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3文言断句10练(练习版)

上传人:大江****尽 文档编号:348944277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3文言断句10练(练习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3文言断句10练(练习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3文言断句10练(练习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3文言断句10练(练习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3文言断句10练(练习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3文言断句10练(练习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3文言断句10练(练习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断句10练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题目1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B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C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

2、秦失其辨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2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

3、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选自明史翟銮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3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4、”于是,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乃尔润风墨云密布并发。(选自韩日缵甘霖亭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4诸侯之义死社稷。太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所欲者,土地也。于是属其群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

5、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养也,吾将去之。”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选自说苑至公)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B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C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D邠人负幼扶老从

6、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5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B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C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D今国耻未

7、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6(2015全国)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

8、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二、给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断句。7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

9、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选自宋史)8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9王导闻郭文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王导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

10、草之人,安能佐世!”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10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武德二年,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之。(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八)答案解析1A“之”属于代词,后面要断开,“则”往往在句首领起下文,“失其贵”“失其富”“失其智”句式整体一致,

11、据此,句可断。参考译文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这都是由于他有与天地共同化育万物的能力,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他的出生是有所来历的,他去世后仍有所作为。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从古至今传说的事,是不可抹杀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的至大至刚之气。”这种正气,寄寓在平常事物之中,充溢在天地之间。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2C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

12、么能取信于天下呢?”参考译文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多次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侍奉。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

13、。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3B“赤日”“群神”都是名词;“自徂”可以看作是固定结构“从到”;“数十里”,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几十里的意思。掌握了这些信息,断句就很容易了。参考译文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

14、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于是,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4D分析可知,“从之”是“邠人”的行为动作,“负幼扶老”是“从之”的状态,它们是一个整体。据此可排除A、C两项。“守国安民”的主语是“君子”,其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参考译文诸侯为国而死就是正义的。周太王却舍弃了自己的国家而迁走是为什么呢?圣人不愿意让强横凶暴的

15、势力侵犯欺凌百姓,所以让诸侯国君为国而死,以守护他们的百姓。周太王有最仁慈的恩德,他不忍心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所以用名犬宝马珍宝财物臣事勋育、戎氏这些部族,但他们的侵略并未因此停止。问他们想要什么,回答说要土地。周太王于是聚集他的群臣以及年高德重的人,告诉他们说:“土地是用来养人的,不能因为它能养育人而害了所要养育的民众,我将要离开这里。”周太王于是迁到岐山之下居住。邠地的人背着小孩扶着老人跟随他,如归顺父母一样。他搬迁了三次,(他的)百姓竟是当初的五倍。这都是因为他施行仁义,百姓愿意积极做上面交代的事。君子要保卫国家,安定民众,不能只凭战争,使士人和民众疲困并遭到残杀。不为自己的私利,只希望百姓丰衣足食保护百姓,这大概就是周太王离开原来国家的用意吧!这就叫至公了。5B解答断句题,应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文言虚词“者”后面要断开,表时间的“久之”要断开,主谓宾不能断开。参考译文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召鲍勋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时,封鲍勋为中庶子,外出担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担任曲周县吏时,抢劫官布,按照法律应处“弃市”之刑。太子多次亲手给鲍勋写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鲍勋不敢自作主张放纵罪犯,将全部罪状呈朝廷论处。鲍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