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48829525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郴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中国古代文明绚烂多彩,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华美文物揭开神秘面纱。如图,长江流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和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二者不仅“撞脸”,且均属仪仗用具。这反映了( )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 早期文明交流较为频繁C.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 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高超【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长江流域出土的三星堆玉璋可以判断这一文物的地点为南方,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可以判断这一文物地点为北方

2、,南北方文物型制相仿且用途相近,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玉璋”和“牙璋”都属于仪仗用具,不能直接体现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排除A项;中国古代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文明交流并不频繁,排除B项;从这两个文物无法直接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 整个西周社会组织是“以宗族为经,家族为纬”,“国”和“家”紧密结合,这是西周社会组织的特点。.周天子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亲戚关系,同姓诸侯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子侄,异姓诸侯通过婚姻与他形成甥舅之亲。这表明( )A. 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B. 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国与家的联系C. 宗法制

3、度是分封制实行重要保障D.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强调西周通过分封制使“国”和“家”紧密结合在一起,引申出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分封制实质上是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重要保障是礼乐制,排除C项;“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的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 下图为里耶秦简中一枚户籍简的示例。这批户籍简每枚最多包括五个部分,即上面所谓的五个“栏”,少的也有二三个。“栏”的多少是由该民户的人员构成情况决定的第一栏并非户主栏,而是

4、“丁壮男子栏”;第二栏也并非配偶栏,而是“丁壮女子栏”;第三栏为“非丁壮男子栏”;第四栏为“非丁壮女子栏”;最后一栏属于备注栏,主要是注明一些非普遍性的特别情况。据此可知这批户籍简( )A. 作为征发徭役兵役依据的性质明显B. 体现出了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构成C. 意在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D. 表明当时血缘宗法关系受到了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里耶秦简中一枚户籍简”可知,这批户籍简的分栏原则不是以户主为中心、以与户主的血缘关系远近亲疏为序排列户中成员,而是以男女和丁壮老弱为分栏的原则和依据,该簿籍作为徭役、兵役征发依据的性质十分突出,A项正确;户籍简中以男女和丁壮老弱为分栏

5、的原则和依据,不涉及家庭构成,排除B项;户籍简中以男女和丁壮老弱为分栏的原则和依据,不涉及小农经济,排除C项;户籍简只是对家庭成员构成的登记,没有涉及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4. 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B. 国家中心区域的变化C. 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D. 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北魏前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主要为漠南燕北地区,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多为河南河东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都城由平城到了洛阳,北魏政权中心区域向南推进,

6、因此中枢机构长官籍贯也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唐朝开始的,排除C项;权力机构的调整不会影响其长官籍贯的构成,排除D项。故选B项。5. 下表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授田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 )类别授田依据永业田口分田百姓中男、丁男20亩80亩勋官勋位30顷至60亩职事官官品60顷至2顷贵族等级100顷至5顷A. 唐朝政府不抑兼并B. 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背离C. 税收原则有失公正D. 推行均田制有利于扩大税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均田制下普通百姓的授田面积远远少于贵族及官僚,联系史实,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征税标准主要是人丁的

7、多少,赋税负担主要落到地少的普通农民身上,故这样的征税原则就有失公正,C项正确;宋代统治者不抑兼并,唐朝实行均田制就有抑制兼并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百姓授田比官僚贵族少,而官僚贵族又依品级高低享有不同数量的授田,可见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是一致的,排除B项;均田制的推行并未扩大纳税人员的范围,且官僚贵族还享有免税免役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6. 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为增损吕氏乡约。开篇指出:“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增损吕氏乡约的推行(

8、)A. 确立了理学的主导地位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 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D. 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理学世俗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宋代的主流意识,朱熹修改的增损吕氏乡约内容都是儒家思想内容,所以其推行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B项正确;理学主导地位是在南宋后期确立的,而且是在朱熹之后,排除A项;乡约不等于法律,排除C项;乡约体现了官方意识形态,因此“阻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7. 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

9、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由此可知明清社会( )A. 商品经济繁荣B. 传统道德丧失C. 空谈之风盛行D. 佛道冲击儒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浙江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经济发展带动社会风俗变化,社会上对物质的追求盛行,日常生活奢侈糜乱,所以明清士人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A项正确;“传统道德丧失”此表述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空谈之风盛行的内容,排除C项;

10、魏晋时期,佛道冲击儒学,且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8.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他意在强调( )A. 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B.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C.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D. 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在一场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由于没有真正兴起的市场经济力量作为班底,戊戌变法显得有些心急火

11、燎而又一厢情愿。最起码,对于一个百姓很穷,还在为他们的生存而发愁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改革也太奢侈了。”可知此学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最终导致失败,故意在强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此学者并非在强调变法过急不具彻底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利益,排除B项;此学者意在表达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并非是变法不符合中国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9.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名称,不同的军服。下列两幅图是人民军队不同时期的军帽。从左图军帽到右图军帽( )A. 反映了全面抗战

12、的开始B.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 反映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D. 体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左图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帽,右图为八路军军帽,在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后,中国共产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材料中军帽的变化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项正确;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是在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之后,时间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排除A项;红军反“围剿”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C项;我党全面抗战路线是广泛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材料中军帽不能反映全面抗战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10. 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

13、期起,浙南地区的私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浙南官员发放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个体工商业户执照、公布了第一个允许民众在县城摆摊的政策、拟定了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由此可知( )A. 思想解放决定经济改革的成败B. 市场调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C. 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互补关系D. 增强企业活力是改革的中心环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第一”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浙南地方政府官员敢为人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推动了浙南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体现了中央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地方政府和官员则具体实践和创新,中央与地方存在互补关系,C项正确;A项“决定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

14、主旨是强调地方官员的探索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非强调市场调节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增强企业活力是国企改革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中的私营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11. 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利用外交“技巧”和政治手腕,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使欧洲的一些君主成为教廷的封臣。然而14世纪以后,各国纷纷切断本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关系,同时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削弱和缩小了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这一变化说明( )A. 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B. 西欧国家民众的信仰危机开始出现C. 顺应了新教徒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D. 欧洲各国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

15、料可知,欧洲各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由“教廷的封臣”变为“纷纷切断本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关系,同时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削弱和缩小了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可知罗马教廷对欧洲各国的控制逐步的削弱,欧洲各国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增强,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罗马教廷与欧洲各国的关系,并非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欧国家民众信仰的变化,排除B项;新教徒出现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时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最终失败;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五四运动”后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并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由此可知( )A. 失败的原因是没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 马克思主义并不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地区C. 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逐渐深化D.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十月革命在薄弱的帝国主义国家俄国取得胜利后,列宁把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