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8105564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储能行业进入壁垒分析一、 储能行业进入壁垒(一)储能行认证壁垒对于储能企业而言,在不同国家销售通常需要先经过当地的产品认证,涉及大量严格的安全标准和复杂的认证程序,对进入者提出了较高要求。部分国家和地区完成认证需要半年至一年以上的时间,限制了新进入者进入市场的速度。(二)储能行技术壁垒BMS是控制,理电池各项功能并保护电池的核心部件,是储能产业链的重要组成环节,BMS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电芯的使用效率和寿命。部分电芯参数无法通过直接观测取得,而是需要积累大量的电芯使用数据,通过放电电压、电流、时间、循环次数等指标优化算法从而模拟电池充放电情况。实现高精度测量需要大量数据积累以及长时间的算法调试

2、,并根据电芯的使用寿命对各项参数进行微调,才能构建完善的BMS策略,继而为SOC、SOH、SOP估算提供保障并形成稳定高效的储能系统。对于新进入者而言,突破核心技术不仅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因此BMS技术成为制约新进入者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之一。EMS作为储能系统供电实体的控制系统,需要控制逆变器、负载、电池模组等部件的稳定运行,是储能系统的控制核心,全方位地保障了用电可靠性和经济性。(三)储能行产品品牌壁垒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是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此外,储能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且质保期较长,因此消费者选择储能系统时往往较为倾向品牌认可度较高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

3、而产品品牌的建设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的维护,尤其在德国等注重产品质量、品牌忠诚度较高的市场,新进入者短时间内很难快速形成品牌影响力。(四)储能行人才壁垒储能行业的市场参与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逐步建立起由产品研发、渠道拓展、品牌策划、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各领域优秀人才组成的管理团队,同时企业还需要成熟且完善的人才培训和选拔机制,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上构成了进入储能行业的人才壁垒。二、 储能行业的必要性全球储能发展比较早,前几年增速平均呈2%-4%规模增长,2020年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911GW。我国前期储能方式主要是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起步较晚。受益于国家的

4、能源战略,新能源产业快速商业化发展,在锂离子电池储能上迎头赶上,2011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仅为407MW,2020年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27GW,占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比重提升至23%。目前化石能源仍然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比例占据85%。2020年9月,我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西方国家则是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减排目标。从设定的时间节点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仅剩30-40年,但目前可再生能源消费仅占全球能源消费的10%,而西方国家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必须要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在短时间内进行能源结构的变

5、革,时间上并不充裕,未来碳中和的脚步将逐步加快。风能、光能作为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因其不稳定性、易冲击电网,商业化应用步伐较慢,未来储能的出现,将解决发电侧这些弊端问题。电力处于现代能源的核心位置,以前是由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组成的源-网-荷结构。在碳中和指导下的电力清洁化趋势下,逐步转变成源-网-荷-储的结构,储能将贯穿整个电力系统。未来储能行业市场格局将是多维的、立体的,竞争与合作并存将是常态。三、 储能发展的重要性及市场分析储能,字面意思就是储存能量。简单讲就是使能量转化为在自然条件下稳定存在的能源,即在能量多余时,用特殊装置将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可以将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起到调

6、节能量供需在时空和强度上不匹配的作用。储能能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广义储能包括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三类。电储能是最主要的储能方式,按照存储原理的不同又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种技术类型。储能系统的构成中,电池是储能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BNEF统计,电池成本占储能系统的50%以上。储能电池系统成本由电芯、结构件、BMS、箱体、辅料、制造费用等综合成本组成。电芯占据80%左右的成本,Pack(包含结构件、BMS、箱体、辅料、制造费用等)成本占据整个电池包成本约20%。储能系统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两个工段:电池模组生产工段、系统组装工段。储能诞生之初的使命就是为了调节电力资源,削峰填谷,缓

7、解电力压力。四、 国内储能市场现状全球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逐年上涨,占全球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比重不断扩大,锂离子电池储能市场需求量大,截至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为52GW,占比为112%。全球储能电池装机量及增速逐年上涨,全球储能电池市场需求量大;中国储能锂电池产量上涨,下游需求量大,2021年疫情稳定后产能增速明显。据CNESA统计,2021年中国已投运电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GW,同比增长30%。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3GW,同比增长75%。2021年中国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突破10GW,其中抽水蓄能新增规模8GW,同比增长437%,新型储能

