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811328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研究到2025年,O3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中度污染天气,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85%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完成国家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当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积极成效,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但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基础不够稳固。2020年,受疫情影响,叠加有利气象条件,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进一步改善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经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评估,2020年全省PM25受疫情、有利气象条件影响,分别下降28微克/立方米、1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上升18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二是O3污染逐渐凸显

2、。十三五期间,全省各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指标浓度和超标天数持续下降,但是O3平均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O3超标天数占比增加,2020年O3平均超标天数197天,占总超标天数的807%。三是能源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降低化石燃料使用,但我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仍较高,天然气高度依赖省外调入和进口,可再生能源受资源禀赋制约,能源保障压力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难度较大。四是运输结构调整面临深层次压力。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转变,公路货运量占比仍过高,内河航运瓶颈依然突出,大宗货运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较低,柴油货车仍是移动源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五是临港重化工业布局高度集中。环杭

3、州湾区域重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占比较高,以及产能快速增加,大幅抵消了该地区其他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果,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来挑战。一、 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20132022年,全国GDP增长69%,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2%。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一)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向好新时代这十年,我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打出一套压减燃煤、调整产业、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的政策措施组合拳,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入推进。我国大规模推进天然气替代煤炭,全国燃煤

4、锅炉由2013年的52万台下降到不足10万台。十几条长距离跨区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减少输送煤炭25亿吨。全国能源消费增量中近2/3来自清洁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煤炭10亿吨、水泥3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累计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分类淘汰散乱污企业及集群62万余家。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106亿千瓦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稳妥推进。有序推进公转铁公转水,2022年全国铁路、水运同比分别增长45%、38%,其中铁路货运实现六连增。全国新能源乘用车产

5、销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3500万辆。推动公共领域机动车电气化,全国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比例提升至68%。(二)空气质量改善任重道远二十大报告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今年以来,面临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排放明显增加的双重压力,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已经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依然存在。同2013年相比,我国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但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还不够稳固,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当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时,重污染天气仍然多发频发。去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发改、工信、交通等多部门出台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行动方案。

6、将严控污染物的排放增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严控新增污染排放,不断削减存量今年一季度气象条件不利,排放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上马两高行业,部分企业甚至违法排污,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反弹,并不具有代表性。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今年全国PM25浓度下降12%以上,优良天数比率上升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率下降1个多百分点。近年来治理成效是较为显著的。在严控新增污染排放的同时,将不断削减存量。公转铁方面,全国700多条

7、铁路专用线已经纳入规划或者开工建设,钢铁、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在进行之中,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也在推进之中。二、 推进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工程(一)有序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效提高废气收集率和治理水平,提升清洁运输水平。有组织废气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并重,统筹实现全流程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输送等无组织排放,实施大宗物料清洁运输。(二)全面推进深度治理全面推进砖瓦、玻璃、石灰、耐火材料、建筑陶瓷、铸造、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深度治理,对标先进治理技术,形成一批深度治理先进示范项目。稳步推进使用煤、煤矸石、石油焦等高污染燃料的砖瓦

8、烧结窑、玻璃熔窑、石灰窑等污染治理设施转型升级,配套高效末端治理设施。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输送等环节无组织排放。到2022年,平板玻璃、建筑陶瓷企业实现全部取消脱硫脱硝烟气旁路或设置备用脱硫脱硝等设施。(三)大力推行清洁低碳改造深挖工业炉窑用能清洁低碳化潜力,使用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加快用能转型。坚持增气减煤、以电代煤、充分利用工厂余热、电厂热力等进行替代。到2025年,全面淘汰10吨及以下铸造行业冲天炉,基本完成以煤为燃料的工业炉窑清洁燃料替代改造。三、 大气污染防治保障措施(一)加大资金投入各地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将大气污染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9、,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税收、物价、信贷、用地等政策措施。各地应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及研究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移动源污染治理、城乡面源污染治理,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二)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形成机制、来源分析、传输通道、大气污染预报和治理技术等方面研究。推进非电行业超低排放、VOCs污染防治和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制修订化纤、制药、汽修、纺织染整、工业涂装、水泥、锅炉等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重点行业VOCs污染防治和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的技术指南(规范)

10、。(三)严格执法监管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提高问题发现能力。积极开展大气执法检查,始终保持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严厉打击大气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环保税征收管理,重点加大对施工、堆场等扬尘环保税的征管力度,积极研究推进对VOCs征收环保税。建立健全网格化大气环境监管责任体系。(四)动员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知识,不断提升全民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加强信息公开、畅通举报渠道,推进公众参与监督。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11、,共同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四、 空气质量改善十三五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高标准部署推进打赢蓝天保卫战,创新开展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能源、产业、运输和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和秋冬季攻坚、柴油货车治理、工业炉窑整治、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和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省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18年,在长三角等全国重点区域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设区城市首次全部消除重污染天气。2020年,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

12、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3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3%,较2015年上升95个百分点,首次实现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达标和重污染天气全消除,6个设区城市和44个县级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2、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成效初显开展PM25和O3双控双减行动,聚焦环杭州湾和金衢盆地重点区域、VOCs治理重点领域、夏秋季重点时段,分区分时分类精准采取强化减排措施。推进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强化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过程管控,加强季节性O3污染应对,编制首份季节性VOCs强化减排措施正面清单,加强引导,大力推进低VOCs原辅材料替代,实施VO

13、Cs源头替代百万工程,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2020年,全省设区城市O3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8%,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94%。3、四大结构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强化煤炭总量控制,实现县以上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覆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例为398%,比2015年下降126个百分点;累计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25万台,淘汰关停高耗能发电机组72台,淘汰煤气发生炉474台。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完成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83家,淘汰工业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企业9503家,完成22万家涉气散乱

14、污企业清理整顿。运输结构不断改善,集装箱海铁联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双双突破百万标箱,累计淘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516万辆,公交车和出租车清洁能源比例达80%,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2万辆;基本实现京杭运河水系水上服务区岸电设施全覆盖,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101套。用地结构不断优化,严格落实7个100%扬尘防控长效机制,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26%。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累计完成788个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建成绿色矿山346家,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行动。4、工业废气治理深入推进制定发布工业涂装、燃煤电厂、制鞋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和燃

15、煤电厂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检测技术规范,全面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全省大型煤电机组和在用燃煤热电锅炉全面达到超低排放,开展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工业废气治理十百千工程,以石化、化工、包装印刷等10个行业为重点,完成102个重点工业园区废气整治、3223个工业废气治理项目。开展工业炉窑排查治理,淘汰改造工业炉窑3321台。全省371家石化和连续生产化工企业全面开展泄露检测与修复(LDAR)。5、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不断加强积极建立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的天、地、空一体的大气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基本建成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城市环境空

16、气质量7天的预报能力。建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71个,其中国控站47个、省控站106个、超级站3个、背景站2个、区域站11个、遥感站1个和移动站1个。基层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显著增强。推进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逐步向工业园区、乡镇、农村延伸,累计建成工业园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00个、乡镇站600多个、沿海沿江主要港口和重要物流通道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41个。加强VOCs监测能力建设,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VOCs分析实验室。建成遥感监测(黑烟抓拍)设备200余套,每年监测柴油车800万辆次以上。五、 空气质量改善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PM25和O3协同控制为主线,深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抓好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