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 教案(共两课时)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48696270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 教案(共两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 教案(共两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 教案(共两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 教案(共两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 教案(共两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 教案(共两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 教案(共两课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陶罐和铁罐【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寓言故事中的教育意义或深刻的道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学习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语言的方法。思维能力:通过语言剖析人物内心,明白寓言揭示的道理。审美创造:品味本文生动的对话及鲜明的对比描写,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语言表达突显两个不同人物的性格。【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讲的是骄傲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谦虚的陶罐以礼相让,据理力争。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被人们挖掘出来依然如故,而铁罐早已无影无踪。从而揭示道理人都有

2、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应相互尊重对方,和睦相处。关注语言: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有二:一是故事是以人物之间生动的对话推动故事的发展。人物语言和提示语用词生动、准确,如奚落、傲慢、轻蔑、儒弱等。可以通过边读边想象人物的神态语气、心理的方法去感受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二是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描写来突出文章的主旨。如态度、语气上的对比:一个骄傲,一个谦虚;称呼上的对比:如“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与“不敢,铁罐兄弟。”;结果的对比:最后陶罐依然光洁、朴素、美观与铁罐的无影无踪的对比。在对比中,两个性格不同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注思维:文章中人物神态、语言描写突出,反映

3、鲜明的人物性格,学生大致能读懂,但是通过语言剖析人物内心,并且与寓言告诉的道理结合,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引导。本文揭示的道理学生能说一二,但是多角度思考,全面概括还有困难。关注词语:通过偏旁区分同音字“脑和恼”。“恼”的偏旁是“忄”跟人的心情有关,如“恼怒”。“脑”的偏旁是“月”和人的身体有关,如“脑袋”。【教学目标】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2个字,会写“国王、骄傲”等16个词语。2.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4.能说出“阅

4、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2个字。2.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第一至九自然段,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陶器是什么吗?(出示课件3)预设: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

5、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学生欣赏陶器图片。2.教师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有关陶罐和铁罐的寓言故事。这则寓言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3.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陶罐和铁罐,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疏通字音1.初读课文。(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出示课件4)(2)学生活动:自主朗读课文。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5)出示词语:陶罐 骄傲 谦虚 懦弱 恼怒 惊讶 代价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2)识字游戏。(出示课件6)教师提出问题:想一起玩考古挖宝的游戏吗?看看我们都能挖出什么?预设:骄 傲 谦 虚 懦 捧

6、尘 弱 提 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什么事?师生交流: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却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2.(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的两幅插图,说一说,故事中有哪两个场景?预设1:国王的橱柜里。预设2:荒凉的废墟上。3.(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由这两个场景可以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你来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吧!师生交流:第一部分(1-9自然段):铁罐自恃坚硬,奚落陶罐。第二部分(10-17自然段):许多年后,

7、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找不到了。(设计意图: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给出提示的词语,目的是给学生搭建支架,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1.教师提出要求: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说一说: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出示课件10)(1)交流语句: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教师提出问题:“奚落”是什么意思?预设: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思考比较,发现人物特点。教师提出问题:陶罐和铁罐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出示课件11)

8、预设1:铁罐优点:坚固。预设2:陶罐缺点:易碎。预设3:因为铁罐很坚硬,所以它很骄傲。预设4:因为陶罐很容易破碎,所以不敢和铁罐碰一碰。2.教师引导: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怎么回应的?朗读第2-9自然段,圈画出描写铁罐和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感悟铁罐和陶罐的特点。(出示课件12)(出示课件13)师生交流:铁罐:傲慢 轻蔑 恼怒 陶罐:谦虚 争辩 不再理会3.教师提出问题: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出示课件14)预设1:称呼:“陶罐子/懦弱的东西”对比“铁罐兄弟”,可以看出铁罐傲慢、没礼貌,而陶罐彬彬有礼。预设2:(出示课件15)内容:铁罐一味奚落和攻击陶罐,自认为高人一