8、新增规模达24GW,同比增长54%。新增百兆级项目数量达到78个,为20年同期9倍。从中国发电量结构来看,火电占比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817%下降至2021年的674%。可再生能源占比则由2011年的183%上升到2021年的326%。其中,风电、太阳能、核电发电占比增长至78%(2011年:15%)、39%、49%(2011年:18%)。装机量方面,2021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377GW,同比增长8%,接近过去5年的平均增速。2021年风光新增装机合计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量581%(风电:27%,光伏:311%)。据中电联预测,2022年底累计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预测将达到2,600

9、GW。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将达到1,300GW,占累计装机量的50%。未来,可以预见到储能行业的未来景气度可能会高于光伏和风电。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只有573GW,假设以发改委2025年规模30GW目标计算,年复合增速高达51%。而光伏新增装机量乐观估计到2025年复合增速也就20%。从这一点看,储能未来的爆发力会更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配套储能政策,其中硬性指标与扶持鼓励双管齐下,从电价机制、项目管理、市场交易、技术攻关、商业

10、模式、发展目标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顶层设计,助力行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根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

11、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最重要的就是能源供给侧实现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发电。上图是国家这两年来出的一些相关政策。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有关储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及细化实施方案,可以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储能行业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将加速发展。2021年7月,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储能装机量的量化目标:到

12、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并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向全面市场化发展。此外,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更是为国内储能行业带来实质性利好。通知提出鼓励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自主参与电力市场,推动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配合电网调峰,明确了新型储能在参与电力市场的角色及交易机制等。这一举措将可进一步加快储能市场铺开。除了国家政策,地方上也陆续出台各种政策,主要体现在:发电侧的技术要求上,以及用户侧补贴(如调峰补贴)上。综合来看,目前地方政策对储能的支持力度: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地方政府更多倾向于出台发电侧政策,发电侧政

13、策可分为两大类:1)强制配置,2)鼓励配置,在审批项目给予评分倾斜或优先支持。五、 全球储能市场现状各国能源结构在碳中和背景下加速转型,全球储能市场近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21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183GW,同比增长185%,已投运累计装机规模达2094GW,同比增长9%。其中,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翻番达到102GW,已投运装机规模累计254GW,同比增长68%。美国、中国、欧洲为前三大市场,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0%(根据2021年新增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计算)。六、 工商业储能行业前景分析在工商业领域,储能系统主要用途是峰谷套利,即在用

14、电低谷时利用低电价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供给工商业用户,用户可以降低用电成本,同时保证用电稳定性。根据WoodMackenzie,IEA,SolarpowerEU,USDOE的数据,全球工商业储能市场新增装机规模预计从2021年的158GWh上升至2025年的940GWh,复合增长率达5618%。七、 储能变流器市场容量GGII调研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产业链规模破2000亿,其中电力储能产业链规模从2021年480亿元,增至2022年1600亿元,其中PCS增幅达248%。根据CNESA统计,2021年阳光电源、科华数据、比亚迪PCS全球出货量位居前三位,占据主要市场。储能变流器作

15、为储能系统充放电开关,是储能系统中的技术壁垒。储能变流器决定了输出电能的质量和特征,很大程度影响着电池的寿命,目前国内形成了成熟的组串式和集中式成熟的规模化储能变流器产业链,伴随着储能装机量的提升,行业进入爆发期,各公司百家争鸣,需求的扩张为这个行业带来巨大红利。同时受限于上游IGBT供应不足,IGBT国产化进程加速,储能变流器行业机遇大增。储能管理系统,是指为基于磷酸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元件经过多串并组合而成的储能模组提供电源管理、保护等功能的系统。储能管理系统(ESMS)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储能管理系统作为储能系统的决策中枢,提高储能系统调度效

16、率。随着国家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电网的调度功能也逐渐凸显,引领电力体系变革。储能管理系统,可以高效的提升系统集成标准化、一体化,新能源发电并网量的增大,对应的管理系统需求也日益旺盛,未来增量可观。储能管理系统对系统BMS、PCS、电表、电芯等进行采集管理和协调控制,实现实时监控、故障告警等功能,并利用峰谷价差储能系统低充高放的方式实现电能移峰填谷,为用户节省电费。源网荷储一体化,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三种应用途径。发电侧配储,主要指为常见的光伏、风电、水电配储,主要运营模式为电网调峰调频获取收益,同时改善可再生能源三弃问题;电网侧配储,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将电网一部分容量租给新能源业主,或者参与市场交易;用户侧配储,主要是提高自发自用水平,或者通过峰谷套利等模式降低用电成本。不管在哪种应用场景下,都需要储能管理系统进行智慧管理和调度,进而提升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