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寻根义门陈家史探秘

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25KB
约7页
文档ID:349085300
寻根义门陈家史探秘_第1页
1/7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寻根义门陈家史探秘 义门陈,这个赣北山区普通而又特别的小山村,藏在深山之中,交通不便,说它是穷乡僻壤一点不为过,假如不是古色古香的义门陈遗址纪念馆和高高耸峙的分庄纪念碑,还真难以想象,它就是那个享誉四方、蜚声海内的江州义门陈氏的祖居地 车桥镇本就偏僻,一条小街长不过三五百米,宽不过10米,只有少许几家商店,街面人口不多,只能算是个稍大点的村庄而已而义门陈村,距镇6.5公里,我们来时正在修路,刚填的路基,渣土还没有完全落实,工程车辆经过,把我们湮没在扬起的灰雾中,越是路难行越觉得远,骑行中,我和老刘聊起,当年宋仁宗仰慕陈氏义名,在江州视察期间,还专程微服私访义门陈村,据说,随从带了包子扔给狗吃,狗闻都闻一下就离开了,很是惊奇,便问农夫因由,农夫答: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宋仁宗深为感动,心想义门陈氏果真不同凡响,就连犬类都这么有情有义!我感慨的不是义犬,而是皇帝,古时候没有飞机、火车、汽车,更没有修什么高速国道省道的,他作为一国之君怎么有心思到这山旮旯里来体察民情呢?来一次得多么难! 从车桥往义门骑行,沿途山岭苍翠、绵延,山虽不高,但颇有灵性,小路在山间逶迤回旋,越往里走,更加的感觉气场的所在。

骑行中,突觉眼界渐宽,路边出现一个小村,蝴蝶结式的宣传牌上印着陈氏家训条文,民居木质窗格中“义门〞二字特别明显,从小路进去,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小桥、流水、池塘、山包、草坪,草皮和灌木是新栽的,显然这是一个刚刚建成的小型绿化广场沿小路继续前行约300米,就是义门陈遗址纪念馆了,放眼看去,整个纪念馆建筑群和广场,坐北朝南,地势呈阶梯状依次上升,上窄下宽 最前面是个不大的广场,中间是一个书形石雕,上面刻的是《义门陈赋》,讲的是义门陈家史,全文言文,似懂非懂,也就没有深入研读左侧不远处一块巨石矗立,“天下第一家〞几个朱红大字特别醒目,忍不住站在石旁照了一张相石书后边是个小水池,池中有一块黑色大石头露出水面,听当地人讲,它叫龟石,据说还有一段漂亮传闻呢900年前,宋仁宗敕谕分庄,自此我陈氏族人背井离乡,遍布天下传闻,圣旨下时,族老齐聚义门议事厅,说不完背井离乡苦,道不完生离死别情突然,一只巨龟以其两只蒲扇大的脚,徐徐推开议事厅大门但见此龟锅盆大小,伸出巨头,泪眼汪汪,挥之不去一族老揖曰:“神龟请回,今奉旨析庄,圣命难违义门子孙,不管千里万里,都不会忘掉根本,一定岁岁回归,祭祀先人〞金龟听罢,点头离去。

自此,金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吃不喝,抬头四顾,守望在义门陈故里历经千年风雨,变成了一尊抬头瞭望远方的大龟石族人称之为“千年龟〞听罢,不免对龟石心生敬意,它也是我们陈氏文化一个重要符号啊 过龟池,拾级而上,台阶左右两侧是两片不大的绿化带,草坪上,低矮灌木组成的“忠义孝悌〞四个大字,显得磅礴大气,前方平台上,两根汉白玉石柱擎天挺立,上书对联一副“义聚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这是对义门陈氏家族史的高度概括,也让我作为这个大家族的后裔颇觉荣光江州义门陈,自唐开元盛世建庄,至北宋嘉佑年间创造了十五代同堂、历时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击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派、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凑的大家庭义门陈氏以其勤劳聪慧的义聚实践,演绎出了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仙境,实践了孔圣儒家思想精华的大同世界、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古代和谐社会,成为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历史典范! 过石柱继续往前,就是纪念馆正门了,红墙灰瓦,木质榫卯结构,正中“义门陈氏〞牌匾特别打眼,正中上方有“御赐〞字样,四周是大小四条金龙环绕,活灵活现,据说这是唐僖宗御笔亲赠的牌匾,自此,后世皇帝屡屡下诏表彰,义门陈氏也因此有名遐迩。