9、等,总想把陶罐碰成碎片。陶罐先是据理力争,希望和睦相处,最后见和铁罐无法讲理,就不再理会。从中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礼,陶罐的谦让宽容。预设3:(出示课件16)标点:铁罐的话多用叹号,说话气势汹汹。4.教师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7、18)师生交流:(1)“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语调上扬,有挑衅的意味。(2)“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语调下沉,看不起。(3)“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语调上扬,显示出怒不可遏的心态。(4)“不敢,铁罐兄弟。”平缓、有礼貌。(5)“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语气要加重,语速平缓。(6)班级展示读,指名三组学生,分别朗读展示三次对话

10、。鼓励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进行朗读,师生评议。5.教师引导:读对语气后,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能使人物角色更生动,让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吧!(出示课件19-22)学生活动:同桌练读对话,读出两个人物不同的语气。教师相机指导:读铁罐的话时可以按照“傲慢轻蔑恼怒凶狠”这样的情感线索来体会朗读时不同的语气;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的态度,所以读的时候语气要“谦虚平稳和气”。(设计意图:课文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读好对话,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本课的重要学习目标之一。本环节引导学生逐层推进,读好对话。从关键词“奚落”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话,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关注称呼、

11、标点,体会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物的语言把提示语补充具体。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情表演读,从面进一步理解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五、指导书写,交流评价1.(出示课件23)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骄、傲、谦、懦、讶、捧”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笔画较多,注意书写时要穿插避让,写得紧凑些;“尘、代、价”笔画较少,书写时写得舒朗一些;“虚”是半包围结构。2.重点指导“傲、谦、虚、弱”等容易写错的字。(出示课件24-27)六、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8、29)七、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0)1.抄写生字3遍。2.分角色

1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2.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3.会写“国王、骄傲”等16个词语。【教学过程】一、品读结局,领悟道理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国王橱柜里的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9自然段,要读出铁罐傲慢自大、陶罐谦虚有礼的语气和神态。(出示课件31)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课文。2.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出示课件32)自由朗读课文第10-17自然段,交流: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陶罐和铁罐各是什么结局?(出示课件33)预设1:王

13、朝覆灭了,两个罐子都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上。预设2: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教师提示:鼓励学生多角度、个性化理解,教师相机整合。3.教师引导交流:为什么人们翻来覆去找不到坚固的铁罐子呢?(出示课件34)学生汇报:预设1:铁罐子易生锈,经不起氧化,最终完全消失了。预设2:陶罐子不生锈,铁罐子容易生锈。两个各有特点。4.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发现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出示课件35)师生交流:5.(出示课件36)教师引导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陶罐和铁罐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学生汇报:(出示课件37)铅笔和钢笔;叉子和勺子。6.教师

14、提出问题:物品各有长处和短处,人呢?请结合自己来谈一谈长处和短处,也可以谈谈其他人。(出示课件38)预设1:我的长处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短处是课下做作业时很马虎,经常出错。预设2:我的姐姐的长处是学习成绩很好,每次都能考全班第一名,但是不喜欢锻炼身体。7.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带来的启示吧!(出示课件39)教师小结:事物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也同样如此,不要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要学会互相尊重,和睦共处,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设计意图: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如果仅仅是关注人物的性格,学生很容易误以为寓意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

15、生把关注点最终落到两个事物不同的特点上。在对比中发现,两个事物其实各有长处和短处,人物的结局最终是由各自的特点决定的,而非性格所决定,从而帮助学生懂得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由物拓展到物,由物联系到人,进一步深入理解寓意。)二、比较阅读,深化理解1.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出示课件40)(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北风和太阳,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2)教师引导:北风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故事最后,北风为什么悄悄溜走了?(出示课件41)预设1:北风要和太阳比赛看谁先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谁就赢了。预设2:太阳先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赢了比赛,所以北风悄悄溜走了。2.比较阅读,深化理解。(出示课件42)教师引导:想一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预设1:性格相似。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了不起。预设2:结局相似。二者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铁罐最终连影子“也没见到”,而北风最终“悄悄溜走了”。3.教师提出问题:本课要求积累的词语有很多,请你选一选哪个和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