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8547759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味唇片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按照我国食品安全通用标准的风险管理分类,设置食品污染物、生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营养与特殊膳食、功能成分与食品原料等特色实验室,定位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合作中心,与现有食品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参比实验室和食源性疾病病因鉴定实验室职责作用有机整合,重点解决先进检测技术、信息数据分析利用、高层次专家队伍、毒理学与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标准能力的支撑作用。加强体系能力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提高国家级、区域和地方,特别是市县级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履职能力和保障水平。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准确把握新时代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

2、估和营养相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改革创新,不断破解发展难点、阻点。以农田到餐桌及健康业务全链条为主线,大数据思维为引导,促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和数据融合应用,驱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监测评估标准交流四大核心有机整合,发挥综合效益。更好发挥国家、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与相关部门协同和信息交流机制,各司其职、分级负责,有序推进任务落实。一、 食品安全形势与挑战食品安全与营养作为传统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民生底线、社会焦点、产业保障、健康基础的特点,贯穿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

3、和挑战,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农药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不规范使用、制假售假等问题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逐渐显现,一些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食品行业新业态、新资源潜在风险增多,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等问题共存,不仅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寿命和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十四五时期公众健康保护诉求提升、产业创新调整变化,现代化治理对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之下,当前卫生健康系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国家和省级风险评估条件保障尚不能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市县级人才队伍和技

4、术能力尚难以满足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食源性疾病防控、医防融合的需要。在工作机制方面,部门联动、资源利用、信息整合共享还不够充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衔接有待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尚待完善。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方面,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的手段与方法亟需创新。二、 顺应合理膳食需要,强化营养工作基础持续开展食物成分监测,建立中国居民的食物成分、人群营养健康、食品标签等相关的数据库,构建全国油、盐和肥胖率等营养健康评价指标分级地图并推动属地应用,推动减盐、减油、减糖的减目标与新一代营养健康食品的加效应形成双轮驱动格局,提升消费者科学认知,促进平

5、衡膳食。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FOP)信息,强化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的宣贯与实施。制定营养素及营养相关物质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为营养干预策略和营养标准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推动食品、营养、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锻造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构建营养风险受益评估模型,开展营养素及相关标准的风险收益、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建立基于中国人群数据的营养特膳标准评价模型。三、 建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特色实验室按照我国食品安全通用标准的风险管理分类,设置食品污染物、生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营养与特殊膳食、功能成分与食品原料等特色实验室,定位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合作中心

6、,与现有食品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参比实验室和食源性疾病病因鉴定实验室职责作用有机整合,重点解决先进检测技术、信息数据分析利用、高层次专家队伍、毒理学与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标准能力的支撑作用。四、 提升风险评估水平,为标准制定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印发并推进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完善风险评估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明确风险评估职责和工作程序,满足标准制定需要和新发现风险隐患的风险评估需要。开发能满足监管需要的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系统和开放平台,加快推进风险评估工作向省级延伸,系统培养地方风险评估专家和人才,培育6-8支能承担国家风险评估任务的高水平技术团队,确保国家、地方两级评估工作统

7、分明确,顺畅运行,强化评估结果的属地运用。持续夯实评估科学基础,开展全国总膳食研究、食物消费量调查、毒理学研究,完善毒理学及食物消费量数据库,开展现代风险评估技术研发。根据管理需求开展新食品原料、食药物质、食品添加剂、化学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等风险评估,完成食品中重点危害因素的毒理学评价,制定重点物质健康指导值。五、 我国的裙带菜产业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属褐藻门,褐藻纲,翅藻科,裙带菜属,是重要的养殖、贸易水产品之一。裙带菜在我国的养殖最早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只能进行投石养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南方和北方都开始了养殖实验。上世纪六十年代解决了自然条件下的人工育苗问题

8、。上世纪七十年代裙带菜的大规模养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由于对日本出口的增加,我国辽宁大连地区从1984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裙带菜栽培生产,当时所用苗种是采用半人工育苗(人工采孢子、海区育苗)方式培育的。由于育苗是在夏季(7-9月)的自然海区进行,杂藻、贻贝、海鞘等附着生物的大量附着和海况复杂变化及高温的影响,育苗生产极不稳定,加之在海区育苗中优良栽培品种易与当地野生种自然混杂,导致优良性状难以维持,严重地影响了栽培裙带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国内开展了裙带菜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用全人工种苗替代半人工种苗进行裙带菜的栽培生产。随着中日双方技术交流的增加,日本先进的栽培加工方法被引进到大连,使我国大连地区

9、裙带菜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90年中国产裙带菜占日本市场供应量的10%。但由于中国菜的毛多、口感差,售价只有日本菜的1/4。当时我国主要的养殖区辽宁省面临养殖品种退化的问题。每年的12月份叶片开始局部腐烂,到4月份叶片上出现软毛,影响了收获裙带菜的品质。针对国内裙带菜收获期短、藻体小、丛生毛长等问题,国内采用了引进日本良种和将栽培浮筏向水深流大海区发展等措施,使裙带菜栽培产业出现了新的飞跃。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裙带菜室内全人工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改变了裙带菜栽培生产种苗单纯依赖半人工育苗、种苗生产不稳定和栽培裙带菜种质混杂的状况,极大提高了栽培裙带菜的产量、质

