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854780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验舱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重点开发具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手术规划、导航、定位的智能医疗机器人系统,包括腹部微创治疗腔镜手术,骨科、心脑血管、神经、口腔、眼科等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非培养微生物自动化分析系统、自动化血培养系统、微生物自动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微生物临床样本自动预处理系统等微生物全自动分析装备。一、 科技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我国重点加强了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部署,把医疗器械领域列入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定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年),成立了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

2、战略联盟,部署了一批创新研究项目,启动实施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十百千万工程),大力推动了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医疗器械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了医疗器械从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应用评价到示范推广的整套体系。同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加强创新医疗器械评审改革,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国产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各部门积极推进创新医疗器械的政策优化。十二五以来,我国医疗器械领域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应用环境、政策环境显著优化,医疗器械国产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超导磁体、全数字正电子探测器、磁兼容电极、数字化X-射线探测器、单晶超声换能器、CT/X-射线管

3、等核心部件取得实质性突破;X线机、超声、生化等基层新三大件实现全线技术升级;MRI、彩超、CT、PET-CT、放疗等高端产品成功国产化;脑起搏器、手术机器人、血管内超声等创新产品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型设备检验检测、医疗器械电气安全、电磁兼容等基础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一批大型国产医疗装备进入国内一流医疗机构,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便携式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在基层得到应用普及。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整体上仍以跟踪仿制为主,相关科技基础仍需进一步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和重要核心部件亟待进一步突破,面向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的技术融合仍需加强,产-学-研-医-检结合还不够紧密,医研企协同创新机

4、制尚待健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创新模式亟待进一步优化。(一)加快创新转型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更加重视带动医学模式变革、支撑健康医学发展的医疗器械发展,加快颠覆性、原创性技术突破,推动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从跟跑为主向并跑、领跑发展,掌握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二)聚焦重大需求突出临床急需,优先发展临床需求量大、医疗负担重、主要依赖进口的主流医疗器械产品和面向基层分级诊疗的重点产品;突出健康保障,加快发展个人健康管理等健康促进关键产品。(三)强化产业支撑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部件突破,着力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影响全局发展的短板问题;着力优化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

5、环境,促进普及普惠装备,实现创新驱动和需求拉动的合力发展。(四)加强品牌培育加强科学评价与应用示范,制定创新产品目录,加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普及推广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品牌,形成品牌化发展的强力导向。(五)加速产业集聚改革营造有利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金融、监管、学科交叉、医疗示范一体的创新激励、配套政策等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打造一批国际一流、链条完善、政策衔接、各具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二、 推进重大产品研发,突破核心部件瓶颈突出解决我国高端装备、高值耗材大量依赖进口的问题,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的瓶颈问题,实现高端主流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及医用高

6、值材料等产品的自主制造,加快新型产品开发,打破进口垄断,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产业竞争力。重点推进五大类重大产品开发,引领科技创新重点向高端产品转移,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三、 体外诊断类智能化现场快速检测系统重点开发集成式干化学分析仪、自动化免疫快速检测仪、掌上测序仪、便携式核酸检测仪及配套检测试剂与质控品;研制无创采集样本的高灵敏度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以及配套试剂。开展无创血糖检测仪、可穿戴式体外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一)新型分子诊断系统重点开发现场快速提取/检测核酸一体化平台、新型基因测序仪、随检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定量数字PCR等系统。1、医用多模态流式细胞仪研制多色荧光、流式微球定

7、量流式细胞仪、胞内成分检测流式细胞仪、流式分子表型分析与免疫表型分析仪等多模流式细胞仪及配套试剂。2、新型医用质谱仪研制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等软电离方式的飞行时间、四极杆或串联高精度质谱仪。研制常用的同位素内部参考品,并建立常用的质谱数据分析库。3、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重点开发非培养微生物自动化分析系统、自动化血培养系统、微生物自动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微生物临床样本自动预处理系统等微生物全自动分析装备。4、快速病理诊断系统重点开发智能化的快速病理诊断系统、基于相衬能谱的病理显微CT。重点突破病理切片常规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FISH的自动化技术、病理片的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纳米级别快速组织学X-

8、射线立体成像技术。四、 医疗器械行业总体目标加速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完善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链条;突破一批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一批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主流医疗器械和适宜基层的智能化、移动化、网络化产品,推出一批基于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解决方案;培育若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领军企业和一批具备较强创新活力的创新型企业,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领医学模式变革,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跨越发展。五、 生物医用材料类骨科修复与植入材料及器械重点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可承载骨诱导修复材料,可吸收骨固定产品,高耐磨、长耐久新型人工

9、髋、人工膝及人工椎间盘等产品。(一)口腔种植修复材料与系统重点开发高生物相容性的口腔种植修复体、数字化精确牙体预备装置、口腔三维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重点突破全瓷义齿氧化锆瓷块、纳米晶粉体制备、三维影像引导种植等关键技术。(二)新型心脑血管植介入器械重点开发新一代全降解血管支架、小口径人造血管、新型人工心脏瓣膜系统、智能消融设备和导管等产品。重点突破血管支架可控降解及药物缓释、小口径人造血管抗凝血与抗栓塞、心脏瓣膜缓钙化、抗凝血、抗增生等技术。(三)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材料重点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可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脊髓、脑神经修复的中枢神经修复材料和产品,研发中枢神经再生的植入导管等器械及辅助手术

10、系统。六、 医疗器械行业具体目标(一)前沿技术突破引领国际前沿技术,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1-3项原始创新技术,10-20项前沿关键技术,形成核心专利300项以上,引领新一代医疗器械产品发展。(二)创新产品研发主流高端产品全面实现国产化,自主原创产品取得重要突破,研发10-20项前沿创新产品,引领筛查预警、早期诊断、微/无创治疗、个体化诊疗、人工智能诊断、术中精准成像、智慧医疗、中医治未病等新型医疗产品与健康服务技术发展。(三)竞争能力提升重点培育8-10家在国内、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集聚区,80-100家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且具备一定

11、规模的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完善的国家医疗器械标准、测试和评价体系,构建我国创新医疗产品示范推广体系,开展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的示范应用和装备升级,部分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40%,整体提升我国医疗器械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七、 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基本情况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

12、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2012年的销售收入约为258万亿元,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亿元,2012-2017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230%,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00%。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00%,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根据统计数据,按照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为2000%来推算,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2400万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