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6课时《调查生活垃圾》示范课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 第6课时 调查“生活垃圾”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创设了“调查‘生活之圾’”情境。呈现多组数学信息,由此引出两个问题的讨论,进行小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通过对后三个问题的解决,说明小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 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调查‘生活垃圾’”中的问题,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并会进行小数混合运算。 2.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会进行小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师:请你说说下面式子的运算顺序。 (1)12+8×25 (2)39-55÷5 (3)12×6÷36 (4)1200÷(4×25)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小数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生1: (1)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3)先算乘法再算除法。 (4)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 通过复习导入,进一步巩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迁移,引出新知。 环节二 探究新知 问题探究: 师:在这节课之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下关于生活垃圾的资料,你们都收集了吗? 师:有两个班的同学也做了同样的调查。 (出示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并找到数学信息,独立列算式。) 师: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解决问题(一): 师:要求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师: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解决问题(二): 师: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谁能把这两步计算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师:谁能为大家说一说运算顺序? 算一算: 师:算一算,与同伴说一说运算顺序。 (16.8+2.1)÷0.7 0.96÷(5.4÷0.9)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总结: 师:上面我们列出的两个算式都是小数混合运算,请同学们总结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生1:一个人4周可产生约30.8kg生活垃圾,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生2:这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生1:我先算4周共有多少天,再算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30.8÷(4×7) =30.8÷28 =1.1(千克) 答: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1.1千克生活垃圾。 生2:先算一个人平均每周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再算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列式并计算: 30.8÷4÷7 =7.7÷7 =1.1(千克) 答: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1.1千克生活垃圾。 生:整数除法的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 生:先算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再算周末每天比平时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列式并计算。 3.5÷5=0.7(吨) 1.3−0.7=0.6(吨) 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0.6吨生活垃圾。 生:1.3−3.5÷5 =1.3−0.7 =0.6(吨) 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0.6吨生活垃圾。 生:根据题意,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交流反馈。 生:(16.8+2.1)÷0.7 =18.9÷0.7 =27 生:0.96÷(5.4÷0.9) =0.96÷6 =0.16 生1: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2: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生:在计算时,如果没有括号,要注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就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总结出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无论是分步计算还是综合计算,都是要先求出小区周一到周五这五天中,平时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再与周末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果。同时,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尝试解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用到了小数除法,还用到了小数加法和乘法,特别是小括号的应用,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对学生解题能力要求也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让学生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环节三 巩固新知 1.填空。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2) 计算7.5÷2.5×0.3的运算顺序是(     )。 (3) 计算4.2+5.8÷0.29时,要先算(   ),后算(   )。 (4)计算(2.7+5.4)÷0.3时,要先算(   ),再算(   )。 2.算一算。 90÷(3.6-1.8) 3.6÷0.4-1.2×5 3.4×7.8÷3.9 0.36÷0.3÷4 3.淘气家9月每天预订3袋纯牛奶,按批发价共付85.5元,这样每袋比零售价便宜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生:(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 整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2) 计算7.5÷2.5×0.3的运算顺序是(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生:(3)计算4.2+5.8÷0.29时,要先算( 除法 ),后算( 加法 )。 (4)计算(2.7+5.4)÷0.3时,要先算( 加法 ),再算( 除法 )。 学生独立完成。 生1:90÷(3.6-1.8) = 90÷1.8 = 50 生2:3.6÷0.4-1.2×5 = 9-6 = 3 生3:3.4×7.8÷3.9 = 26.52÷3.9 = 6.8 生4:0.36÷0.3÷4 = 1.2÷4 = 0.3 生:1.1-85.5÷30÷3 =1.1-0.95 =0.15(元) 答:这样每袋比零售价便宜0.15元。 巩固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用脱式进行计算。 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回忆9月有多少天,再独立解答。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生: 1.知道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一样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小结课堂,提升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 拓展延伸 你知道加减乘除的发展历史吗? 加减乘除(+、-、×、÷)这几个数学符号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因为不仅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离不开它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它们。虽说数学的历史很长,这些符号看上去也很简单,可直到17世纪中期人们才将它们确定下来。1484年,法国数学家许凯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而真正的加减符号是一位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发明的,在文章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这还不够明确,到了1514年,荷兰的数学家赫克首次使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直到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他的书里正式运用了“+”和“-”,这两个符号才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被广泛采用。乘号和除号诞生得更晚些。不知道那100年间没有“×”和“÷”的数学作业是不是简单些?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当时已经是1631年,据说乘法符号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 数学小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见闻。 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材P18第1、4题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