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811303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产业分析报告当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积极成效,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但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基础不够稳固。2020年,受疫情影响,叠加有利气象条件,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进一步改善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经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评估,2020年全省PM25受疫情、有利气象条件影响,分别下降28微克/立方米、1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上升18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二是O3污染逐渐凸显。十三五期间,全省各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指标浓度和超标天数持续下降,但是O3平均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O3超标天数占比增加,2020年O3平均超标天数197天,占总超标天

2、数的807%。三是能源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进一步降低化石燃料使用,但我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仍较高,天然气高度依赖省外调入和进口,可再生能源受资源禀赋制约,能源保障压力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难度较大。四是运输结构调整面临深层次压力。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转变,公路货运量占比仍过高,内河航运瓶颈依然突出,大宗货运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较低,柴油货车仍是移动源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五是临港重化工业布局高度集中。环杭州湾区域重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占比较高,以及产能快速增加,大幅抵消了该地区其他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果,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来挑战。巩固禁燃区建设成果,进

3、一步扩大禁燃区范围。严格实施行业规范和锅炉的环保、能耗等标准,进一步加大落后燃煤小热电、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全面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推进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或淘汰,继续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以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双赢为目标,在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加强部门协同,全方位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区域协同,深化长三角区域治气协作;加强社会协同,广泛动员协会、企业、媒体、公众共同参与,壮大治气力量。一、 空气质量改善十三五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全省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高标准部署推进打赢蓝天

4、保卫战,创新开展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能源、产业、运输和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和秋冬季攻坚、柴油货车治理、工业炉窑整治、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和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省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18年,在长三角等全国重点区域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设区城市首次全部消除重污染天气。2020年,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3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3%,较2015年上升95个百分点,首次实现县

5、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达标和重污染天气全消除,6个设区城市和44个县级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2、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成效初显开展PM25和O3双控双减行动,聚焦环杭州湾和金衢盆地重点区域、VOCs治理重点领域、夏秋季重点时段,分区分时分类精准采取强化减排措施。推进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控制,强化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全过程管控,加强季节性O3污染应对,编制首份季节性VOCs强化减排措施正面清单,加强引导,大力推进低VOCs原辅材料替代,实施VOCs源头替代百万工程,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2020年,全省设区城市O3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8%,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

6、94%。3、四大结构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强化煤炭总量控制,实现县以上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覆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例为398%,比2015年下降126个百分点;累计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25万台,淘汰关停高耗能发电机组72台,淘汰煤气发生炉474台。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完成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83家,淘汰工业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涉及企业9503家,完成22万家涉气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运输结构不断改善,集装箱海铁联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双双突破百万标箱,累计淘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516万辆,公交

7、车和出租车清洁能源比例达80%,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2万辆;基本实现京杭运河水系水上服务区岸电设施全覆盖,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101套。用地结构不断优化,严格落实7个100%扬尘防控长效机制,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26%。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累计完成788个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建成绿色矿山346家,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行动。4、工业废气治理深入推进制定发布工业涂装、燃煤电厂、制鞋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和燃煤电厂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检测技术规范,全面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全省大型煤电机

8、组和在用燃煤热电锅炉全面达到超低排放,开展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工业废气治理十百千工程,以石化、化工、包装印刷等10个行业为重点,完成102个重点工业园区废气整治、3223个工业废气治理项目。开展工业炉窑排查治理,淘汰改造工业炉窑3321台。全省371家石化和连续生产化工企业全面开展泄露检测与修复(LDAR)。5、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不断加强积极建立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的天、地、空一体的大气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基本建成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7天的预报能力。建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71个,其中国控站47个、省控站106个、超级站3个、背景站2个、区域站11个

