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11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910182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错点11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易错点11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易错点11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易错点11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易错点11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错点11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错点11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1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典例分析】例: 【2022辽宁沈阳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问题。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宋协伟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然而,地图的内涵与外延绝非止于“用”。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地图的文化之道也是有待挖掘的。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地图提供新的视角。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

2、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域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如果将其扁平化,就

3、是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若再将其浓缩化,就是当今的网络地图。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

4、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所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因此,在不同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符号。同时,由于绘本地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地图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古代地图的色调、设色手法和地图符号的表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

5、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选自京城雅集话地图,有删改)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选文第段加点词语“土生土长”好在哪里。【答案】“土生土长”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通俗易懂。【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的赏析。文章第段“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中的“土生土长”原义是在当地出生,在当地长大。在这里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

6、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语言生动形象,使道理通俗易懂。【易错点快攻】【易错点详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说明文的语言既不同于记叙文语言,也不同于议论文语言;既不是为了感动人,也不是为了说服人,而是为了使人明白,获得知识。因此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是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对策】说明语言类题型及对策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四个步骤):(1)表态,(可以/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

7、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四个步骤)(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找有概数的句子;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强化训练】1.【2022山东

8、聊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分子育种技术让水稻更高产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但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能吃饱饭,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得以实现的。水稻增产与育种、水利、肥料、农药等诸多因素有关,而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育种。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育种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约为40%。育种的目标,是希望获得各种特征都符合种植者与消费者需求的作物。作物具备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特征,被称作农艺性状。而所有的农艺性状,归根结底都是由其遗传物质DNA上的特定碱基序列基因决定的。认识到这一点后,育种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诱变和杂交这两大武器来改造作物。诱变是通过运用物理或化学的办法来处理种子,提高

9、作物基因改变的概率。将这些基因突变的种子种植下去后,再观察挑选其中的有益变异并逐步培育出新品种。而杂交则是将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进行人工授粉交配,再将其后代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并具备某种优良性状的植株挑选出来,经过多代自交,最终培育出性状优良、遗传性状稳定的新品种。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但无论是自然变异还是人工诱变,基因的变异都是随机发生的。而杂交育种则需要经过多代的筛选、会交和自交,耗费的时间常常要以十年计。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在育种学家看来,高效精准育种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调控关键农艺性状的基因。不过水

10、稻有4万多个基因,几乎是人类基因数量的两倍,一个一个基因去研究费时费力。加之基因和性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既存在多个基因调控同一个性状,也存在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情况,基因和性状之间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在水稻中率先应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是指:首先,记录大量不同品种植株的各种性状;随后,对这些植株开展基因组测序;接下来,对比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假如若干植株均具有株高较高这一特征,而它们的某个基因又有着相同的变化,这个基因的作用很可能就是调控株高。确定了控制性状的关键基因(对性状影响较大的基因,也称主效基因)后,下一步就

11、是将这些基因按照育种学家的设计进行组合。传统的杂交技术不变,但是筛选不再是大海捞针,因为基因已经确定。当杂交的植株在实验室中刚出苗的时候,利用基因组测序或者利用对特定基因的标记追踪,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具有理想组合的植株。通过对特定基因的分子标记追踪,能够获得将多种位于不同品种植株的优异基因集于一身的新品种,将传统育种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变为可能。这就是李家洋提出并首先实践的“分子设计育种”。那么,分子设计育种如何提高产量呢?这需要先确定哪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然后寻找控制这种农艺性状的基因。育种学家认为,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农艺性状是水稻的株型。具体而言,就是水稻的茎秆基部分枝(称为分蘖)的数目

12、和角度、植株的高度、叶片和穗的形态等。意识到了株型对产量的意义后,育种学家提出来水稻“理想株型”或“新株型”的概念。即认为育种的目标之一是让作物具有最合适的株型,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经济产量。李家洋解释道:“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角度、茎秆粗壮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李家洋团队接连发现了多个与分蘖相关的基因。其中,于2010年发现的IPAI最为关键。李家洋表示:“通过调控IPAI的表达量,不但能够让水稻具有合适的分蘖,还让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它甚至还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影响穗和粒的形态。”李家洋团队很快将IP

13、AI用于分子设计育种。通过杂交将具有IPAI优异变异的基因导入其他水稻中,可以让水稻获得理想株型状态,使产量提高约20%。基于这一进展,IPAI被誉为“新一代绿色革命基因”。“农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基因组时代,育种科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家洋院士说。(选自2021年第11期科学世界,有删改)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理想株型应当具备株高1.2米左右,47个分蘖,具有一定的分蘖角度、茎秆粗壮不倒伏、根系发达、穗大粒重等特征。【答案】“一定”表示某种程度,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理想株型的分蘖角度适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定性:“一定”表示

14、程度,起修饰限制作用。带词解句:理想株型的分蘖角度适中。说明文语言特点:“一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余建斌吴月辉谷业凯刘诗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为此,科技人员做了精心设计和保障。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没有太多技术升级或改变,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神舟十三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

15、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经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缓冲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确保舒适安全地回家。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