建设。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十四五期间淘汰(含到期退役机组)300

4、0万千瓦。新建煤矿项目优先采用铁路、水运等清洁化煤炭运输方式。加强能源加工储运设施节能及余能回收利用,推广余热余压、LNG冷能等余能综合利用技术。(三)推动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废弃露天矿坑、关停高污染矿区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态碳汇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综合利用模式,推动光伏治沙、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实现太阳能发电与生态修复、农林牧渔业等协同发展。三、 合理配置能源资源(一)完善能源生产供应格局发挥能源富集地区战略安全支撑作用,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

5、,提升国内能源供给保障水平。加大能源就近开发利用力度,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鼓励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优先本地消纳。优化能源输送格局,减少能源流向交叉和迂回,提高输送通道利用率。有序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电力外送,提高存量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新建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优先规划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更高的通道。加强重点区域能源供给保障和互济能力建设,着力解决东北和两湖一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煤炭、电力时段性供需紧张问题。(二)加强电力和油气跨省跨区输送通道建设稳步推进资源富集区电力外送,加快已建通道的配套电源投产,重点建设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弯、新

6、疆、河西走廊等清洁能源基地输电通道,完善送受端电网结构,提高交流电网对直流输电通道的支撑。十四五期间,存量通道输电能力提升4000万千瓦以上,新增开工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6000万千瓦以上,跨省跨区直流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力争达到4500小时以上。完善原油和成品油长输管道建设,优化东部沿海地区炼厂原油供应,完善成品油管道布局,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加快天然气长输管道及区域天然气管网建设,推进管网互联互通,完善LNG储运体系。到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四、 发展目标(一)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

7、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二)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三)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

8、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四)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能源产业数字化初具成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五)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产生活用能便利度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气、冷、热等多样化清洁能源可获得率显著提升,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供能基础设施均衡发展,乡村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城乡供

9、电质量差距明显缩小。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五、 加强应急安全管控(一)强化重点区域电力安全保障按照重点保障、局部坚韧、快速恢复的原则,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为重点,提升电力应急供应和事故恢复能力。统筹本地电网结构优化和互联输电通道建设,合理提高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相关线路、变电站建设标准,加强事故状态下的电网互济支撑。推进本地应急保障电源建

10、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重要用户发展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完善用户应急自备电源配置,统筹安排城市黑启动电源和公用应急移动电源建设。十四五期间,在重点城市布局一批坚强局部电网。(二)提升能源网络安全管控水平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控体系,加强电力、油气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能力建设。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建立能源行业、企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平台,提高风险分析研判和预警能力。(三)加强风险隐患治理和应急管控开展重要设施、重点环节隐患排查治理,强化设备监测和巡视维护,提高对地震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火灾等安全风险的预测预警和防御应对能力。推进电力

11、应急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建立电力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培训演练基地、抢险救援队伍和专家库。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实战型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建立健全电化学储能、氢能等建设标准,强化重点监管,提升产品本质安全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合理提升能源领域安全防御标准,健全电力设施保护、安全防护和反恐怖防范等制度标准。六、 统筹提升区域能源发展水平(一)推进西部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高效开发推动黄河流域和新疆等资源富集区煤炭、油气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合理控制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强度与规模。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区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优化大型水电开发布局,推进

12、西电东送接续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科学优化电源规模配比,优先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实施风光水(储)、风光火(储)等多能互补工程,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十四五期间,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年综合生产能力增加35亿吨标准煤以上。(二)提升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水平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开展能源生产消费绿色转型示范。安全有序推动沿海地区核电项目建设,统筹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加强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

13、保障,稳步扩大区外输入规模。严格控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在严控炼油产能规模基础上优化产能结构。十四五期间,东部和中部地区新增非化石能源年生产能力15亿吨标准煤以上。下游绿色能源廊道,支持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示范。(三)能源供应保障重点区域两湖一江地区,优先发展本地可再生能源,有序扩大能源调入规模,建设陕北至湖北(已建成投产)、雅中至江西(已建成投产)、金沙江上游至湖北等输电通道,依托浩吉铁路及其疏运系统合理布局路口煤电,增强能源安全储备能力,建设一批煤炭储备基地。东北地区,积极推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和多元化利用,完善中俄东线配套支线管网,减缓东北三省煤炭产量下降速度,建设蒙东煤

14、炭供应保障基地,提高滨洲线、集通线运煤能力,结合电力、热力需求有序安排煤电项目建设,加强冬季用煤用电保障。其他地区,加强能源供需衔接,有效解决区域性、时段性供需紧张等问题。七、 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全面深入拓展电能替代,推动工业生产领域扩大电锅炉、电窑炉、电动力等应用,加强与落后产能置换的衔接。积极发展电力排灌、农产品加工、养殖等农业生产加工方式。因地制宜推广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蓄热电锅炉等新型电采暖设备。推广商用电炊具、智能家电等设施,提高餐饮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实施港口岸电、空港陆电改造。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

15、量占比达到20%左右。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动车桩协同发展,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八、 基本原则(一)保障安全,绿色低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协同推进能源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二)创新驱动,智能高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16、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开拓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四)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强化民生领域能源需求保障,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能源保障。九、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电网为基础平台,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