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925496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G相控阵天线罩产业发展意见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全流程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市场,加大骚扰电话防范和治理力度,维护信息通信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环境,规范市场主体竞争秩序,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提升产业供给能力,推动信息消费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与有效投资良性互动。一、 通信设备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通信设备行业面临的机遇行业目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是5G网络的建设。由于5G设备对零部件透波性能、导热性能、EMI屏蔽性能和零部件轻量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单一性能指标方面

2、,5G高频信号的能量衰减较大的特性要求天线罩具有更低的介电损耗性能以实现较好的信号传输指标,核心芯片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带来的芯片快速温度上升要求导热材料具有更高的热传导性能,通信设备集成程度的提升要求EMI屏蔽材料具有更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在功能要求方面,零部件的发展需要集成新的功能要求,例如,非金属材料需要具备金属的属性,结构功能器件需要同时具备电气性能,导热材料的应用需要统筹考虑热传导与热辐射的组合,电子屏蔽材料需要同时考虑电磁吸波的要求。行业内厂商以往的产品在性能上无法完全满足以上要求,部分厂商将因技术实力的原因失去份额。在相关产品上,通过提前布局,行业的5G相控阵毫米波天线罩、高K值导

3、热垫片、高K值导热凝胶等应用于5G设备的产品已于2018年到2019年相继通过客户验证,目前均开始批量供应中。现阶段5G前期建设主要是低频基站,5G高频基站的建设将随着5G组网工作推进大量展开,未来行业的5G相控阵毫米波天线罩产品将会有巨大的市场。同时,由于高频信号的使用、硬件零部件的集成化升级、联网设备和天线数量的成倍增长、MassiveMIMO技术的引入、以及海量的数据处理,将显著提高5G基站功耗,发热量也随之快速上升,行业高K值导热垫片未来也将会有显著的市场。(二)通信设备行业面临的挑战1、通信设备行业更激烈的竞争5G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由于5G设备目前较为昂贵,为实现

4、5G网络部署的经济性,电信服务运营商将要求通信设备厂商降低产品价格。以上下游价格压力将向通信设备零部件厂商传导,行业可能面临更激烈的价格竞争。2、通信设备行业全球经营相关的管理挑战目前世界贸易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通信行业的供应链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应对相关的不确定性,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全球化经营带来的供应链复杂化、员工文化差异化和当地法规差异化等情况将对行业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二、 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创新水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等各类终端产品的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增强现实、超高清

5、终端设备、消费类无人机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超高清视频在社会各行业应用普及。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发展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三、 推动信息消费领域双创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培育信息消费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等服务。公告一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广泛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引导示范基地积极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提供多方面、多种形式的服务,助力信息消费创新发展。四、 通信设备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一

6、)通信设备技术的整体发展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1、通信设备行业1G时代:各国各自研制自己的移动通信系统1973年,摩托罗拉研发出了世界第一台手机;1976年,ITU批准了800/900MHz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发成功了世界第一套移动通信系统AMPS(AdvancedMobilePhoneSystem)并于1983年开始正式商业运行,开启了1G时代;随着AMPS的面世,欧洲各国也纷纷建立齐了自己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北欧的NMT(NordicMobileTelephone)、前联邦德国的C-Netz和英国的TACS(TotalAccessCommuni

7、cationsSystem)等。作为最早面世的移动通信系统,AMPS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超过70个国家运行,是1G时代最广泛使用的通信技术标准。2、通信设备行业2G时代: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欧洲VS高通的通信标准格局形成1982年,为研发、设计一个可以泛欧洲使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设立了GSM(法语GroupeSpcialMobile,移动通信专家组,其标准化的职能后转移)。1986年,为与美国在通信领域竞争,建立一个更先进、更广泛使用的泛欧通信技术标准,欧洲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于1986年开始对美国通信行业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于1987年第一次公布了设立

8、一个通信技术标准协会的设想。1987年,德国、比利时、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爱尔兰、意大利、挪威、荷兰、葡萄牙、英国、瑞典共同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同意在1991年前建立一个泛欧洲的、基于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并委托GSM承担该任务。1988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设立了ETSI(EuropeanTelecommunicationsStandards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协会)。1989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将GSM的职能转移给了ETSI,同年,新一代的泛欧洲通信系统标准被确定,即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标准,欧洲的通信技术标准得到

9、了统一。在欧洲大力发展GSM标准的同时,美国的高通也在布局新一代的通信技术,与基于TDMA(时分多址)技术的GSM标准不同,高通采用CDMA(码分多址)技术建立了自己的通信技术标准IS-95,并于1993年被美国电信行业协会(TelecommunicationsIndustryAssociation)确立为2G标准,相关网络系统后续在中国香港、韩国等多个地区部署,在全球形成欧洲的GSM和高通的CDMA两大2G标准竞争的格局。3、通信设备行业3G时代:更多国家、组织积极参与通信技术标准的设立1985年,联合国下属的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国

