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810635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行动方案,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以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学习实践能力为主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提升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教育培训方式,扩大优质科普信息覆盖面。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科技类设施。促进创新创业与科

2、普结合,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进一步明确科普义务和要求,引导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动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的系统布局,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一、 强化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保障(一)强化实施协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结合实际,强化本部门、本地区科技创新部署,做好与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细化和落实。完善科技统计监测及科技创新主要指标通报等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产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构建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共

3、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二)加大科技投入制定研发投入高质量增长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推动省级财政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引导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三)弘扬创新精神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新时代科学

4、家精神,激励和引导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大力弘扬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家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加强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的传播塑造,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动员全社会更好理解和投身科技创新,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二、 健全支撑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技术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民生需求牵引和科技供给引领,围绕人民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先进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着力破解制约社会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瓶颈问题,形成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出更

5、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深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顺应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一)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要聚焦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努力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二)聚力推进沿海沿江创新发展立足沿海沿江地区创新禀赋、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加强江海联动、跨江融合,打造沿海科技走

6、廊和沿江产业技术研发带,形成一廊一带相互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三)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城市和地区,发挥地方主体作用,加强省市协同共建,集聚各方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加快建设带动性强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突出优势特色,统筹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区域,引导1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路径和动力机制,推动打造若干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支持淮安、宿迁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力争实现设区市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县(市)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试点,在全省推广常熟、海安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促进全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7、和经济转型升级。(四)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充分集成江苏创新优势,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合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挥G42沪宁沿线的科创优势、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大力发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强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深入开展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行动、技术攻关行动和重大技术成果转化行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带。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升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水平,推进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建设,重点培育信

8、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跨多介质复杂流体试验设施、极地环境与动荷载模拟设施、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工程等重大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强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科技赋能,联合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支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宜的宁杭科技创新走廊,支持南通建设沿江科创带,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四、 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同期中等以上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面向未来发展、迎接科技革

9、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创新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6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翻一番以上。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品质的生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高新技

10、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左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55%。区域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水平开放创新网络不断完善,创新治理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实现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00亿元,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200人。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人才活力充分激发,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

11、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省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7件。五、 集成实施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项目是为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有机结合,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核心技术或重大工程,是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抓手。确定重大项目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聚焦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求,突出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创新重大产品,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聚焦乡村振兴,突出种源技术攻关,强化智慧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助力农业

12、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三是聚焦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需求,围绕生命健康、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联系最紧密的领域,强化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综合示范。本规划按照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民生科技示范三类,共遴选出18个重大科技项目,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逐项论证、分步实施并动态调整。六、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以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学习实践能力为主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提升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教育培

13、训方式,扩大优质科普信息覆盖面。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科技类设施。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结合,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进一步明确科普义务和要求,引导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主动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的系统布局,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七、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总体目标,坚持以我为主、人民利益至上、公正合理保护,以更高的标准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升级工程,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产出一批高价值专利,发挥专利导航在创新资源配置

14、中的作用,推动企业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强化知识产权评议,推动建立国际性知识产权联盟。制定江苏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推动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健全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行政确权、公证存证、仲裁调解的衔接机制,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协作机制,构建大保护格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力度,促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推动产业集聚度高的地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快速维权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构建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网络。八、 继续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优先位置中国的创新和研发投入还在一个高速增长的通道中,财政部将继续把支持科技

15、创新摆在优先位置。(一)支持科技创新对于如何支持科技创新,财政部将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管理效能,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增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落实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加力主要从财政支出强度、专项债投资拉动、推动财力下沉三方面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提效主要从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协调配合三方面提升政策效能。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累

16、计88万亿元,全国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87%下降到151%。2022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力度为近年来最大。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措施,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特困行业的支持,让市场主体多减一些负担,增添更大发展动力。刘昆说。(三)加强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着力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下功夫,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和带动全社会投资。此外,还将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年进一步增加了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同时,还将重点保障民生支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