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8547743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指南重点培育8-10家在国内、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集聚区,80-100家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完善的国家医疗器械标准、测试和评价体系,构建我国创新医疗产品示范推广体系,开展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的示范应用和装备升级,部分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40%,整体提升我国医疗器械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统筹加强平台基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临床需求引领,突出医研企结合的创新团队建设,布局一批重大研究平台,系统完善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体系,着力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自

2、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一、 体外诊断类智能化现场快速检测系统重点开发集成式干化学分析仪、自动化免疫快速检测仪、掌上测序仪、便携式核酸检测仪及配套检测试剂与质控品;研制无创采集样本的高灵敏度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以及配套试剂。开展无创血糖检测仪、可穿戴式体外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一)新型分子诊断系统重点开发现场快速提取/检测核酸一体化平台、新型基因测序仪、随检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定量数字PCR等系统。1、医用多模态流式细胞仪研制多色荧光、流式微球定量流式细胞仪、胞内成分检测流式细胞仪、流式分子表型分析与免疫表型分析仪等多模流式细胞仪及配套试剂。2、新型医用质谱仪研制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等软电离方式

3、的飞行时间、四极杆或串联高精度质谱仪。研制常用的同位素内部参考品,并建立常用的质谱数据分析库。3、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重点开发非培养微生物自动化分析系统、自动化血培养系统、微生物自动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微生物临床样本自动预处理系统等微生物全自动分析装备。4、快速病理诊断系统重点开发智能化的快速病理诊断系统、基于相衬能谱的病理显微CT。重点突破病理切片常规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FISH的自动化技术、病理片的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纳米级别快速组织学X-射线立体成像技术。二、 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基本情况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

4、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2012年的销售收入约为258万亿元,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亿元,2012-2017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230%,在装

5、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00%。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00%,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根据统计数据,按照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为2000%来推算,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2400万亿元。三、 载人压力容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一)载人压力容行业技术水平我国载人压力容器制造业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积累,相关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臻于成熟,但同时,我国载人压力容器行业的技术水平整体而言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载人压力容行业技术特

6、点1、载人压力容技术复合性、安全性要求高载人压力容器行业技术涉及机械加工、焊接、成型以及检验技术,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复合集成度较高。生产企业需要全面掌握多种技术才能够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载人压力容器产品多在加压、减压、富氧等环境下搭载着人员进行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一般较为严重。因此,客户对于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及运行有效性要求很高。2、载人压力容研发与设计能力要求高载人压力容器产品通常是非标准化的,针对不同下游行业的工作环境、工况特点,产品设计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产品,也需要根据客户实际需求、生产工艺的变化等单独设计。客户通常只提供相关技术参数,由制造厂商负责产品的设计,因此在

7、进行合格供应商审核时,对于研发与设计能力十分看重。载人压力容器企业的前端研发能力和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四、 政策措施(一)强化创新激励导向加大对重大战略性产品、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的支持力度;鼓励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完善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创业平台;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做好相关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临床应用政策和法规,强化应用示范带动,缩短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培育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扶持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发展。(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医疗器械产业投资基金,优化投融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向医疗器械领域聚集。支持

8、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企业发行债券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促进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推进创新型医疗器械的应用。通过金融支持实现高端医疗器械的国际并购整合,落实和完善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三)加快产业培育拓展加强对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核心部件企业产业化工作的支持,提高产品可靠性、促进产业升级和完善产业链条;支持国内和跨国企业兼并重组,扶持医疗器械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放宽医疗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向卫生与健康服务业延伸,促进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第三方服务网络发展;引导地方加强医疗器械产业培育;加强

9、生产质量监管和环保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四)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出台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打造一批国产创新品牌;积极探索财政引导支持方式,加强招标采购激励机制设计,合理运用服务收费、医保政策,引导国产设备使用;加大对国产创新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社会认同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市场应用推广,在部分省(市)开展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试点;结合,促进国产医疗器械支撑的新型卫生与健康服务在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助力国产医疗器械进入国际市场。(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参与政策及标准制定,开展行业技术交流,引导行业行为规范,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10、;支持行业组织承担行业调研、行业培训、地方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任务;支持行业组织在与部门沟通协作、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共同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包含临床、技术、产业方面的可自动获取信息、智慧识别、可持续更新的医疗器械智能数据库,为医疗器械战略研究、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系统、定量数据支持。(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医工结合,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支持医疗器械相关学科建设,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以及中青年专家,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依托

