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34811140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河南省郑州市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州市2023年中招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下面这封信来自一粒远古的小麦,请阅读,并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回应。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被发现于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道址的一粒 炭化小麦,我穿越四千年的cng桑,来跟大家聊聊小麦家 族的那些事儿。 小麦是响河南最常见的农作物之一,但你知道吗,从一 穗麦熟到通地麦香,河南小麦的发展史并不寻常。从龙山 时期的零星种植到养秋时期的逐渐推广,到隋唐洛阳含嘉仓的惊世仓储,再到如今“风吹麦海千重浪”的中原奇迹,小 麦一路拔荆新j,上演了一场从不被接纳到成为主食的“逆 袭击”大戏。 同学们,上段话中有些字词我拿不准,请你帮帮忙。据农业部数据

2、显示,河南以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中国10%的粮食,这共中,我们小麦家族功不可没!前几天我就看到了一张令我们河南小麦自豪的数据图。同学们,你看懂上面这张数据图了吗? 1.请帮小麦解决字词问 题(3分)(1)“一穗”的“穗”怎么读?(1分) _ (2)“cng桑”的“cng”和“披荆斩ji”的“j”怎么写?(2分) _ _2.请简要概括这张数据图传达的主要信息。(3分)证据凿凿,咱河南是当之无愧的“小麦之乡”,值得好好宜传!这不,在河南日报客户端上,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张宣传海报。同学们,你觉得这张海报设计得好不好?请简述你的看法(5分) 另外,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咱河南小麦还上过太空呢。出于对航

3、天育种技术的好奇,我找到了这样一段材料。同学们,在太空育种中,一粒普通麦种要变成更好的麦种,需经历哪些过程? 5.请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古诗文名句。(8分)说起小麦育种,就不能不夸夸字誉全国的河南育种专家群,他们培育出的小麦良种正是河南小麦连年半收的密码。请用你们学过的古诗文名句,跟我一起赞美他们吧:但得苍生饱,不畏路途艰。一代代育种人以“ ,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济世情怀深耕中原沃土、苹新育种技术,他们虽也曾道遇“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的艰难坎坷,却始终乘持”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进取精神,一次又一次迎来“ , ”(陆游游山西村)的转机与突破。相 信他们“ , ,”(龚自

4、珍己亥杂诗)的奉献精 神也必将影响新一代育种人,激励后来者攻坚克难,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学们,上面语段中引用哪些古诗文名句合适?二、阅读与鉴赏(共47分)(一)文学性文本阅读(15分)浓烟徐全庆 鬼使神差地,老万又来到山脚下。山青得还是那样透彻,满山的树啊草啊都哗哗地摇动着绿莹莹的叶子,仿佛在欢迎他归来。 这儿是他曾经工作二十多年的地方呢。 刚来当护林员时,他才二十多岁,眨眼间他就五十岁了,由小万变成老万了。时间过得真快呀。老万感叹着,把电动三轮车停在山脚下,一病一拐地向山上走。 一进山,老万就又找到了当护林员的感觉。那时候,每天吃过早饭就开始巡山,把他管辖的区域跑一遍,就

5、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中午呢,没时间回去做饭,只能带些馒头和咸菜。晴天还好,雨天可就麻烦了。若是下了雪,巡一遍山就需要好几天。 辛苦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人在山脚下烧秸秆,放孔明灯;还有人祖坟在山中,上坟时想烧纸;偶尔有游客想在山上野炊这些都有可能引起火灾,都要制止。总有一些不理解的,还要吵上一架才能解决问题。若是碰上盗伐树木和盗猎的,就不是吵架能解决的了,有时还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要报警处理。为此,他曾被一个盗猎者报复,门窗和锅碗全被砸烂了。 起初,老万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妻子更不喜欢。特别是儿子上幼儿园后,妻子工作忙,没时间接送儿子,想让老万调个工作。他去找领导,领导就叹气:我也

6、想给你换个工作,这样你也能照顾照顾家,可咱缺人哪。 领导说的是实情,他也知道,只好叹一口气,回头再做妻子的工作。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 他一遍又一遍地找领导。每次,领导都会许诺,一旦来了新人,他的问题一定想办法解决。可总也不来新人,他只好一年一年地热着。 渐渐地,老万竟喜欢上这份工作了。山上的草木蓄帮郁的,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全都像儿子满月时的笑脸。随处可见的野果他更是喜欢,每次,他把摘的野果带回家,妻子和儿子都非常高兴。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不时地在他眼前出现,好像是怕他寂寞,陪他巡山呢。为了它们,这山就要好好巡。老万这样想。 二十多年里

7、,老万管辖的区域没有发生一起火灾。老万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隐患被他提前化解了。他也曾很多次从盗猎者的绳套和捕猎央中救过野鸡、野兔、鹿子。他还记得,给一只庞子包扎好放生时,庞子跑开十几米后,居然转身冲他点点头。那一刻,老万决定要巡一辈子山。 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腿在挑水时掉断了。山上的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小澳里去挑。那天刚下过雨,他一路都小心翼翼,眼看要到住处时却滑倒了。他清楚地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他的腿就这样病了。 巡山自然不行了,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山下的苗圃。那儿离家近,工作也轻松。别人说他这是因祸得福呢,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有多么遗憾。 他时常不知不觉就溜达到山脚下,又悄悄离开