10、量,提升了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为我国裙带菜产品大量进入日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国内裙带菜栽培的第二次飞跃。由于传统的裙带菜育苗主要采用半人工的方式,导致海上栽培品种和野生群体的混杂;同时少数种菜的逐年反复利用导致近交衰退的产生。因此,裙带菜栽培品种在使用几年之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商业性状。但是裙带菜的育种工作却一直没有开展,引进的日本种苗也没有及时进行种质的收集和保存,所以大连地区的栽培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从日本或者韩国引进种苗,造成养殖成本的升高,也带来了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藻类工作者逐渐开展了裙带菜的育种研究。裙带菜在我国主要养殖在辽宁、山东、广东等地。2021

11、年,辽宁的裙带菜养殖面积为5719公顷,占比高达8249%,山东和广东养殖面积为1204公顷、10公顷,分别占比1737%、014%。我国裙带菜产量也集中分布于辽宁、山东、广东等地,2021年,辽宁裙带菜产量达到1603万吨,产量占比为7552%,山东和广东分别占比2408%和041%。在我国裙带菜进出口贸易中主要包括干品裙带菜、鲜品裙带菜、盐腌裙带菜及其他裙带菜,近年我国裙带菜进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1-9月,裙带菜进出口数量为660吨;出口数量方面,2022年1-9月完成出口量17万吨。我国裙带菜资源丰富,作为一种海洋植物,具有丰富多样的营养价值。从产量上看,我国裙带菜从2016

12、年的1526万吨增长至2020年2256万吨,2021年回落至2122万吨,同比减少594%。目前裙带菜鲜菜采收后,除孢子叶外,首先全部进行盐渍处理,加工为盐渍裙带菜叶和茎,部分盐渍裙带菜叶再进行干燥加工为干制裙带菜叶。因此裙带菜加工的两大类主要产品为盐渍裙带菜(叶和茎)和干制裙带菜叶,其中盐渍裙带菜叶和干制裙带菜叶为主要的出口产品,主要出口方向是日本和韩国,少量出口欧盟、巴西和俄罗斯。新型即食产品以调味系列为主,主要分为调味速冻系列和调味常温系列两大类产品。调味速冻系列产品包括:调味裙带菜(海藻沙拉)、调味裙带菜茎(梗)、蛤肉梗丝等;调味常温系列产品包括:调味裙带菜、调味梗段(香辣、酸甜等口

13、味)、裙带菜汤料、裙带菜酱菜、裙带菜酱等。其他还有裙带菜发酵饮料、火锅调料、孢子叶丝等产品。六、 食品安全发展目标标准管理制度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流程更加优化,科学评估基础更加夯实,标准质量有效提升,宣贯解读、跟踪评价等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更加完备的标准管理闭环。国际食品标准合作交流更加深入。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有效实施。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标准建设需求,食品污染物风险识别能力实现新突破,中国人群膳食暴露特征基本摸清,风险评估数据库和分析系统构建完成。食源性疾病调查溯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点人群的食源性疾病和高危食品的风险得到及时监测、预警。营养标准体

14、系基本健全,营养指导员制度全面推行,居民营养健康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国家和省级两级智能化信息平台,国家、省级、地市、区县级互联互通的四级信息网络。建设结构合理、技术领先、勇于创新、具有国际视野及沟通协调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广应用十三五时期科研成果,继续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工作更具系统性、群众性、社会性。七、 完善监测报告机制,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功能贯彻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以防范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为底线,以聚集性食源性疾病为重点,以强化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协同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为抓手,加强业务培训指导。修订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处理

15、工作规范,制定发布食源性疾病诊断报告技术指南,推进医防融合,提升基层疾控机构、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能力。完成基于社区人群调查的全国食源性疾病调查,建立可用于食品安全评价的食源性疾病负担指标体系,掌握重点食源性疾病现状和趋势,测算食源性疾病负担情况。加快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TraNet)建设,实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关键分析技术的落地使用,全面提升食源性疾病调查溯源能力。八、 提升隐患识别能力,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修订并推进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完善风险监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明确风险监测职责和工作程序。指导地方结合辖区食品安全形势、产业特点和监管需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建立多点触发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着力提升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警示能力。继续在元素类、生物毒素、农业投入品和致病性微生物等方面全面建立非靶向检测技术,2025年底在全国30%以上的省份推广应用。加强部门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与风险研判,利用先进统计技术开展监测数据预警和展示分析,到十四五末绘制完成我国100种以上重点污染物的食品污染地图,建立常见健康风险数据库和预测预警模型,及时开展健康危害预警。全面提升风险监测工作质量,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流程质量评价并加强培训指导。持续完善并督促指导地方落实风险监测会商制度,切实发挥风险监测工作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