9、、遥感站1个和移动站1个。基层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显著增强。推进环境空气自动监测逐步向工业园区、乡镇、农村延伸,累计建成工业园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100个、乡镇站600多个、沿海沿江主要港口和重要物流通道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41个。加强VOCs监测能力建设,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VOCs分析实验室。建成遥感监测(黑烟抓拍)设备200余套,每年监测柴油车800万辆次以上。二、 打好两大攻坚战,加强区域协作应对污染天气打好夏秋季O3污染阻击战。以环杭州湾和金衢盆地城市为重点区域,以4-9月为重点时段,深入开展NOX和VOCs协同治理。完善VOCs强化减排正面清单,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

10、销、合成革、纺织印染、制鞋、化纤等为重点领域,实施差异化减排。道路沥青铺设、市政设施维护、交通标志标线刷漆等涉及喷涂的施工作业,尽量避开O3污染易发时段。加强O3污染天气监测预警,视情采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手段,努力减少污染天气。加大涉VOCs企业治理情况专项检查力度,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管。(一)持续深入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以浙北地区和金衢盆地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以及非电行业超低排放、工业炉窑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有序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污染天气监测预报和应对,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突出钢铁、水泥、玻璃、铸造等重点行业治

11、理和扬尘污染防控。以施工扬尘、工业锅炉、工业炉窑、柴油货车等为重点,开展多部门联合、异地交叉执法、督查督办等形式的专项执法检查、巡查。(二)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区域大气环境数据联合监测、共享和空气质量联合会商。加强排放标准、产品标准、环保规范和执法规范对接,开展区域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和联合执法,推进跨区域联合监管。加强重大活动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做好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三)加强区域污染天气应对加强区域、省、市三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率,实现7-10天预报能力。建立健全省-市-县污染天气应

12、对三级预案体系,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落实长三角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开展区域应急联动。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逐步扩大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范围,实施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研究建立轻、中度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加强环杭州湾和金衢盆地治气联动。三、 实施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一)加强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严格落实矿山生态修复主体责任,督促矿山企业履行边开采、边治理义务,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开展500个废弃矿山治理。推进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全省矿山粉尘实时在线监测,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质量再提升行动。到2025年,建成智能化绿色矿山50个。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实

13、现全省设区市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新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5个以上。(二)加强扬尘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拆房工地、道路施工工地等七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落实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扬尘防控责任,加强自动冲洗、自动喷淋、雾炮、洒水等扬尘防控作业,建立健全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与联网。加强港口、码头、堆场扬尘综合管控。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城市道路扬尘在线监测。继续开展县级以上城市PM10监测考核。(三)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和露天禁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优化利用结构。严格禁止露天焚烧,加强露天焚烧高空瞭望监控,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农业农村部门联动

14、,及时发现和处置火点。控制农业源氨排放,加强源头防控,优化化肥、饲料结构,推进养殖业、种植业大气氨减排。到2025年,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2%,化肥使用量与2020年相比零增长,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商品有机肥年推广应用100万吨以上。四、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一)推动能源清洁化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合理有序发展抽水蓄能,强化天然气供应保障,增加外购电中清洁电力的比例,提高外购电的清洁电力比重。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均含省外调入部分)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5、达到24%、346%左右,天然气消费量约300亿立方米以上,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76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40万千瓦,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达到60%左右,外购电量占比在1/3左右,高水平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二)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新、改、扩建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替代,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推动能源低碳变革,探索建立将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纳入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考核抵扣机制。禁止建设企业自备燃煤设施,不得使用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加快纯凝机组、热电联产机组技术改造和供热管网建设,充分释放和提高供热能力。研究推动3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关停退出

16、或作为应急备用和调峰机组。(三)加强锅炉综合整治巩固禁燃区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禁燃区范围。严格实施行业规范和锅炉的环保、能耗等标准,进一步加大落后燃煤小热电、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全面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推进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或淘汰,继续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以温室气体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双赢为目标,在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五、 空气质量改善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积极成效,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但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基础不够稳固。2020年,受疫情影响,叠加有利气象条件,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进一步改善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经空气质量模型模拟评估,2020年全省PM25受疫情、有利气象条件影响,分别下降28微克/立方米、1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分别上升18个百分点、1个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