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810599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周及冠脉超声导管系列产品产业市场前瞻一、 我国血管疾病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一)患病群体庞大,血管疾病治疗器械行业需求持续上升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中国心血管患病群体日益庞大,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持续增长。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攀升至19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35%,预计未来老年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2019年我国心血管现有患病人数为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人。我国疾病谱中高血压、高血糖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人数呈增长态势并将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及疾病谱的改变

2、将不断扩大我国在血管疾病治疗器械领域的需求,促进了行业的发展。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国民对健康意识的倡导教育,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民众主动检测的需求意愿增强,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同时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加,患者检出疾病后积极进行临床治疗的意愿增强,随着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手术渗透率不断提升,多重因素共同促进了血管疾病治疗医疗器械的需求量增加,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及市场扩容。(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进口替代2015年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以来,国家药监局陆续发布了医疗器械优

3、先审批程序、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在加速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监管、鼓励创新研发、改革临床管理、加强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优质的创新医疗器械开辟了绿色通道。以上政策法规为我国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及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在政策扶持背景下,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完成进口替代的进程将有望加速。二、 生物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得益于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行业技术的不断突破与监管机构对于行业的持续规范,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截至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7,341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1830%,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

4、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医疗器械领域市场规模于2023年突破10,000亿元。根据MarketsAndMarkets披露的数据,2020年全球的生物材料市场规模为355亿美元,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475亿美元,CAGR为60%,其中主要的增长均来自于医疗方面的应用。生物医用材料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目前的生产与制造技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国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呈现逐渐增长趋势。根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为15684亿美元,2016-2020年的年度增长率超过55%,预计在2025年到达20364亿美元。其中

5、我国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为9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64%,2016-2019年的年复增长率接近8%,高于全球平均增长水平。三、 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医疗器械行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生产工艺相对复杂,进入门槛较高,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在我国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从产业链来看,医疗器械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生物化学、材料等行业;中游为医疗器械的研发及制造;下游主要有各级医院、疾控中心、体检中心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

6、入从2016年的489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819亿元,预计到2020年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7859亿元。2014-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案例数先增长后下降。2017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大爆发的一年,投资案例数、投资金额双双达到历年峰值,披露投资案例361起,同比增长3175%;2018年,随着投资市场逐渐趋于理性,投资案例数稍有下降,为359起;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大幅度下滑,披露投资案例数仅有167起,同比下降5348%。长期以来,智能化产品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接受度整体不高,此次疫情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字化、智能化医

7、疗水平普遍较低等诸多问题,人工智能(AI)影像、AI药物筛选、医疗机器人等器械在疫情防控中针对海量疾病数据处理、标记物筛查、无人化作业等方面释放出的巨大潜能将进一步激发智慧医疗技术在我国中长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活力。在此次疫情刺激下,远程医疗在医疗资源下沉、无接触诊治等方面释放出巨大潜能,相关需求呈井喷式发展。根据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在疫情期间的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200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线上咨询服务,有望突破现有政策壁垒,真正实现医疗服务在机会上的均等化、普惠化和操作上的便捷化。对此,专家指出未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空间巨大,远程医疗诸多效能的有

8、效发挥仍有更多技术空间可发展、探究。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5G技术日趋成熟,以及业务模式、流程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远程医疗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鉴于我国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及不可逆性,居民健康管理需求及慢病防治意识的与日俱增有望进一步激发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创新活力与投资潜能。目前,我国家用医疗器械的行业占比仅为发达国家的1/3,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成长空间广阔。借助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政策背景,家用医疗器械行业基于其具备一般小型家电消费属性且技术壁垒较低等特点,未来势必将经历一轮快速扩张期,国内头部公司将迎来发展良机。四、 我国医疗器械利润总额增长趋缓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规模

9、以上生产企业利润总额为1021亿元,与2020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近1倍的大幅增长。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营业利润总额为870亿元,同比增长1136%,与疫情前相比更是有超过2倍的大幅增长。我国规模以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949%增长到2019年的1280%,2020年达到1745%;2021年为1507%,略有下降,但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五、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三年,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于2022年突破3万家,截至2022年9月达31503家。从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类别来看,可生产一类医疗

10、器械产品的企业数量19025家,快速增长;可生产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数量14119家,平稳增长;可生产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数量2412家,有较快增长;三者之比约为8:6:1,比值与上一年保持一致。截至2022年9月,我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数量达116万家。近几年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都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2021年突破了100万家,达108万家,同比增长2088%。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促进了整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六、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

11、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妊娠控制等目的。随着我国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医疗诊疗人次的增长及多层次医疗机构体系的构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终端市场规模自2013年的220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368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876%。按照行业销售收入,我国医疗、外科及兽用器械收入占比达349%,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销售收入占比为2918%,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收入占比316%,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收入占比348%,假肢、人

12、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收入占比226%。国家政策支持国产设备采购推动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支持国产器械政策从2015年的鼓励国产到2016年的优先国产,到对公立医院等机构采购国产医疗仪器设备的比例进行强制规范,国产设备厂商替代进口产品的能力有效提升,在医疗器械各子类市场都出现了龙头公司。随着带量采购的深入推进及医疗器械产业高端化发展,预计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国产化率提升是大势所趋。2021年5月,财政部、工信部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规定了政府采购医用MRI、PET/CT、PET/MR、DR设备需全部采购本国产品。加之国产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制度不断完善,

13、有望从审批环节加快国内企业上市创新医疗器械,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医疗器械创新研发投入。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化率的提升是降低我国医疗体系成本费用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推进带量采购等降费政策,医疗器械将持续推进。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推行,以及新版GSP对企业采购、验收、储存、配送等环节做出更高要求的规定,医疗器械行业降本增效将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考量。随着行业整合加剧,靠营销驱动的企业或将面临发展瓶颈,以研发投入塑造产品竞争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具备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与产品竞争力的企业将实现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七、 创新医疗器械发展提速2022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医疗器械55件,同比增长5714%。自

14、2014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创新医疗器械189件,更多的创新高科技医疗器械正快速受惠于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高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为15962件,同比增长2839%。近三年来,医疗器械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均以30%左右的速度大幅增长。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研发强度为639%,近几年均保持在6%以上水平;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为397%,近几年保持近4%水平,高于整体高技术产业25%的平均水平。八、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持续高增长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营业收入(规上+规下数据)

15、达115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1124%,从2015年6297亿元增长到2021年115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65%,高于我国总体制造业增长水平。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营业收入预计达13万亿元,增速12%左右,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新冠检测试剂是拉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国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常态化,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和抗原检测试剂大量出口国际市场,促使相关企业业绩大幅增长。此外,医疗新基建和千县工程的推进,促进了医疗设备市场扩容和加速。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首次注册数量大幅增长,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22年达到1844件,同比增长6304%。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数量自2

16、020年突破1万件后,近三年来一直维持在1万件水平左右,远超疫情前的6000件水平,2022年达到13334件。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新增备案数量,2022年达到29807件,高于疫情前水平。按细分领域分布来看,2022年境内医疗器械产品首次注册数量较多的为体外诊断试剂、无源植入器械两个领域,分别占比172%和217%,两者合计占全部产品首次注册数量的389%。九、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技术先进、合规运营、质量健全的中国企业正在逐渐展现其国际影响力。根据国外网站MedicalDesign&Outsourcing发布的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百强榜,有两家中国企业成功入榜,分别是位列第32位的迈瑞医疗和位列第77位的微创医疗。2022年首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颁发给了5家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其中包含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苏州瑞派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