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专业装备系统公司内部控制制度_范文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危废专业装备系统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危废专业装备系统公司 内部控制制度 目录 一、 项目基本情况 3 二、 举报人保护制度 5 三、 反舞弊机制 9 四、 信息控制 21 五、 沟通控制 30 六、 监督机制 34 七、 信息披露机制 38 八、 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 44 九、 经理人市场 54 十、 风险应对策略 59 十一、 风险应对概述 68 十二、 风险分析方法的选择 69 十三、 风险分析的定义和目的 70 十四、 风险识别的概念和内容 71 十五、 企业识别风险关注的因素 73 十六、 产业环境分析 74 十七、 危废处理行业市场规模现状 76 十八、 必要性分析 77 十九、 SWOT分析说明 77 二十、 项目风险分析 84 二十一、 项目风险对策 86 二十二、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 87 劳动定员一览表 88 二十三、 法人治理 89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投资人 xxx集团有限公司 (二)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 (三)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95.00亩。 (四)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 (五)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2790.7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1970.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71%;建设期利息803.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8%;流动资金10016.5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41%。 (六)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42790.7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6394.16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6396.55万元。 (七)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93500.00万元。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74949.19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3583.61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4.61%。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65年(含建设期24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2041.31万元(产值)。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63333.00 约95.00亩 1.1 总建筑面积 ㎡ 117091.13 容积率1.85 1.2 基底面积 ㎡ 38633.13 建筑系数61.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26.84 2 总投资 万元 42790.71 2.1 建设投资 万元 31970.69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27701.05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3510.82 2.1.3 预备费 万元 758.82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803.43 2.3 流动资金 万元 10016.59 3 资金筹措 万元 42790.71 3.1 自筹资金 万元 26394.16 3.2 银行贷款 万元 16396.55 4 营业收入 万元 935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74949.19 "" 6 利润总额 万元 18111.48 "" 7 净利润 万元 13583.61 "" 8 所得税 万元 4527.87 "" 9 增值税 万元 3661.11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439.33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8628.31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28965.17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32041.31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5.65 含建设期24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24.61%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14739.53 所得税后 二、 举报人保护制度 1、举报人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企业应建立专门的举报人保护制度,如举报人信息的保密制度、举报人面临人身威胁与财产损失时的救济制度、用于补助与鼓励举报人的基金制度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妥善保管和使用举报材料,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押、销毁举报材料; (2)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部门、住址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情况透露给被举报人或有可能对举报人产生不利后果的其他部门和员工; (3)调查核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复印件,不得暴露举报人的身份; (4)对匿名的举报书信、材料及电话录音,不得鉴定笔迹和声音。 2、投诉举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及处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和妨碍办理投诉举报的工作人员查处投诉举报事项。接收及办理投诉举报事项的工作人员,应遵守下列工作准则。 (1)接收当面投诉举报应当在能够保密的场所进行,专人接谈,无关人员不得旁听和询问。 (2)投诉举报信件的收发、拆阅、登记、转办、保管和面述或者电话举报的接待、接听、记录、录音等工作,应当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严防泄露举报内容和遗失举报材料。 (3)投诉举报材料不准私自摘抄和复制。 (4)调查被投诉举报人或被投诉举报单位的情况时,应在做好保密工作、不暴露投诉举报人身份的情况下进行,不得出示投诉举报材料。 (5)不得将本单位办理投诉举报的内部研究情况透露给投诉举报人,不得与无关人员谈论投诉举报内容。 (6)不得扣压、隐匿或私自销毁投诉举报材料。 (7)不得刁难、威胁投诉举报人。 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关键在于对于举报人的信息必须严格保密,控制知晓者的范围,并明确知晓者所承担的保密义务;当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时,应该及时干预,并给予严格惩处。