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810603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分析提升电表数据共享即时性,构建电网一张图,重点实现输变电、配用电设备广泛互联、信息深度采集,提升故障就地处理、精准主动抢修水平。统一终端标准,推动跨专业数据同源采集,实现配电侧、用电侧采集监控深度覆盖,提升终端智能化和边缘计算水平。一、 微型断路器附件(智能模块)发展状况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微型断路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对智能模块的市场需求尚不明朗,应用领域较少。我国低压断路器企业生产的微型断路器产品绝大部分应用于一般场合,仅执行简单的通、断操作,且几乎没有附件需求,各种功能附件的研发与配套较为缺乏。在少量对自动控制及安全保护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基本由具

2、有技术优势的外资品牌所生产的具有控制、保护等附加功能的微型断路器所垄断。我国微型断路器生产企业主要以价格手段进行微型断路器的市场竞争,忽视了附件的研发与配套,也缺乏相关的核心技术,行业内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控制模块及各种智能模块尚为空白。十三五期间,国内低压断路器主机厂和专业附件厂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类型产品,缩小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逐步渗透到智能终端电器的高端应用领域。当前,国家电网提出建设三型两网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将依靠其末端不计其数的功能附件来实现。智能终端电器作为用于与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息

3、息相关的电力线路末端的电器元件,具有双向通信、远程控制、安全保护、工况监测等多种功能,涉及终端用电领域,应用面广量大,是打造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互联互通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础支撑。从价值来看,微型断路器体积较小、本体单位价值较低。而具有各种控制和保护功能的智能模块单位价值较高,远超过微型断路器本体的价值。因此,智能终端电器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二、 配电网建设改造发展目标通过配电网建设改造,中心城市(区)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供电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乡村地区电网薄弱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切实保障农业和民生

4、用电。构建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经过五年的努力,至2020年,中心城市(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7%;城镇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0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79%;乡村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24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三、 配电网建设改造指导思想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以满足用电需求、提高供电质量、促进智能互联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着力解决配电网薄弱问题,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推动装备提升与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配

5、电网络设施与服务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四、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电网为基础平台,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智能高效的调度运行体系,探索电力、热力、天然气

6、等多种能源联合调度机制,促进协调运行。以用户为中心,加强供需双向互动,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结构,推动电网之间柔性可控互联,构建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提升电网适应新能源的动态稳定水平。科学推进新能源电力跨省跨区输送,稳步推广柔性直流输电,优化输电曲线和价格机制,加强送受端电网协同调峰运行,提高全网消纳新能源能力。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

7、力。提高风电和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水平,完善并网标准体系,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场站。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优先提升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推进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参与系统调峰。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和发展储热型太阳能热发电,推动气电、太阳能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融合发展、联合运行。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全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优化电源侧多能互补调度运行方式,充分挖掘电源调峰潜力。力争到2025年,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超过2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在建装机容量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加

8、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合理配置储能规模,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性,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优化布局电网侧储能,发挥储能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多重作用。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鼓励电动汽车、不间断电源等用户侧储能参与系统调峰调频。拓宽储能应用场景,推动电化学储能、梯级电站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多元化应用,探索储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引导用户优化储用电模式,高比例释放居民、一般工商业用电负荷的弹性。引导大工业负荷参

9、与辅助服务市场,鼓励电解铝、铁合金、多晶硅等电价敏感型高载能负荷改善生产工艺和流程,发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功能。开展工业可调节负荷、楼宇空调负荷、大数据中心负荷、用户侧储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各类资源聚合的虚拟电厂示范。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5%,其中华东、华中、南方等地区达到最大负荷的5%左右。五、 推动智能互联,打造服务平台加强配电自动化建设。提高配电网运行监测、控制能力,实现配电网实时可观可控,变被动报修为主动监控,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提升服务水平。中心城市(区)、城镇地区合理配置配电终端,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实现网络自愈重构;乡村地区推

10、广简易配电自动化,提高故障定位能力,切实提高实用化水平。构建智能互动服务体系。开展智能互动信息体系顶层设计与建设,鼓励应用光纤等高效通信方式,实现能源信息在供给与需求端的双向流动,适应能源生产与消费变革。以智能电表为载体,建设智能计量系统,打造智能服务平台,全面支撑用户信息互动、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港口岸电、电采暖等业务,鼓励用户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实现与电网协调互动。探索能源互联新技术。综合应用云计算、网格计算、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深层利用,全面支撑智能家庭、智能楼宇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智慧化。促进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深度融合,鼓励能源与信息基础设施共

11、享,构建公共能源服务平台,为推动互联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主动配电网源-网-荷协调运行、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直流供电系统、新农村多能源综合优化利用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增强未来能源发展适应能力。完善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体系。规范完善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并网标准,有序建设主动配电网、微电网,鼓励应用分布式多能源互补、发电功率预测等方式,提高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协调能力,满足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要求。推进配电网储能应用试点工程。六、 提高装备水平,促进节能降耗高配电网装备水平。以智能化为方向,按照成熟可靠、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原则,全面提升配电网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物联网、现代传感和

12、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设备、通道运行状态及外部环境的在线监测,提高预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提升设备本体智能化水平,推行功能一体化、设备模块化、接口标准化。推广应用固体绝缘环网柜、选用节能型变压器、配电自动化以及智能配电台区等新设备新技术。积极开展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新工艺的变压器、断路器和二次设备的研制。因地制宜实施老旧线路、老旧配变和计量装置改造。实现低压线路绝缘化,降低故障发生率,提高供电安全性。完善智能设备技术标准体系,引导设备制造科学发展。优化配电设备配置。控制同一区域设备类型,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种类,规范设备技术标准,提高配电网设备通用性、互换性。注重节能环保、兼顾环境协调,采用技术

13、成熟、少(免)维护、低损耗、小型化、具备可扩展功能的设备。在环境条件恶劣地区适当提高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配电网能效水平。逐步淘汰高损耗变压器,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型设备,实现绿色节能环保。加强配电网经济运行分析与线损管理,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设备,优化运行方式。加快建立配电网能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标及能效考核。提升电缆化水平。本着既利当前、又益长远的思路,逐步提升电缆覆盖水平,在符合条件的区域,结合市政建设,有序推进电力电缆通道建设,落实电缆管孔预埋与战略布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确各类供电区域、各类城市隧道、排管、沟槽和直埋等电力电缆通道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提高电缆建设运行维护水

14、平,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开展综合管廊示范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配电网电力电缆纳入综合管廊建设,随城市综合管廊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推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大中城市加快启动地下综合管廊示范试点工程,部分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综合管廊项目。七、 能源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稳增长和调

15、结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着力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着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八、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加快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电厂、电网、油气田、油气管网、油气储备库、煤矿、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提高能源系统灵活感知和高效生

16、产运行能力。适应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能源基础设施发展要求,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建设智慧能源平台和数据中心。面向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等业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企业级平台,因地制宜推进园区级、城市级、行业级平台建设,强化共性技术的平台化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各级各类平台融合发展。鼓励建设各级各类能源数据中心,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加强能源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能源大数据在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实施智慧能源示范工程。以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综合能源服务、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新模式新业态为依托,开展智能调度、能效管理、负荷智能调控等智慧能源系统技术示范。推广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厂站智能运行、作业机器人替代、大数据辅助决策等技术应用,加快智能风机、智能光伏等产业创新升级和行业特色应用,推进智慧风电、智慧光伏建设,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