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一.知识积累(16分) 散文犹如文字的宝石,是心灵的花朵,是从灵魂的泉眼中涌出的汩汩清泉。在朱自清笔下,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爬下,看到那臃肿的背景、蹒跚动作,这时“我”才觉察到,父亲悄悄变老了:在茅盾笔下,白杨精神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粗犷豁达,不折不挠的 为风骨,它是西北大地 生机的象征:在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浓绿,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内心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 的情结,让汪老在年近 时,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汩汩(gǔ) 蹒跚(pán) 不折不挠(náo) 千里迢迢(tiáo) B.汩汩(gū) 蹒跚(mán) 不折不挠(ráo) 千里迢迢(zhāo) C.汩汩(gǔ) 蹒跚(mán) 不折不挠(náo) 千里迢迢(zhāo) D.汩汩(gū) 蹒跚(pán) 不折不挠(ráo) 千里迢迢(tiáo) 2.上面语段横线处填写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气概 篷勃 魂牵梦萦 古希 B.气概 蓬勃 魂牵梦萦 古稀 C.气慨 蓬勃 魂牵梦莹 古希 D.气慨 篷勃 魂牵梦莹 古稀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秋日里,来趵突泉欣赏菊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公园外的车辆摩肩接踵。 B.面对浩如烟海的商品,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C.小明在图书馆翻找了半天终于发现了心仪已久的小说,可谓妙手偶得。 D.在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殚精竭虑,勇攀高峰,逐渐将梦想化作现实。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B.纵观古今,每一个实现梦想的人,都会经历追梦、筑梦、圆梦三个阶段。 C.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是因为油盐聂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D.济南市通过主流媒体发布各种科普知识,为市民穿上疫情防控的“无形防护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 (记者于建斌、吴月辉、林渊)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人民日报》 2022年12月05日) (1)请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2) 请把下面画横线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回顾我国载人航天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人把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写入浩瀚太空,凝结形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难道不是航天人的精神动力吗? 二.阅读(3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9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B.毕力平险 险:险峻的大山 C.达于汉阴 汉阴:汉水北岸 D.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如土石何 必先苦其心志 B.而山不加增 夫环而攻之 C.本在冀州之南 实是欲界之仙都 D.以君之力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8.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说明了移山劳动的艰巨,衬托了愚公的气魄。 B.愚公之妻质疑,智叟嘲笑,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智叟”的人物命名与各自的性格特点相反,加重了对比色彩,突出了愚公的智慧,增强了对智叟的讽刺。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共8分)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①,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②.”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③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④矣。 ①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②自若也:跟过去一样 ③居:平时 ④道:法则,方法。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两处) 今 而 废 之 是 不 免 于 斯 役 而 无 以 离 于 祸 患 也 10.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③则安宁,动则远害。 11.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诗词阅读和传统文化常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2~13题。 鹧鸪天① 宋·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②幽槛小红英。酴醿③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④,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贾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 ②曲阑:曲折的栏杆 ③酴醿(tú mí):亦作"酴釄"。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醾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④婉娩:亦作“婉晚”,迟暮。 1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春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喜悦之情。 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词画面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 C.结尾“送了斜阳月又生”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D.本词情景交融的画面,蕴含着词人沉着豁达的性情,读起来使人感到清新明快。 13.从表现手法,赏析“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一句妙处。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B.“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所筑,用来祭祀祈福。 C.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D.《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四)根据原文默写。 15.按要求作答。 (1)庭中有奇树, 。 《庭中有奇树》 (2)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4)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富贵不能淫》) (6)杜甫的《春望》中写花开鸟鸣使诗人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的句子是 , 。 (7)晏殊在《浣溪沙》中用花开花落,燕去燕来寄托对人事兴衰,时光流转的感叹的句子是 , 。 三、(7分) 16.名著阅读。(7分)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1)这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 的《 》中,这本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 ”之美誉。 (2)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老师要求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情节介绍一下朱德同学的精神品质,请你介绍。 四.(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10分) “是人”“斯人”从何而来? ①最近,为了弄清楚天将降大任于什么人的问题,许多人忽然开始咬文嚼字。□现实生活中,□社交软件上,都在争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人们热烈地探讨起几千年前一篇文章的措辞,这大概也是只能诞生于文化昌隆的东方古国的奇观了! ②争论的对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因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而具有极高的“国民度”。在这段文字中,孟子首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六位古代贤人皆从忧患中奋起,建立卓著功勋的事实,证明个体要完成自己的天命必须经受挫折的锤炼。他进而申述,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因由与个体命运相近,最后推出通用于个体和国家的深刻道理:“忧患使人奋进发展,安乐使人松懈衰退”。孟子善于说理,这段选文虽仅有一百多字,但论证严密,层层深入,接踵而来的排比句更是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使人过目难忘。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见解卓越、气势逼人,本身就是一篇深具魅力的议论文,再加上它当年属于语文科的必背篇目,很多人都曾反复诵读,所以很多网友坚信自己对之了如指掌。也正因为如此,烂熟于心的句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当今教材上竟被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变化”才显得格外难以接受。然而,另外一些网友则认为他们当年学习的版本就是“是人”,与现在的教材并无二致,并认为那些记作“斯人”的朋友,大概是记忆出现了偏差。 ④有热心网友追溯古籍状况,发现宋、元刻本《孟子集注》皆作“是人”,清代补刻碑林十三经《孟子》也作“是人”。还有网友将目光扩大到域外,发现朝鲜李朝哲学家李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