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在山神殿中》的音乐背景与演奏技巧分析 定稿()

举报
资源描述
摘 要 《在山神殿中》选自格里格为戏剧《培尔·金特》配乐的《第一组曲》,是该组曲的第四部分。文章首先介绍了《培尔·金特》的创作背景,易卜生创作的诗剧对格里格创作配乐的影响;后对《在山神殿中》的曲式结构进行曲谱和文字分析,以期给后续部分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部分,论述了分析了钢琴曲《在山神殿中》的演奏技法为重点,包括对复合节奏对位、跳音演奏、八度断奏、快速跑动练习、踏板运用的演奏技法;最后,探讨了《在山神殿中》演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并提出了通过针对性训练来解决演奏难点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在山神殿中、里格、钢琴改编、演奏技法 Abstract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is selected from Grieg's play bel gent, which is a classic work of Edward hagalup Grieg. It's a piece of music with fantastic scenes. Pel gent is surrounded by some demons in the forest at night. At first, the demons entertained him, then played tricks on him and played tricks on him until dawn. Music is gloomy and grotesque. It reminds people of the monotonous and weird dances of the demon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in the mountain god temple", including the period background of Grieg's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period on the author's creation. I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in the mountain god temple" and the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piano music "in the mountain God Temple", including compound rhythm counterpoint, skipping performance, eight degree staccato, fast manual practice and pedal application In the e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m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this piano music. On the one h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suites of the piano adaptation of pel gent are closer to Grieg's most creative works.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will mak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n the piano playing of this work. In order to academic, to supplement the "in the mountain god palace" in the piano performanc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Keywords: In the Temple of the mountain;、Edvard Grieg、 Piano Adaptation;、Technique II 目 录 引 言 1 一、作者简介 1 二、钢琴曲《在山神殿中》的创作背景 1 (一)钢琴曲《在山神殿中》的创作时期与背景 1 1.《培尔·金特》的创作时期与背景 1 2.《在山神殿中》配乐的创作背景 2 (二)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2 三、《在山神殿中》的曲式结构分析 3 (一) 曲式结构图 3 (二) 文字分析 4 四、钢琴曲《在山神殿中》的演奏技法及情感处理 5 (一) 复合节奏对位 5 (三)八度断奏 7 (四)快速跑动练习 8 (五)踏板运用 9 五、《在山神殿中》中常见的演奏难点及解决方法 9 (一) 常见的演奏问题 9 1.复合节奏弹奏问题 10 2.跳音演奏问题 10 3.踏板运用问题 10 (二)针对的训练 11 1.复合节奏技巧训练 11 2.跳音演奏练习 11 3.踏板运用练习 11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20 引 言 爱德华·哈盖鲁普·格里格受易卜生(挪威著名文学家)所托为其诗剧《培尔·金特》编写配乐组曲,《在山神殿中》(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是其中著名片段。格里格1875年基本完成了诗剧配乐,剩余的两套组曲,分别在1888年和1891年完成,最后完成的这两部组曲被公认为是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朱敬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笔者所研究的《在山神殿中》是该组曲的第四段,收录在专辑古典音乐中。 一、 作者简介 爱德华·哈盖鲁普·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作品题材来源广泛,但北欧传说、文学作品、民间风俗、自然景物是主要选择来源,代表作有《培尔·金特》组曲、《霍尔堡组曲》等。