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810679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视摄像头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一、 汽车电子行业存在壁垒(一)汽车电子行业技术研发壁垒现代汽车工业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的多样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电子作为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类型之一,是用以感知、计算、执行汽车的各个状态、功能的产品,因此其质量的稳定性、功能的先进性将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汽车电子产品往往是根据整车厂商的技术要求或与整车厂商协作开发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需要充分理解整车厂商的设计理念,迅速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运用于产品开发中,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设计、工艺开发、样品试制、样品送检、小批量试产等前期准备工作,对技术研发团队的技术研发实力、工艺设计能力

2、考验较大,也为本行业的新进入者造成了较高的技术研发壁垒。(二)汽车电子行业人才壁垒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研发、销售、管理人才在内的核心人才、特别是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人才,是企业运营的关键。汽车电子行业作为汽车整车行业的上游,汽车整车制造商对于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作为车规级产品的前装供应商,需要具备雄厚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响应配套能力、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和稳定的产品质量。因此,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具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才、质量控制人才成为保证汽车电子产品质量的关键,行业内企业管理人员往往需要具备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三)汽车电子行业合格供应商评审认证壁垒全球汽

3、车主机厂商在选择上游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合格供应商评审和认证体系,供应商评审和认证是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进入汽车主机厂商一级供应商体系的重要前提。通常情况下,供应商评审和认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需要通过国际组织、各国和地区汽车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的零部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比如IATF16949第三方认证审核。其次,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要与汽车主机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必须要接受产品质量、设计、开发、物流、管理、成本、财务状况、安全环保、劳动保护等一系列全方面的审核,审核通过的合格供应商才能参与主机厂配套产品的试产和供应,并在通过主机厂的检测程序后,

4、才能进入主机厂商的整车配套体系,与整车厂商达成批量供货的长期合同。从产品提交认证到最终批量供货,整个周期一般需要两到三年,严格的评审和认证体系对本行业的新进入者构成了较高的壁垒。(四)汽车电子行业规模及资金壁垒近年来,全球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整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带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需求的爆发。汽车整车厂商特别是国内整车厂商在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对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规模化供货能力尤其看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要持续、稳定地获得整车厂商的订单,需要先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及库存备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进入竞争者的资金实力形成了考验。此外,汽车整车厂商具有较强的市场地位,大多实行原材料

5、零库存的经营策略,一般在领用供应商的零部件后才与供应商进行结算,导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成品库存金额相对较大,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资金周转带来较大压力,也提高了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新进入者的资金壁垒。(五)汽车电子行业管理能力壁垒随着全球各国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多样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及新模式的开发也不断加快,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新品设计管理、产品开发管理、项目统筹管理、精益生产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只有建立了良好、系统的经营管理体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才能更好融入和适应全球汽车工业的变革进程,也才能更好匹配下游客户的需求,并及时回应客户

6、反馈,提高与客户的沟通效率和订单获取能力。而新进入行业的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和稳定的管理机制,较难获得汽车整车厂商或其一级配套供应商的订单。二、 汽车行业发展概况(一)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概况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世界汽车工业产业链分布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兼并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和竞争模式。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化具体表现在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全球化布局和研发体系的专业化分工。汽车行业全球化的产业链格局催生出了新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形成了基于契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整车企业的零部件全球采购和零部件生产的

7、全球化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也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汽车行业产销量稳步增长,2015年全球汽车行业产量达到9,068万辆,此后全球汽车年产量持续稳定在9,000万辆以上。在全球汽车产销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全球汽车市场结构也不断调整,市场需求的增长逐步由传统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汽车产量增长强劲。中国从2009年开始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我国汽车销量从2005年的57574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2,5769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873%增长至2

8、019年的2823%。(二)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汽车市场逐步开放,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也把握住了全球分工和汽车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尤其是对乘用汽车等的消费能力快速提高,汽车消费市场规模快速提升。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逐年增长。2005年,我国乘用车产量仅为39711万辆,而到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47183万辆,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46%。虽然2018年、201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两年出

