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

上传人:图*** 文档编号:34915332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治理主题扶贫(民生)古语集锦(15条)1.同舟而济相救也如左右手。出处:春秋孙武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释义:(吴人和越人)坐一条船渡河,遇着大风,互相救助就如同左右手那样。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渡过难关。用法提示:别看这句话不长,字数也不多,却包含着两个成语:“同舟而济”(常作“同舟共济”)和“如左右手”。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似乎也可以放在“团结”或者“合作(外交)”条目之下,但是这句话适用的情况更偏向于“患难”,而不是“富贵”。而且,凡是与公益、扶贫、援助等事相关的内容,都可以用到这句话。比如,“同舟而济,相救也如左右手。”全

2、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2.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出处: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原文:“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释义: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大事。可以引申为扶贫工作的必要性。用法提示:获得感是近年来的热词之一,可以说,我国的改革,是以增加民众的获得感为重要导向的。句中的“富民”,不只是局限于让人们富裕,也包括让人们幸福,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公文写作中,与获得感、幸福感等词汇最为相关、最为直观的一件事情就是精准扶贫,这句话就可用于这方面。比如,“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

3、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处:春秋管仲管子牧民。原文:“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比喻: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地注重礼节、崇尚礼仪。用法提示:我们听过更多的版本应该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将“则”变成“而”的人是司马迁,后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也许是司马迁敏锐地洞察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关系

4、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前提和基础,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公文写作中,可以将“知礼节”“知荣辱”与小康社会或者扶贫联系在一起。比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生福祉是党一切工作的重心。再比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释义: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诗人

5、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法提示:忧国忧民的杜甫,不担心自己的房子漏雨,而去关心“天下寒士”,配得上“诗圣”称号。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诗自然而然地就能匹配到今天的住房问题。比如,古人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还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5.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出处:唐李约观祈雨。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释义: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

6、首诗讲的是当时的贫富差距。用法提示:古诗中的“朱门”,一般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约所描写的情况虽然没有杜甫笔下的严重,却也揭露了当时的贫富差距。在公文写作中,说到贫富差距这个问题的概率很高,比如,“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精准扶贫”是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是扶贫的制度性创新,也是当前缩小贫富差距的现实解决路径。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季氏。原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释义: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

7、活不安定。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正确对待多少与均否、安否的问题。用法提示:孔子的这个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很大,甚至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今天来看,这种思想自有其消极的一面,“寡”和“贫”也是需要担心的;但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均”,不是简单地平均,而是“各得其分”,就是在公正的分配制度下得到自己应得的份额。在公文写作中,这种思想对目前的扶贫工作就很有意义,毕竟,扶贫涉及的问题有很多,用到的时候,不妨适度展开来说。比如,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现代社会的稳定也要靠一定的均衡,如果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便有可能会分崩离析

8、、动荡不安。7.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释义:自己奏乐自己高兴不如大家一起奏乐一起高兴。后世多用来形容与民同乐。用法提示:很多人会对这句话的读音感兴趣,这里标个拼音吧:dyulbrzhngyul。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尤其适合用在扶贫方面。毕竟,与民同乐和与民同富是密不可分的。当然,用于其他民生问题也是合适的。比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中央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更多关爱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有困难的

9、群众,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出处: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原文:“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释义:远处的邻村房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描写了安逸恬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用法提示:陶渊明生在东晋,还出任过时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过,刘裕建立南朝宋时,陶渊明早就已经开始他的隐居生活了。在那个英雄辈出、动荡不安的大变革时代,陶渊明就是一个想要做好自己的普通人。在公文写作中,这几句诗可以用在视察

10、、调研、深访农村扶贫成效时,可以全用,也可以只用其中两句。比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笔下那温馨的生活场景已不再是白纸黑字,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9.万姓聚舞歌太平。出处:唐李白春日行。原文:“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我无为,人自宁。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释义:群臣和百姓们也都翩翩起舞,歌颂天下太平。比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用法提示:春日行是乐府旧题,本来是专咏春游的,如鲍照的春日行献岁发,李白却一变其俗,改咏唐玄宗春日泛游。这首诗是李白应诏入京后,待诏翰林时所作。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诗可以作为一个美好的蓝

11、图、奋斗的目标,落到现实可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比如,我们承担使命,接力奋斗,热血澎湃,勇敢前行,就是要实现“万姓聚舞歌太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出处: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原文:“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释义: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形容雨后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用法提示:陕西蓝田这个很不起眼的地方辋川,因为王维的隐居而留名青史。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创造了大量的

12、山水田园诗歌,积雨辋川庄作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公文写作中,“水田”“夏木”比较契合我国农村耕耘收获的场景,所以这联诗可用在与扶贫、“三农”等有关的文章中,如扶贫成果汇报、农村调研报告等。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近年来,我们一直把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地向前推进,在使村民变得更富裕的同时,也把村庄变得美丽、变得漂亮。1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出处:唐白居易观刈麦。原文:“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释义:脚下被土地蒸腾的热气烘烤,后背被强烈的阳光照射。形容农民种地时候的辛苦状态。用法提示

13、:这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他后来就没有这么“锋芒毕露”了。早期的这类诗作被他自己叫作讽喻诗,最大的特点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公文写作中,可以直接用白居易的原意,通过对“三农”问题、低收入群体的描写与叙述,强调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扶贫事业的推进与发展。比如,在农业机械化渐次普及的当下,农民群体不再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再用最原始的方式手动割麦了。12.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出处:南宋陆游时雨。原文:“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释义:家家户户那用麦子做成的饭食色香味美,四处响起的采

14、菱之歌悠扬而绵长。形容农村生活无忧无虑的祥和氛围。用法提示:现在的“麦饭”,多指以蒸制手法制作而成的陕西省名小吃,与陆游吃到的有所不同,毕竟陆游是浙江绍兴人,晚年也一直都隐居在家。所以那“麦饭”到底“美”在何处,如今也不得而知了。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农村的美好生活,或作为一种现状,或作为一种愿望。比如,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让“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成为常态。13.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出处:南宋陆游戏咏村居。原文:“歌起陂头正插秧,梯斜篱外又劙桑。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

15、家麦饭香。林杏半丹禁宿雨,丛萱自歛避斜阳。北窗合是羲皇上,已置临风八尺床。”释义:白昼长了,处处都是黄莺在唱着美妙的歌;丰收年岁,家家户户那用麦子做成的饭食色香味美。形容农家衣食无忧的喜乐氛围。用法提示:陆游那八十多年的一生,一共写了近万首诗词,后人在感叹这个数量的同时,也对这些诗词的质量提出质疑。确实,陆游后期的一些作品不太尽如人意,重复雷同就是其中一大弊病。这首诗中的“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与时雨中的“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就是一个例子。不过,在公文写作中,这两联诗倒是可以互换使用。比如,“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我们要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16、,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4.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释义:人们出入劳作时相互伴随,抵御盗寇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事故时互相照顾,这样百姓就友爱和睦了。尤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用法提示:这是孟子为滕文公(也称滕元公)亲自设计的一种社会状态,不过这种状态太过理想,在那个烽烟四起的战国时代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本来是孟子追捧者的滕文公也没有采纳。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努力的目标;也可以作为定语,形容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