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里,我们不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 B.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北京人开始饲养家畜 D.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衣服 2.传说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创造发明,如:炎帝种植五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发明指南车等。关于这些传说,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从炎黄传说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信息 ②在今河南等地发掘出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水井遗存、骨笛等,能够了解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③因为《史记》中已有记载,所以这些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④炎黄传说仍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但一定程度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遗址和遗迹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宝贵的资料。半坡遗址出土了盛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稻叶堆积。这些考古发现最能证明                            (   ) A.黄河流域是水稻的最早起源地 B.长江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C.我国原始农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D.半坡人的制陶技术比河姆渡人高 4.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遗存遍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 A.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 B.多元一体的特征 C.以北京人为最早 D.以元谋人为中心 5.下面是张华同学复习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政权更迭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6.《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周初实行分封制 B.分封的对象是功臣和亲属 C.诸侯要定期朝见天子 D.周初建立了许多诸侯国 7.“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商鞅变法这项措施的实质是(  ) 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C.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使奴隶的身份地位得到了提高 8.“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9.为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大家积极践行国家倡导的“光盘行动”。这行动体现了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该思想家还提出(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10.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 B.铁制工具的出现 C.国家体制的作用 D.筑路技术的提高 11.历史频道选择秦始皇为“在中国拍摄的第一个历史人物”,该片采用纪实的拍摄形式,再现秦始皇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在该片中肯定会再现的是(   ) ①灵渠的开凿 ②造纸术的发明 ③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 ④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西汉时期,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的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丞相 D.太尉 13.2022年3月,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考古成果确认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献记载霸陵在凤凰嘴的观点,此事表明(    ) A.历史文献可信度高于考古发现 B.考古发现可信度高于历史文献 C.考古发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D.历史文献记载的都不是真实的 14.西汉时期,一名普通的郎官忍受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苍凉,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历经13年完成了“凿空”的壮举。这位郎官是(    ) A.张骞 B.甘英 C.班超 D.卫青 15.西汉宣帝时,以郑吉为卫司马,负责维护鄯善以西的西域南道。公元前60年,汉宣帝把保护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以西的西域北道的任务也交给他,郑吉在西域中部设置幕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材料反映了(   ) A.光武中兴 B.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发展 C.漠北战役 D.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16.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②对应的朝代或国家是(   )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17.新疆吐鲁番地区以及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发现的贵霜钱币、波斯萨珊朝银币、 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银币等,它们共同见证了(   ) A.早期国家诞生 B.甲骨文的形成 C.丝绸之路盛况 D.江南的开发 18.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的秦皇与汉武在巩固政权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重视儒学 ③都派兵北击匈奴 ④都铸造统一的货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在用纸以前,欧洲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羊皮,印制一部《圣经》要耗费羊皮300多张、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使用。造纸术的西传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造价,加速了文化教育的社会化和平民化进程。因此,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价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下列内容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A.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B.中国的造纸术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C.蔡伦发明造纸术,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D.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0.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21.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 A.东晋偏安江南,政体混乱 B.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C.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支持 D.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 22.《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差(大致)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材料表明江南得到开发因素的是 A.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3.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   )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光武中兴——汉武帝的大一统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24.分析下列三幅图,其相同主题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 2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百年 C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文化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26.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到文学、史学、农学、医学等,……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人民网《习近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史学、农学”方面“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各1例,作者+著作)。 材料二 (2)写出材料二中图一文物的名称及其历史地位。概括图二中孔子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核心思想。 材料三  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齐世荣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中“辨证分析病情”的思想与我国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看待问题的方法相似?“‘治未病’理论”对应对新冠疫情有何借鉴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7.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为什么说自秦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材料二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其所辖各地方”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指出实行这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中纲要》(上)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四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4)据材料四,概括“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实现“文化的一统”的做法。 2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1)材料一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