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举报
资源描述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一、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和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加强医防协同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搭建学科和科研、技术培训、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等协作平台。加强各类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大型公共建筑新建预留平疫转换接口,落实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制定应急状态下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清单。推进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公共卫生应急项目。建立营口市医疗物资应急储备库,优化重要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和区域布局,确保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的物资供应保障。强化平战转化能力,构建分级、分层、分环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专科建设。 二、 卫生事业发展趋势 (一)卫配合理化 农村卫生资源绝对匮乏,城市卫生资源相对过剩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的重要表现。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卫生资源将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变革,以消除投人不足与重复投人、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务不到位与过利用的现象,逐步实现我国卫生资源合理化的配置。 (二)医疗卫生保障普及化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普及面广、难度较大的改革,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过去的医疗保障制度曾一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产生过统筹医疗、劳保医疗、公费医疗等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体制.但其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家、体已不堪负,高、待、新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将会减少,低水平、广覆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医改的重要原则,这将有效地遏制部分人的医疗消费需求。同时,它又给更多的群体带来医疗消费保障,在一定的程度上缩小了医疗消费差异,扩大了医疗消费人群的范围,提高了医疗保障的普及率。 (三)生事业多化 近几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投人渠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前那种单纯靠国家投人而-统下的局面正在打企业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机构正在蓬勃发展。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卫生部外贸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将会进一步拓宽卫生事业投人渠道,吸引众多的资金投人我国的卫生事业。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支持卫生医疗机构向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我国卫生事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投人形式既是当今的现实,又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 (四)卫生经济管理企业化 卫生经济管理既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管理,而较多地趋向于企业化管理。因此,在卫生经济管理中既要用行政手段同时要辅之以事业单位管理方式,但又不能不讲投人产出关系,不讲成本核算,相反,必须在讲究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从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和借鉴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作法,大胆运用企业化的管理方法进行卫生经济管理。引人企业化的卫生经济管理方式是今后卫生事业管理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对新时期卫生经济管理影响的必然结果。 (五)卫生监督管理行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现行的卫生监管体制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卫生监管体系,从先前的办卫生转变为今后充分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卫生,实现政事分开,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逐步实行卫生工作行业化管理,这是我国卫生行政管理的必然趋势。 三、 经济发展对卫生健康水平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 分析经济因素(economicfactor)对健康的影响,常常用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及居民健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排除了人口因素影响一便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是分析经济因素与健康关系的重要指标。全世界范围的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健康状况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时间跨度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不断进步,全世界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从1950年的48岁提高到2000年的67岁,在短短的50年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则从1950年的38岁提高到2000年的71岁。从地区跨度看,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之间,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与发达国家比较,发展中国家的健康状况则要差得多。 (二)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的途径 1、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基础,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营养,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的药物供应,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及卫生状况的改善,从而有利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提高。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国家、社会对卫生保健的投入及卫生服务的组织实施过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卫生事业的投入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些疾病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3、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了人群健康 人们受教育的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他们接受卫生保健知识,开展自我保健活动的能力。进而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 四、 卫生与健康发展基本原则 (一)坚持国家全面领导卫生与健康发展 坚持和加强国家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卫生健康工作的业务属性,把国家决策部署落实到卫生健康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以高质量国家建工作引领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生命至上,健康优先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把保障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医疗卫生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所有公共政策,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三)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 坚持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强化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促进医疗服务由以治病为主向以健康为主转变,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面向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持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四)坚持卫生与健康发展强基层惠民生 牢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定位,以发展适宜能力为目标,推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协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促进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坚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卫生健康事业 着力解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差异,促进健康公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五、 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一)身体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卫生清洁十分重要,而且个人的卫生习惯与自身的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不注意他自身的卫生时,他可能就会因此沾上了病菌,使他的健康受到影响。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是洗手联系着人们的健康,不刷牙,不洗脸,不剪指甲等不良习惯也会使自身健康受到威胁。可见,个人的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是密切的。而小学生的个人卫生也不容忽视,特别在学校里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人和物。在人数众多的课室里,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不但给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很容易会影响到别人。 1、学生的卫生观念薄弱,很多是一种强迫心理或从众心理 在学校里,为了使自己那班能成为文明班,被迫规规矩矩地把垃圾扔到应该扔到的地方去。但是,一走出学校门口,就随便扔垃圾。因为没有了学校的规矩,所以就有这样的心态:在街上扔垃圾不用罚,用不着这么规矩了。还有的学生自以为别人看不见:在学校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么守规矩的,但是也不想被抓到,就把垃圾扔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就以为能逃出别人的法眼。 2、对健康常识了解不多 如学生认为早餐前洗手没必要:每天在学校都是上完了第一节课再吃早餐的。那么手就会沾到很多的细菌。但是,到吃早餐的时候,又没有一个人会去洗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认为特意为了吃一顿早餐而去洗手不方便、没有必要。这样的话,学生们每天就会把许许多多的细菌吃进肚子里,那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了健康。 3、在家的卫生习惯也不好 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贪图方便。如学生以为饭盒不洗也没关系:有时候学生会将饭盒带到学校,但是,有一些同学吃完后拿去随便洗洗就了事了。难道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既然要回家,为什么不回家用洗洁精认真地冲洗一次,然后再放进消毒柜里消毒呢?个人的卫生与健康息息相关,可能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遭受细菌了。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人们的意识不强引发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环境卫生和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三要素是:日光、空气、水。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保护环境的美化,爱护益虫、益鸟和花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家庭居室的采光和通风。劳逸结合,安排好一天的学习,锻炼与休息时间,以及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休假日。 (二)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新课程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六、 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 (一)需要协调好中西医关系 深化和完善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来之不易,对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医疗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进一步协调好、发挥好中医和西医这两个生力军的作用,并在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诚然,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的结合与融合绝不能是简单相加,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下,找寻其基于健康赋能医学本质的逻辑共同性,从而在实践中实现医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健康理念与方法的真正融合、统一,相向而行。 (二)需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持续打造和完善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体制机制。当前,人们的健康理念和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和整体医学转变。在这转变过程中,西医得到了不断发展,同时,其短板和不足也日益显现。实践证明,中医药重视预防、强调心身平衡、整体治疗、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等健康理念与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认可和重视,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医药,不断调整结构,充实内涵,深入发掘中医药的科学与文化价值,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既是适应健康观念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弘扬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是推进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人口发展等政策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协调、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在这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发展,彰显中医药的优势,坚持守正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展和完善卫生健康事业,既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保障,需要持续发力,不断推进。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