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3篇

举报
资源描述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国情调研是组织部门培养锻炼选调生的关键一环,也是选调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作为选调生,我们必须上好国情调研的三堂“必修课”,不负组织的培养,不负群众的期待。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上好“密切群众”必修课。从毛主席徒步700公里、历时32天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利用2个月时间调研写下《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无一不是通过广泛深入接触群众才得到的一手资料。调查研究要想收集到群众的真实声音,就必须深入群众,从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中去下真功夫,要去农民家“喝喝茶”“谈谈心”,去农民田“沾沾泥”“看看苗”。既要到“监测户”、“低保户”、种养殖大户等“特殊”农民家去了解民情民意,也要到一般户家中发现普遍规律。要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一字一句认真聆听,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态度,把群众说的话、提出的问题写在本子上、装在心底里、解决在实处,才能得到实且全的“真数据”。   坚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上好“工匠精神”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可见调查研究丝毫不能马虎,也不能点到为止,要用“手电筒”“显微镜”发现问题,要下“磨豆腐”的功夫深入调研,从事情的表面中找寻背后隐藏的“密码”。“细”就是要求我们提前“备好课”,在调研前要把被调研地区、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摸清”,把各项政策知识“吃透”,“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调查中才能保持独立,严谨细致地分析问题。“精”就是要求我们“下苦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做学术”的认真劲对待调查研究,坚持质量为先,久久为功,干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充分利用两年的锻炼期全面掌握情况。   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上好“实事求是”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调查研究就是实实在在的求“实”的工作。一方面我们要说实话,开展调查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要害怕,要敢于反映客观事实,敢于把下情反馈上去,把问题放在台面上解决,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另一方面我们要干实事,调查研究不是“作秀”“走过场”,要避免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对策多、落实少的矛盾,没有实干,再“优美”的调研报告都是废纸一张。选调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问题的整改,把调研成果转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真正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新时代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制定科学系统的工作举措,离不开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应做好“三心”文章,让调研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察实情、解问题、提举措、找答案、出实效,真正激活调查研究这“一池春水”。   制定调查研究方案要“用心”,围绕主题带目标下基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方案提出12个方面的调研内容是我们制定调研工作方案的“参考系”,从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6个方向,做到既着眼全局又“解剖麻雀”。找准调查研究工作切入点,聚焦调研主题,提炼简明的调研提纲,明确调研目标,制定与地方实情相一致、工作实际相契合的调研方案。在全面调研开始前,要梳理分析验证调研方案可行性,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调研方案,打好以座谈调研、实地调研、问卷调研为主体,资料佐证、个别谈话、群众意见为辅助的“组合拳”,确保调研工作质量。   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专心”,求真务实找问题察实情。《之江新语》第一篇短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期间对调研工作提出“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的要求,这为我们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调查研究工作从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专心致志的调查和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要讲究策略,运用自媒体、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调查研究的手段,找问题察实情。要直扑基层、直下一线、直插核心,防止把生动的调研素材套进生硬的“条条”和“框框”之中,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对调研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基本框架、基本逻辑,逐步深化对调研对象的认识。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要“细心”,对症下药找答案出实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案指出:“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调研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全面细致的调研工作完成后,要对标调研的主题、目标、任务和要求,论证调研报告的基本结论与调研主题是否对接、与调研的目标要求是否相衔接、破解矛盾问题是否到位。针对调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认真分析当前工作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组织相关人员提出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措施,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思路、工作举措,以务实管用的实招、硬招,解决棘手的难题、啃下发展的硬骨头。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一直是我党“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研工作不是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而是站在群众的角度“看事情”、坐在群众的位置“想问题”。想要更深层次地掌握、收集、整理好现场的第一手资料,须以群众的“视角”将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点对点”感受群众生活现状、“面对面”掌握基层发展情况、“心比心”推动问题落实解决。   “点对点”减少陪同,做到轻装上阵“脚踏实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调研工作“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部分调研人员“走访必要陪同”,身边围绕一群陪同人员,原本安静的调研环境因为人数的增多而变得纷扰,导致群众无法集中精神讲述自身的情况和现状,使调研人员无法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脚踏实地”就是要党员干部在调研过程中轻车简从,在减少陪同的前提下轻装入户,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研工作“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把调研工作做“实”,把情况摸实摸透,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省去不必要的陪同与程序,才能设身处地感受群众的苦与甜、忧与乐,做到对基层的情况“心中有数”,是调研工作“有的放矢”的关键所在。   “面对面”深究细研,抓住问题本质“刨根问底”。“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粗枝大叶的调研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部分调研人员到基层开展工作,不以“聊家常”的方式与群众沟通,却把“大道理、大方针”讲给群众听,造成“干部政策讲一堆,群众一句没听懂”的局面。群众听不懂,自然就不敢随便表达自身的见解和感受,担心“说错”,于是干脆“不说”,导致调研人员没有办法与群众达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刨根问底”便是要调研人员跟群众坐下来“聊聊家常天”“说说心里话”,把基层情况问深、问细,把群众情况吃准、吃透,对工作情况作出准确的梳理和归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要想把调研工作做“深”,就要跟群众“深聊”,群众畅所欲言,干部才能深入研究问题、深度分析问题,从而找出症结所在,更好地解决问题。   “心比心”做好回访,推动问题解决“举一反三”。走访调研并非“访完就结束”,一走了之,而是要及时做好后续跟进,推动问题的解决,根据群众的反馈,将工作落实过程中不合理、不细致、不周全的地方进行全面整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用大力气、下真功夫。把调研工作做“细”,就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对群众反馈的情况作出延伸,举一反三、深入思考,找到其他可能存在纰漏的地方,按照群众的需求重新完善后续工作的落实,使工作的推进方向更加符合群众的期许。要对调研后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联系群众做好回访互动,对推进整改工作情况进行跟进反馈,根据群众对工作开展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进一步优化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调研——优化——再调研——再优化”的良性循环。把走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问题解决到群众急需处,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才能让群众感到满意,切实提高群众对调研工作的认可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