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自责。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写作上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乐曲Palace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史铁生。(出示照片)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教师预设】愧疚、自责、思念、怀念 为什么作者对母亲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重点把握母子之间的情感 1、(幻灯片上出示)“怀念的秋天”,意在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 【教师预设】“怀念的秋天”,重在“秋天”,会让人联想到某种景、人、事。而“秋天的怀念”重在“怀念”,是一种情感。 2、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你感受到哪些情感?(幻灯片出示)  【教师预设】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心疼,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愧疚 三、品读语句,体会母爱 1、品读母爱,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用批注法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幻灯片出示) ①学生找到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在“重读、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重点引导。 ②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一份感人的母爱。 ③分角色朗读第二小节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和我当时对母亲不理解,不耐烦。 ④最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预设】含义深刻的句子主要有: (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5)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四、课外延伸,读懂儿子的忏悔、怀念 1、在品读母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好好活”是什么意思,我懂得了什么。 2、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好好活”。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我们就来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活”的理解到了怎样的一种境界。 (幻灯片出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3、再次感受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 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活,他就越是深深的怀念啊。 ①教师配乐朗诵 (幻灯片出示)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很多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的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菊花,----看她。 ②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份感人的母爱。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得归功于作者的妙笔,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以后,对于写作,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启发呢? 学生自由回答,(幻灯片显示)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以情感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刻画人物时,用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方法 借景物烘托人物,抒发感情 六、布置作业: ⑴课外阅读史铁生的著作 ⑵选做一题: ①用你的特长,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果你擅长写作,请你写封感恩信给你的父母;如果你擅长画画,请为你的父母画一幅肖像画……) ②和你的父母或同学合作,出一期以“爱”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秋天 的 怀 念语言      关爱  心疼        重读 动作 母亲    我   语速 神态      愧疚   怀念      语调 景物        语气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下来,品读母爱时,学生能找到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我在“重读、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引导后,学生也能够读出感情。分角色朗读时,两个女孩子能够读出母亲的用心良苦和我当时对母亲不理解,不耐烦。但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一份感人的母爱”时,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回答很不积极,搞的我很被动,站起来的学生有种被迫回答的感觉,不活跃。我本来预设的是,城区的孩子基础应该不错,这一内容可以踊跃回答,当气氛沉闷时,我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本来应该是一节课的亮点变成了“赶鸭子上架”。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弱点,就是太过平静,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上课的时候要好好重视,想办法改善。 第六课《散步》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2、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体味文中的真挚情感。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在家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吗?在散步的途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事?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作一次心灵上的漫步。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词语(课本下注解) 2.快速抢答,了解课文所写主要内容。 明确:(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散步。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有儿子; (2)故事梗概:我一家人在初春去郊外散步,母亲本不愿出去,但在我的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在我决定走大路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到了一处给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后走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走来就是整个世界。” (3)从全文来看,主要写了以下情节: “我”劝母亲散步      全家人一起散步       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儿子      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 三、合作探究,理解亲情 教师: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得出)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而这份情感作者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以小见大)。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四、真情告白: 说说家中的亲情故事 五、质疑问难,美点追踪: 莫怀戚的《散文》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真善美的颂歌。你觉得这篇散文美在哪里? 讨论并明确: (1)尊老爱幼的人性美。(分析举例说明) 文章开篇写一家人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但在我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无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如在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的美德。 如就在“我”决定走大路的时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给,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如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2)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如对南方初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