纪念馆门前,一口水井吸引了我,据说是陈氏迁居江州的始祖陈旺亲自开凿,井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涸,陈家人觉得,家族人丁兴旺和这口井有很大关系,说是怀孕的妇女喝了此井之水,一定会生男孩,也为了纪念先祖,后人把这口井称为“旺井〞 穿过门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小段残垣断壁,灰色砖墙,大理石拱门,据说,这是义门陈老宅唯一留下的遗迹了,心潮难平,当年的万千浮华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希望这一段残壁长久的保存着,有了它,游子们就有了心灵的归宿 纪念馆右侧为文史馆,主要展出的是义门陈氏发展史,从始祖建庄,到立家规家训,到家族一点点壮大,再到受到历朝历代皇家表彰,再后面就是历代义门陈氏名人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义门陈氏追根溯源,竟是南北朝时陈武帝陈霸先的皇族后裔,难怪义门陈氏后代英雄辈出呢!元末明初有陈友谅,近现代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陈诚,有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有新中国开国将帅陈云、陈毅、陈赓等 从展出的资料看,有几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一是家法甚严一个封建家族能够维持332年不分家的奇迹,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义门陈有严明的家法家训家规,教育子弟忠义孝悌,只要犯了其中一条就要去刑杖厅接受教训。

而且思想十分先进,在家法中明确提出一夫一妻“皆只一室〞,还有晚婚晚育“男子十八才可订婚,二十才可娶妻〞,另外家主之位采取举贤任能的方法,由选举产生,所有十五代家主中任职长的有二三十年,短的一两年 二是十分重视教育义门陈有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家族书院:东佳书院,只教育本族及与本族有姻亲关系的子弟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名气还是十分大的,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等都曾在这里游学,苏轼提下“一字院〞,欧阳修留下“山石岩泉流白水〞的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出东佳书院为义门陈培养出好多著名之士,曾出过三任宰相,还有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教育太子的三傅,“接纳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这一对联形象的反应出义门陈人才辈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才会引起皇上的忌惮之心,才下旨分家 三是家族特别的和谐义门陈当时的生活状况,可以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来形容,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说的是放在架子上的衣服是没有主人的,由于没有个人财产,所以只要适合你穿就可以将之穿走,脏了放在篓子里有人负责洗好;刚出生的孩子都是放在百婴堂里共同抚育,孩子在哭不管是谁家的,只要有奶便去喂养,所以孩子三岁了也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

同时,义门陈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机构十分完全,有酒楼、大戏院、嬉戏亭秋千院,犯了错有刑杖厅,不仅有我国最早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家族书院东佳书院,有我国最早幼儿园的雏形百婴堂,最早敬老院的雏形寿安堂 纪念馆另一侧是分庄纪念馆,讲的是分庄的因由和分庄去向自唐代以来,历代皇帝都曾旌表义门陈氏,及至宋朝,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还赐予义门陈“忠孝世家〞匾额次年又御赐“真良家〞大鼎一尊到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已历时332余年,全家3900余口,田庄300多处,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么大的一个家族,精诚团结,显得势力过于膨胀,朝廷开始畏惧危及自己的统治在重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屡次建议下,仁宗皇帝终究下诏分家当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如此孝义之家,应竖为典型,以教化万民,仁孝治天下 据说,分庄时,把大锅砸了,查看锅铁为291块,遂分析为大小291庄,阄迁全国各地我在墙上的世系表中查出,我们浠水回归庄是大房的,迁居地是浠水蔡桥难得的是,分庄后,跨越千年,天各一方,但是义门陈氏后裔仍旧念念不忘义门祖训,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子孙 纪念馆前方最高处是陈氏祠堂,供奉着历代先祖,其中一世祖陈旺和夫人孙氏太在中间,铭牌上分别写有“XX晋国公、XX诰命夫人〞字样,“公〞是古代爵位中除了王爵外最高一等,先祖能够受封国公,可见地位之尊贵。

殿堂之上的先祖,正襟危坐、慈眉善目,气质儒雅,难怪尊为万世楷模 从纪念馆出来,环顾四周,但见群山环绕,郁郁葱葱,山林茂密,北部山势较高,东西两侧渐次降低,整个故居坐北朝南,很像一把太师椅,南边是一片开阔地,似有虎踞龙盘之势,真是好风水!难怪先祖会把庄址选在这里,这是聪慧的结晶啊! 看看时间,已经六点了必需要赶在天黑前到车桥镇住宿,否则夜里骑烂路是很难受的,分庄纪念碑只能留待下次瞻仰了留一点可惜也好,作为陈氏子孙,我想,这次来义门陈是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终一次别离之际,我在断壁处捡了一小块砖末,提防包好,留作纪念 当晚,我们一行五人在车桥镇一农家住宿,其次天一早就飞马回奔十点多就到了龙港镇,没有之前想象的那样困难,让人感动的是,阳新骑友九头鸟等二人在此迎接我们,并陪伴我们午餐餐后继续回返,遭大雨袭击,队友们没有退缩,迎风冒雨前行,不离不弃,全部人马于下午五时许,安全顺利回黄 此次义门之行,是一次单车拉练活动,更是一次心灵放逐之旅,感谢我的队友陪我实现这个愿望,感谢陈氏先祖留下了辉煌璀璨的义门陈文化,让我心有所依、情有所归! — 7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