10、际电信联盟)提出建立新的通信技术规范,即FPLMTS(FuturePublicLand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由于GSM等2G网络的部署,ITU的该计划暂时搁置(FPLMTS后被改名为IMT-2000)。1987年,一项旨在研究一种在革命性的通信系统的研究在英国剑桥开展,研究员们将这项技术称作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该研究得到了欧洲委员会和爱立信、诺基亚等厂商的资助。上世纪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SDO(StandardsDevelopingOrganizatio

11、n,标准化组织)和通信厂商意识到全球通行的通信技术标准的意义,包括ESTI、日本的ARIB等标准化组织以及爱立信、诺基亚、三星都开始进行研究。为了能够采用单一标准,ITU要求每个地区的SDO和厂商提交能够满足IMT-2000性能要求的无线电传输技术的提案。1992年,UMTS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参与UMTS研究的各方对UMTS的无线电传输部分选择ATDMA技术还是WCDMA技术存在争议。1996年,在欧洲委员会的促进下,爱立信、诺基亚等厂商,法国电信、Orange等运营商以及标准化组织ETSI共同建立了UMTS论坛,以推动UMTS的产业化发展。其后,日本加入了欧洲阵营,UMTS确定以WC

12、DMA技术作为无线电传输部分的技术。1996年-1998年间,各大SDO和相关厂商提交了17个提案,包括欧洲和日本SDO联合主张的WCDMA(UMTS),高通和三星为主的厂商联合主张CDMA2000和中国主张的TD-SCDMA。1998年,为支持UMTS成为世界标准,以ESTI为核心的组织、厂商建立了3GPP(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合作计划);同年,支持CDMA2000的以高通为核心的厂商、组织建立了3GPP2、3GPP和3GPP2都宣称为ITU的IMT-2000项目服务。1999年,为推动TD-SCDMA的普及,中国的标准化组织CCSA同时加入

13、了3GPP和3GPP2。中国主张的TD-SCDMA后来成为UMTS的一部分,与WCDMA作为UMTS的两个不同版本。2000年,经ITU确认(ITU-RM1457Recommendation),WCDMA、CDMA2000和TD-SCDMA被确立为3G(IMT-2000)的标准。4、通信设备行业4G时代:高通放弃主导标准,IT厂商竞争失败,技术标准趋向统一在3G时代,为收回对UMTS研究的资助,欧洲各国采用了最大化频谱使用权拍卖价格的政策,使运营商背负了较大的投入成本,因此运营商在短期内无法承受再一次革命性的通信技术更新。在这种商业背景下,各大标准化组织和厂商对于通信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现有

14、体系下演进,3GPP和3GPP2两大组织分别在其原支持的UMTS、CDMA2000的基础上推出了LTE(LongTermEvolution)和UMB(UltraMobileBroadband)。在通信行业组织演进技术的同时,主要由IT厂商和工程师组成的IEE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也升级了其负责制订的Wi-Fi技术标准;升级后的IEEE80216e及以后版本Wi-Fi技术标准可以支持移动互联网功能,开始与通信行业组织与厂商进行竞争。2008年,ITU定义了4G(IMTAdvanced)网络技术的性能指标,

15、要求相关SDO和厂商向ITU提交4G技术的提案。同年,高通宣布停止推广UMB,加入LTE阵营。2009年,3GPP和IEEE分别向ITU提交了LTEAdvanced和WiMAXrel20(IEEE80216m)作为4G(IMTAdvanced)技术标准的提案。2011年,经ITU批准,LTEAdvanced和IEEE80216m都被确认为4G的技术标准。2012年,IEEE公布了WiMAXrel21,由于WiMAXrel21不兼容以前的版本,众多运营商和厂商转向LTEAdvanced,LTEAdvanced成为唯一主流的4G通信技术标准。5、通信设备行业5G时代:第一次尝试全球统一标准,标准分

16、批冻结以往通信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为各大软硬件厂商、运营商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在5G时代统一全球标准成为了通信行业绝大部分参与者的共识。经过3G、4G时代标准制定工作的发展,由ITU发布定义和指标需求,由各大SDO和厂商进行研究,再在3GPP框架内进行讨论、谈判、确认,最后由3GPP向ITU进行提案成为了通信行业普遍认可的确认通信技术标准的方式。2015年,ITU公布的ITU-RM2083文件定义了5G(IMT-2020)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根据ITU的定义,5G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包括:eMBB(EnhancedMobileBroad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主要应用场景包括3D/超高清视频、VR/AR、云存取、高速移动上网等需要大流量移动宽带的场景;URLLC(UltraReliable&LowLatencyCommunication,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无人驾驶/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等要求极低时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