当然,对借投诉或举报之名故意捏造虚假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或以投诉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正常工作的,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3、投诉举报人保护措施 (1)保护投诉举报人应当遵循保密、奖励和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原则。 (2)各部门及子公司都必须正确对待投诉举报人依法举报的行为,不得以任何借口打击报复投诉举报人。 (3)严禁将投诉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有关情况和投诉举报内容透露给被投诉举报人和被投诉举报单位:被投诉举报人是单位负责人的,不得将投诉举报材料转给该负责人所在单位。违反前款规定的,应追究相应的责任,经司法机关认定触犯法律的,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4)对投诉举报有功人员,应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时,除征得投诉举报人的同意外,不得公开投诉举报人的姓名和单位。 (5)投诉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时,有权向负责单位或上级主管反映。所谓打击报复,是指被投诉举报人及其单位实施的侵害投诉举报人及其亲属的人身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利的行为。 (6)对投诉举报人打击报复的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经司法机关认定触犯法律的,送交司法机关处理。对投诉举报人打击报复行为包括纵容、包底或收买、指使他人对投诉举报人打击报复。 (7)投诉举报人因投诉举报而受到纪律处分以及其他不公正待遇的,应按照管辖权限予以纠正,或建议做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及其上级单位予以纠正。投诉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因投诉举报造成投诉举报人及其亲属的名誉、财产受到侵害的,应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投诉举报人也可向法院起诉。 三、 反舞弊机制 (一)反舞弊机制的概念 反舞弊机制指为了防止舞弊,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规范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护股东合法权益,根据经营目标及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用以规范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及所有员工的职业行为的一种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通过反舞弊机制的建立,企业要将反舞弊工作的重点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并及时发现发生的舞弊行为。在所建立的反舞弊机制中,要规范相应的舞弊案件查处程序,以便对舞弊案件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并在反舞弊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二)反舞弊机制的重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三)反舞弊工作的内容 1、舞弊的含义 舞弊是一种采取不正当和欺骗的手段,有意识地违反既定的公众认可的规则以损害或牟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行为。 2、舞弊的种类 (1)按照舞弊主体的不同进行分类。按照舞弊主体的不同,即作弊者身份的不同,可以将舞弊划分为两类,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 管理舞弊是指管理层蓄谋的舞弊行为,是指企业最高管理当局进行的舞弊。这种舞弊隐蔽性大,难以发现,影响力也很大,舞弊者的层次越高,越难有效地进行预防与检查,危害也越大。其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舞弊。 非管理舞弊也称为员工舞弊,是指企业中的职员利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漏洞,采用涂改或伪造单据、账册及其他手段贪污、盗窃或挪用财产的不法行为,常常表现在将现金或其他资产窃为己有。 (2)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的规定进行分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一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将舞弊分为: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以及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行为。 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使组织经济利益遭受损害的不正当行为。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收受贿赂或回扣;将正常情况下可以使组织获利的交易事项转移给他人;贪污、挪用、盗窃组织资财;使组织为虚假的交易事项支付款项;故意隐瞒、错报交易事项;泄露组织的商业秘密;其他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是指组织内部人员为使本组织获得不当经济利益而其自身也可能获得相关利益,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组织或个人利益的不正当行为。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支付贿赂或回扣;出售不存在或不真实的资产;故意错报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事项,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误解而做出不适当的投融资决策;隐瞒或删除应对外披露的重要信息;从事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偷逃税款;其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四)反舞弊的理论研究 1、舞弊GONE理论 “GONE”理论(四因素论)是由Bologua等人在1993年提出的,是在美国流传最广,也是最有意思的一个企业会计舞弊与反会计舞弊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0(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四个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没有哪一个因子比其他因子更重要。因此,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舞弊风险的程度。 GONE理论实质上表达了会计舞弊产生的4个条件,即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导致“Youcanconsideryourmoneygone”(被欺骗者的钱、物、权益等离他而去)。因此,产生了一种很巧妙的说法,即“在贪婪、机会、需要和暴露四因子共同作用的特定环境中,会滋生舞弊,促使被欺骗者的钱、物、权益等离他而去” GONE理论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