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性必修2导学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课件-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808139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性必修2导学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课件-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选修性必修2导学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课件-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选修性必修2导学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课件-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选修性必修2导学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课件-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选修性必修2导学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课件-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性必修2导学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课件-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性必修2导学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课件-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发 展 目 标体 系 构 建1.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递变规律。2.通过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递变规律的学习,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并能利用该认知模型解释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一、原子半径1影响因素2递变规律(1)同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稀有气体除外)。(2)同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分析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关键是什么?提示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比较,先看周期再看主族。对于离子的半径比较,要借助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判断。同一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

2、原子半径。二、电离能1电离能的概念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2元素第一电离能变化规律(1)对同一周期的元素而言,第一种(碱金属和氢)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种(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在总体上呈现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表示元素原子越来越难失去电子。(2)同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变小,表明自上而下原子越来越易失去电子。3电离能的应用可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元素金属性越强。三、电负性1键合电子和电负性的含义(1)键合电子: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

3、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2)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2衡量标准以氟的电负性为4.0和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各元素的电负性(稀有气体未计)。3递变规律(一般情况)(1)同周期,自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2)同主族,自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4应用: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1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1)原子序数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2)同周期,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一定由1价递变为7价()(3)N、O的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均为NO()(4)同周期中,稀有气

4、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2下列各组元素各项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A第一电离能:BAlGaB电负性:AsSeBrC最高正价:FSSi D原子半径:PNCAB、Al、Ga为同主族元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A项正确;As、Se、Br电负性大小顺序应为BrSeAs,B项错误;F无正化合价,C项错误;原子半径:PCN,D项错误。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元素符号。(1)在第三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是_,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是_。(2)第二、三、四周期元素中p轨道半充满的原子分别是_。(3)电负性相差最大的两种元素是_(放射性元素除外)。解析一般来说,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

5、离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除第A族、第A族元素反常外),同周期中碱金属和氢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故第三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为Na,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为Ar。电负性的递变规律:一般来说,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同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故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F,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Cs。答案(1)NaAr(2)N、P、As(3)F、Cs电离能规律及其应用前四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I1)的变化如图所示。(1)据图可知,第A族和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的相邻元素都高,解释原因。提示:同周期中,第A族元素的价电子排布为ns2,第A族元素的价电

6、子排布为ns2np3,np轨道分别为全空和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所以失去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大,所以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相邻元素的要高。(2)根据Na、Mg、Al的电离能数据,回答:为什么同一元素的电离能逐级增大?为什么Na、Mg、Al的化合价分别为1、2、3?提示:同一元素的逐级电离能是逐渐增大的,即I1I2I3这是由于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1价阳离子后,半径变小,核电荷数未变而电子数目变少,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因而第二个电子比第一个电子难失去,失去第二个电子比失去第一个电子需要更多的能量。同理I3I2、I4I3In1In。Na的I1比I2小很多,电离能差值很大,说明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个

7、电子容易得多,所以Na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的I1和I2相差不多,而I2比I3小很多,所以Mg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2价离子;Al的I1、I2、I3相差不多,而I3比I4小很多,所以Al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3价离子。1逐级电离能(1)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的电子多数是能量较低的电子,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多;同时,失去电子后离子所带正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力更强,从而使电离能越来越大。(2)当电离能突然变大时说明电子的能层发生了变化,即同一能层中电离能相近,不同能层中电离能有很大的差距。2影响电离能的因素电离能的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原

8、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以及原子的电子排布。(1)一般来说,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核电荷数增大,原子的半径减小,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加大,因此,越靠右的元素越不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越大。(2)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起主要作用,因此半径越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小,越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越小。(3)电子排布是影响电离能的第三个因素某些元素具有全充满或半充满的电子排布,稳定性也较高,其电离能数值较大。如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第A族Be、Mg等元素原子的最外层s原子轨道全满,p原子轨道全空,第A族N、P等元素原子p

9、原子轨道为半充满状态,均稳定,所以它们比右侧相邻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出现反常。3电离能的应用(1)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如Li:I1I2I3,表明Li原子核外的三个电子排布在两个能层上(K、L能层),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2)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如K:I1I2I3,表明K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阳离子。(3)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I1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I1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1下表列出了某短周期元素R的各级电离能数据(用I1、I2表示,单位为kJmol1)。I1I2I3I47401 5007 70010 500下列关于元素

10、R的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AR元素的最高正价为3价B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A族C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共有4个电子DR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B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R元素的第一、第二电离能都较小,所以反应时可以失去2个电子,那么其最高化合价为2价,最外层电子数为2,应为第A族元素,A、C错误,B正确;R元素可能是Mg或Be,故无法确定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D错误。2不同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设其为E,如图所示。试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特点,并完成下列问题。(1)同主族内不同元素的E值的变化特点是_。(2)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

11、数的增大,E值增大,但个别元素的E值出现反常现象。试预测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_(填编号)。E(砷)E(硒)E(砷)E(硒)E(溴)E(硒)E(溴)E(硒)(3)估计1 mol气态钙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最低能量E值的范围:_E_。(4)10号元素E值较大的原因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1)从1H、3Li、11Na、19K等同主族元素可以看出,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增大,E值变小。(2)从第二、三周期看,第A和A族元素比同周期相邻两元素E值都低,可以推出E(砷)E(硒)、E(溴)E(硒)。(3)据同主族、同周期元素E值变化规律可知,E(K)E(Ca)E(Mg)。(4)

12、10号元素(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已达8电子稳定结构。答案(1)随着原子序数增大,E值变小(2)(3)485738(4)10号元素为氖,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已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电负性规律及其应用下表给出了16种元素的电负性数值。(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同主族元素的电负性有何规律?同周期元素的电负性与原子半径间有何关系?提示:同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电负性越小。同周期元素的电负性随原子半径的减小而增大。(2)预测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哪种元素?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哪种元素(放射性元素除外)?提示:电负性最大的元素为F,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为Cs。(3)利用表中数据估测钙的电负性范围。提

13、示:由于元素金属性强弱为KCaMg,所以Ca的电负性取值范围为0.81.2。电负性的应用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金属、非金属界线两侧的元素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2)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2判断元素的化合价(1)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2)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3判断化学键的类型一般认为:(1)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

14、,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2)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4解释元素“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其右下方的主族元素(如图所示)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被称为“对角线规则”。这可以由元素的电负性得到解释:Li、Mg的电负性分别为1.0、1.2;Be、Al的电负性分别为1.5、1.5;B、Si的电负性分别为2.0、1.8。它们的电负性接近,说明它们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相当,它们表现出的性质相似,如Li、Mg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分别为Li2O和MgO;Be(OH)2、Al(OH)3均属于难溶的两性氢氧化物;B、Si的含氧酸都是弱酸等。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A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而第A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大B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C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DNaH的存在能支持可将氢元素放在第A族的观点A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第A族和第A族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都逐渐减小,A项不正确;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B项正确;电负性越大,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C项正确;NaH中H为1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