9、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但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乘用车的年产销量均稳定在2,000万辆以上,总体市场规模巨大。我国的人均、户均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随着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消费升级、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将进一步释放国内的汽车消费需求,为全行业带来新的市场。三、 汽车电子产业链结构上游:汽车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厂商如台积电、博世等公司,主要负责生产汽车电子相关核心芯片及其他分立半导体器件。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迅速,行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逐渐提升,国内头部企业正逐渐缩小同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中游:以汽车电子的系统集成商为主,如德尔福、日本电装等公司,主要针对上游元器

10、件及零部件进行整合,或针对某一功能或者某一模块提供解决方案。部分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同时参与中游的系统集成。该环节的电子产品具备一定的消费电子属性,更新周期短,替代威胁比较大。下游:主要为整车厂(OEM),以汽车企业为主导,在产业链中拥有较高的议价权。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科技及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入局汽车产业链,以提供增值服务方式分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红利。近年来,汽车电子在自动驾驶、安全驾驶、智能座舱等应用场景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9,783亿元,2017-2022年均增速为1329%。随着自动驾驶、信息娱乐

11、、电动化等不断渗透,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将持续提升。此外,在环保需求日益提升的推动下,我国计划在2050年以前实现传统燃油车的全面退出,叠加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市场需求将逐渐转向汽车电子占比更高的中高档车型、混合动力车型以及纯电动车型。未来,在政策驱动、环保助推以及消费牵引等共同作用下,汽车电子占比将不断提升。根据赛迪数据,预计2025年,所有车型中乘用车汽车电子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比有望达到60%。智能化、网联化与电动化将推动主控芯片、存储芯片、功率芯片等汽车芯片性能成倍提升。以存储芯片为例,智能座舱逐渐普及和自动驾驶等级渐升,对汽车存储芯片的数据处理速度、数据存储量以及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

12、求。智能座舱的发展驱动对车载娱乐系统的存储需求不断增加,而L3、L4等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数据、算法等都需要大容量存储支持。因此,汽车存储芯片的容量和性能将实现快速增长,有望成为汽车电子行业成长最快的细分之一。四、 汽车电子行业面临的机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工信部等十二部委于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在之后的数年间,陆续出台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

13、动计划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等法规,指明了汽车未来智能化、网联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依托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国内外资源,建立完善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特别是汽车电子行业)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和无人化将演变为颠覆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汽车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发展。以美国为例,从2009年的美国创新战略到2013年的SafetyPilot项目的顺利进行,再

14、到2015年无人驾驶技术测试之城Mcity的对外开放,美国已经将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在美国的带动下,英国、荷兰、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纷纷跟进,出台政策推动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和无人化。工信部于2015年12月发布的车联网发展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推动车联网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组织开展车联网试点、基于5G技术的车联网示范,把汽车驾驶的智能化相关要求更加细化。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和无人化需要依赖以汽车电子为载体的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汽车电子技术的革新是实现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和无人化的重要前提,随着全球各国汽车智能驾驶、

15、无人驾驶政策的逐步细化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加快,汽车电子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极。作为汽车制造业的上游行业,汽车零部件行业与汽车产量及更新换代周期密切相关。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缓和,全球汽车产量稳步增长,2011年年产量突破8,000万辆,2015年起全球汽车年产量突破9,000万辆、达到9,068万辆。2018年、2019年虽然全球汽车产量均出现了同比下滑,但仍保持在年产9,000万辆以上的高水平。全球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汽车产量的持续增长为上游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此外,近年来,下游汽车整车制造商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全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已由之前的4-5年缩短至1-3

16、年,改进车型的改进周期也由原来的6-24个月缩短至4-15个月。整车车型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带动了上游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开发和生产速度,进一步推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需求的扩张。2005年,我国乘用车产量仅为39711万辆,而到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47183万辆,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46%。虽然2018年和201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两年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但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乘用车的年产销量均稳定在2,000万辆以上,总体市场规模巨大。我国的人均、户均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同时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汽车消费群体将进一步下沉、消费基数将有望扩大,消费升级、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将进一步释放国内的汽车消费需求,为全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五、 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推动汽车电子行业发展近年来,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