8、。他怕以前的同事看到他的病腿。 老万刻意避开以前的同事,慢慢地向山上走去。这山上的一草一木,还有数不清的小动物,都是他的朋友呢,他要好好看看它们。爬到半山腰时,老万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他停下来,拄着一根树枝向山下看。他喜欢这样向下看,特别是在山顶时,整座山都在他的视线里,那感觉很腰意。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老万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起火了!他大喊了一声,也没人回应。不能等!现在还只是冒烟,一旦起了火,后果不堪设想。老万跌跌拉撞向山下冲去。没有路,老万也没有时间找路,只能不顾一切地往下冲。手和险很快被.刘破了,火辣辣地疼。老万顾不上疼痛,只想着尽快赶到起火的地点。老一次

9、摔倒,人像石头一样向山下滚去。他的腿再一次摔断了。09有一天,老万坐在轮椅上,老婆推着他散步。老婆问,你能不能和我说实酱,你这次到底是怎么摔断腿的,我不信你是不小心。老万犹豫了许久,说,救火。救火?没听说森林失火呀。老婆说。所以才不能让别人知道,丢人呢。老万但忆着说。老婆更加起劲地追问起来。2在我摔倒之后我才看清楚,那根本不是浓烟,是很多小飞虫聚在一起飞。老万说,太丢人了。(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12期,有删改)6.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万对巡山的情感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请简要梳理。(2分) 起初,老万因巡山辛苦且不被理解而不喜欢巡山; 渐渐地,老万被山上的动植物触动,决心好好巡山; 转岗后,老万

10、经常怀念巡山生活。7.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1)光做工作有什么用呢,现实中一大堆问题等着他和妻子一起扛,可他却被困在山里打转。(“打转”这个词用得好,请分析好在哪里。)(2)目光巡视到山脚时,老万身子一震,他看到了一股浓烟!(陈述事实时句尾一般使用句号,这里为何要用感叹号?)8.第二次摔断腿后,老万不断感慨自己“丢人”,你认为他是否丢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9.小说一四段情节设置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5分)(二)实用性文本阅读(12分)王贻芳:“我国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讨论很少”翻开科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创新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在不断质疑、争鸣

11、、讨比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能使人们看清问题,找到解决之道,进而获得真知灼见。然而,我们又遗憾地发现,争论时常变成讥讽、设骂、人身攻击甚至拳脚相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术争鸣?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有着近20年国外科研经历和长期国内科研管理经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胎芳。中国科学报:现在很多科学领域的争议都变成了社会话题,如转基因等。这几年也有人评价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争议是“领域外的对撞”,您如何看待学术争鸣走出科技圈成为社会话题的现象?王始芳:科学的争论应该局限于科学界内部。争论真正的核心焦点、科学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方法、路线等

12、,都需要专业知识。普通公众没有这个训练,他无法参与到真正的科学争论中,最后争论就变成了极端民族主义、阴谋论或其他你完全没法想象的事情。纯粹的科学争论,应该局限在科学圈内部。有些争议跟大众的切身利益、生活有关,就像转基因这种,老百姓想知道这东西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所以就有一些争论会走出科学界。但实际上,按照我的理解,这些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争论。转基因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内部是有共识的,只是科学家跟老百姓说不清楚,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也是一样。这些争论走出了科学界,老百姓跟科学家讨论的完全不是我们科学界内部讨论的事情,或者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不同意见,与科学界内部的不同意见完全是两码事。所以一定程度

13、的科学普及是应该的,但是它不可避免地会异化成不可控的社会焦点,有时对科学发展是有损害的。中国科学报:您曾经在谈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别时说“中国的体系不是自己长曲来的,是学来的,硬生生地嫁接到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自然就会变异,发生一些显然有速科学本意的事“,您觉得国内与圆外的学术争呜象围有什么不同?王船芳:我们国内基本上争鸣很少,科学界内部认真的科学计论很少,有些事情一弄就会弄到爆体上去,这本身就不正常,有些讨论其实在科学界内部是可以解决的。在国外,科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会词过科季界内部的争鸣来解决,但在中国,操作起来不容易。人跟人之间要么大家都客气不说,真要是争起来,大概两个人就耍

14、战敌人了,所以大家都避免讨论。我们缺乏人眼人之间就事论事的基本夸度,这此造成国内学术生态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中国人讲究面子,所以认输是很难的,而讨论到最后总要得到一个结论,要有人认输才行。中国人爱面子,认输是不干的,所以讨论不下去。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学术争鸣应该进循怎样的“游戏规则”才能确保理性有效?王始芳:国外从孩子开始,学校就要教争论规则,各个层面也都会运用这种议事规则。但我国普遍缺乏这种基本的训练,或者说缺乏对这种规则的了解。从技术上来说,这也是我们的争论不太容易取得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我们应该至少从中小学开始就得教这种东西。比方说,争论必须是有逻辑的,不能是你说的是一个事,我反驳的时候偷换概念,说别的事。争论中有大量的技术上的规范,如果你不遵守这样的规范,争论就不容易有站果。(摘编自2021年2月24日中国科学报)10.针对记者提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