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分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910182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象分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形象分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形象分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形象分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形象分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象分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象分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部编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形象分析(解析版)一、 知识点讲解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1提问格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

2、意义。3答题步骤: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4答题示例:早 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常考形象汇总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

3、、智巧。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4

4、、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5、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

5、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6、登高者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情感:思妇(见上2)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二、 专项演练诗词鉴赏。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各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

6、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原句加以描述分析。【答案】忧国忧民、舍己为人、博大胸襟、穷困潦倒、年老体衰等等。例如: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群童公然抱茅而走,诗人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只能拄着拐杖独自叹息。穷困潦倒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失意落魄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舍己为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

7、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卷我屋上三重茅 可见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见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无可奈何;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可见其穷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见其痛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见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古诗文阅读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

8、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宾小阳所在班级打算将本诗改编成一出课本剧。大家讨论剧中人物形象,请你参加讨论,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卖炭老人形象【答案】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把老人年事已高(年老、苍老),常年操劳刻画得生动传神。(或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了卖炭翁生活贫困艰辛、窘迫、艰难。)示例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把老人矛盾的心理刻画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或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了卖炭翁生活贫困艰辛、窘迫、艰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归纳

9、概括。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概括。“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把老人年事已高(年老、苍老),常年操劳刻画得生动传神。“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把老人矛盾的心理刻画出来,读之催人泪下。阅读木兰诗选段,完成题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我东阁门,我西阁床。我战时袍,我旧时裳。 当窗云鬓,对镜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

10、知木兰是女郎。1结合全诗,说说木兰的形象特点。【答案】勤劳纯朴又坚毅勇敢,舍身报国又热爱家人,勇担重任又不慕名利。 【解析】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

11、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注刈(y):割。覆(f)陇(l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荷(h)簞(dn)食(sh):用竹篮盛的饭。荷,肩挑。饷(xi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惜:盼望。岁晏(yn):年底。晏,晚。尽日:整天,终日。1“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的“此

12、”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答案】1“此”指劳动人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 依据诗歌内容,“此“指的就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两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自身的反思,自己不从事劳动,却吃穿不愁,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心中愁苦。阅读下面课内诗歌,完成问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13、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淚。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案】1执着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解析】本道题考查对古诗词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技巧如下:理清题干。分析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描写和关键语句。具体概括。本道题考查对古诗词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蒹葭这首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心情。若将“伊人”认定为女子,那么抒情主人公就是执着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山园小

14、梅(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释】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合:应该。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1.诗中描绘的“梅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案】不畏严寒,明媚鲜丽(或神情骨秀,高洁端庄)和峻洁清高、孤芳自赏(或幽独超逸、自甘淡泊)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15、附参考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意思是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明媚鲜丽的形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思是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这两句话突出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据此理解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不畏严寒,明媚鲜丽(或神情骨秀,高洁端庄)和峻洁清高、孤芳自赏(或幽独超逸、自甘淡泊)的形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甲】所见(清)袁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