他极具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情怀,所以他的作品当中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以民族性著称。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人,许多音乐家、作曲家都曾受他影响,如德彪西(法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俄罗斯作曲家)等 汉斯佩特·克莱曼著.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格里格[M].齐欢心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8. 。 二、钢琴曲《在山神殿中》的创作背景 (一)钢琴曲《在山神殿中》的创作时期与背景 1.《培尔·金特》的创作时期与背景 易卜生最著名的诗剧有《彼尔·京特》等,《培尔·金特》并非其代表品,但其在易卜生创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作曲家认为它是其作品中最有哲学底蕴的一部,也极具文化内涵 亨里克·易卜生.培尔金特[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该诗剧是易卜生在欧洲生活期间所创作的,19世纪欧洲,许多戏曲创作都带有浪漫主义幻想色彩,易卜生的该诗剧也是如此;同时该作品也展现了爱与和平,通过主人公的在权力、金钱追逐中的自我斗争、自我救赎,向读者展示了其对19世纪上层社会的讽刺、批判。 在该作品中,易卜生采用讽刺喜剧特点结合舞台闹剧因素反映了严肃的人生主题,也采用了大量的隐喻、象征手法,以扑朔迷离的幻境,映射了挪威上层社会中的极端利己主义。易卜生曾说过,他将自己的思想、追求乃至信仰都倾入到这部诗剧作品中,对他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部诗,更像是通过这部作品完成了自我剖析与审视 邹建军.易卜生诗剧研究[M].中国出版集团.2012. 。 2.《在山神殿中》配乐的创作背景 《在山神殿中》,不同于第一组曲的前三部分,易卜生描述的是从夜幕降临到黎明来临,山妖们包围着他,从最初的款待到后面的捉弄、恶作剧,这给人阴沉、怪诞的印象,使人想到山妖们单调而怪异的舞姿,对全剧的主题起到点睛的作用,向观众传达出人与妖之间不同的信息,而第二幕又是整部诗剧的核心,极具幻想性。 格里格受邀为《培尔·金特》诗剧创作配乐,其所创作的组曲都是围绕诗剧内容展开,为诗剧剧情服务。为了更好地呈现易卜生的创作该诗剧的精神内涵,格里格组曲创作的方方面面都是在诗剧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所创作的配乐与诗剧互相映衬、互相融合。《在山神殿中》,是格里格为《培尔·金特》诗剧第二幕第六场所谱写的前奏,是他在1888年时完成的一部作品。 (二)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以易卜生的《培尔·金特》为基础,格里格创作出的第一、第二组曲配乐,丰富了诗剧的情感层次。易卜生邀请格里格为其配乐,是本着惺惺相惜之情的。他们都有对其祖国的热爱、对上层阶级的排斥、对民众命运的悲悯之心,他们的作品当中都有对个人追求的肯定 孙玉敏.培尔·金特的自我观念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格里格的作品多是以祖国的山河、民众的生活为素材,融入自己的个人思考、情感,而易卜生也是如此。他们都有前往欧洲求学的经历,这部诗剧也是易卜生在欧洲求学期间所作,格里格在欧洲求学期间学习到了先进的作曲理念,相似的学习经历,也是二者诗剧、配乐互相融合的基础之一。相近的价值追求、共同经历的社会、相似的学习历程,都为二者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山神殿中》这段配乐中,格里格采用了变奏发展形式呈现主题,是格里格在欧洲求学期间所学作曲理念与挪威民族特色结合的一种思考,这种形式它的手法虽然简单,但能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它不是一种新的形式,在许多古老的音乐中都曾出现过,但在格里格的十九世纪之后,许多作曲家又赋予变奏发展形式新的生命 卢笛. 格里格戏剧配乐——《培尔·金特》组曲新解[J]. 当代戏剧,2010(06):24-26. 。 三、《在山神殿中》的曲式结构分析 (一) 曲式结构图 《在山神殿中》是一个单主题三部曲式。 主部 A’(26-49) A(1-25) A(42-73) A主题(1-25)是主题的第一次陈述。 图3-1 A’主题(26-49)段是主题的变奏重复。 图3-2 A主题(50-73)段是主题又一次变奏重复,高八度重复弹奏。 图3-3 (二) 文字分析 钢琴曲《在山神殿中》,主要描述的是男主人公与山妖狂欢舞蹈的场景,为了呈现出人与妖的不同,语言描述极富魔幻色彩。为了更好地展现诗剧的寓涵意思,该章乐曲多采用b小调调性,在情绪上与之前的三个乐段又明显对比,主题在乐曲中出现次数频繁,强调了本章的核心地位,也充分渲染了人、妖共舞的场面。 该乐段共有三部曲式,A主题(1-25)是主题的第一次陈述,A’主题(26-49)段是主题的变奏重复,A主题(50-73)段是主题又一次变奏重复,高八度重复弹奏。对该乐段的三部曲式进行小乐段划分,三个乐段所要呈现的情感各有侧重(表1)。 表4-1 《在山神殿中》乐段分析表 乐段 小乐段 调性 主要体现 引子(1) b小调 只有一小节,b小调,奠定了整首乐曲的调式 A(2-25) a(2-5) b小调 是该乐曲的主题,整首乐曲多次重复该主题,主旋律多以单音跳音呈现,体现出了山妖们的诡异、阴森之感 a1(6-9) b小调 b(10-13) b小调 b1(14-17) b小调 a(18-21) b小调 c(22-25) b小调 A’(26-49) a(26-29) b小调 力度变为 f,旋律更加明确,这是跳音要弹得力度多一点,音色更为圆润,模仿山妖跳舞的欢乐场景 a1(30-33) b小调 b(34-37) b小调 b1(38-41) b小调 a(42-45) b小调 c(46-49) b小调 A(50-73) a(50-53) b小调 力度逐渐加强,此时跳音弹奏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