11、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项目、重大人才引进计划等,重点引进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创业精英,支持医疗器械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七)推动规划组织实施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多部门加强协同,加强部门协同、省部合作、产-学-研-医-检协同、,协同推进本规划的贯彻落实。五、 医疗器械行业总体目标加速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完善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链条;突破一批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一批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主流医疗器械和适宜基层的智能化、移动化、网络化产品,推出一

12、批基于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解决方案;培育若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领军企业和一批具备较强创新活力的创新型企业,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领医学模式变革,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跨越发展。六、 先进治疗类智能感知交互手术机器人重点开发具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手术规划、导航、定位的智能医疗机器人系统,包括腹部微创治疗腔镜手术,骨科、心脑血管、神经、口腔、眼科等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一)复合引导放射治疗系统重点开发用于不同特性肿瘤共存情况下高精度放射治疗系统,重点突破多模式高清晰导航,多靶区肿瘤一次

13、摆位同机治疗、高精度定位与剂量引导,小型化/高稳定性放射源、自适应TPS等技术。(二)植入式有源治疗装置重点开发具有自动化起搏功能、低功耗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高性能、低成本的国产人工耳蜗,植入式脊髓刺激器、人工视网膜等产品。(三)血液净化与透析机及耗材重点开发高质量、低成本的血液透析机、血液透析滤过机、透析器/滤器/灌流器。重点解决国产血液透析设备及透析器/灌流器稳定性、批量生产工艺性和核心部件问题。七、 医学影像类新型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重点突破动态平板探测器等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数字X射线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降低整机成本;积极发展探测器新型闪烁晶体制备技术,开发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

14、的血管减影造影X射线机,争取在光子计数低剂量成像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型超声成像系统。重点开发数字化波束合成、高帧频彩色血流成像、造影剂谐波成像、实时三维成像等高性能彩超,图像细微分辨力、低速细微血流分辨力等技术指标达到国外高端主流产品水平;研发多模态专科超声设备、便携/掌上超声设备;攻克高密度单晶材料换能器关键技术,研发新型超声探头;研发新型弹性成像、超声脑成像等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一)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CT)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56排以上的螺旋CT,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重点突破CT球管、探测器和滑环加工工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二)新型超

15、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重点开发与国外主流产品技术水平相当的高场(不小于3T)超导和专科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通道数、梯度场强和切换率等技术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重点突破零液氦挥发磁体系统、64通道以上全数字化谱仪、高温超导射频线圈、射频放大器、梯度放大器、新型临床应用成像序列等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三)核医学成像系统重点开发与国外主流产品技术水平相当的高灵敏度、高分辨力、全数字的PET-CT/MRI、SPECT/SPECT-CT等核医学成像系统整机。重点突破全数字化模块化PET探测器、高配准精度PET-CT同机架、图像处理与算法等关键部件与技术。(四)多模态分子光学影像系统重点开发非荧光共聚焦

16、显微成像系统、微焦点CT、高灵敏度荧光分子成像系统等分子医学影像前沿产品,突破PET、CT、自体/激发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射线同位素成像等多模态分子影像融合和一体化扫描技术,在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工程化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重点突破显微成像实时数据处理与图像重建、数字病理分析、快速高灵敏弱光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克大数值孔径物镜、大面阵CMOS探测器、光学重建显微成像信号处理器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瓶颈,研发超高分辨力病理分析系统、高速结构光照明层切显微镜(SIM)、STORM/SIM融合显微镜、双光子/STED融合显微镜等超分辨力显微成像系统,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新一代数字病理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六)复合内窥镜成像系统重点突破三维环扫扇扫超声成像、高倍数荧光造影光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