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工作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工作计划 一、 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 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产品,探索形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抵押融资机制。 二、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难题 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六个方面的差距和短板:一是要素融合存在差距和短板,城乡要素流动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性流动,城镇要素向农村流动不畅;二是产业融合存在差距和短板,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对城镇产业的吸引力天然较弱;三是空间融合存在差距和短板,混乱的城中村和衰败乃至空心化的村庄是突出问题;四是生态环境融合存在差距和短板,一些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普遍较好但也存在区域性、局部性短板;五是治理融合存在差距和短板,城镇治理机制相对完善,乡村治理资源匮乏、治理结构固化、公共产品供给低效;六是制度融合存在差距和短板,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存在制度性差别,农村居民在分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收益时缺乏机制设计。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城乡关系进入到强调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彻底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必然选择,因此,正确判断当前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距,客观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弥合差距、补齐短板的对策建议,是非常有价值的。 由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城乡融合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城乡要素流动不够顺畅,具体体现为城镇化的不完全性、土地管理制度的不适应症、资金要素流动不畅等;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具体体现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短板突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部门化方式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易受干扰;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民增收面临诸多障碍,增收空间受到压缩,持续增收面临较大挑战。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这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应有针对性地逐一加以分析和解决,为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增加有分量的研究内容和细节。 三、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 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其实是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实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国家的现代化其实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发展的过程,四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核心的任务。在这四化里,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根基;城镇化其实是一个载体和平台,承接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带动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加快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三)是拓展发展空间的一个强劲动力 因为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乡村资源要素与全国大市场相对接,能够释放出可观的改革红利,也能够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四)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来谈乡村,必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路子,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来破解它的一些难题。 四、 城乡融合发展主要目标 到2025年,试点县(市)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基本健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五、 城乡融合的提出背景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的三个阶段城乡关系相关理论和实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迅速崛起,城乡关系问题更多地被视作一个经济问题来研究,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为缓解城乡二元发展矛盾,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理论提出要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适当切断与区域的外部联系,以抑制资源快速地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导致的城乡失衡发展。这段时期城乡关系的研究逐渐由关联发展研究转向偏向发展研究。 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尤其是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城市先进性与乡村落后性矛盾冲突不断激化,人们发现片面追求城市的发展只能带来短期的、局部的效率增速,无法实现长期的、整体的效益提升。美国地理学家詹姆斯指出,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界限分明的区域存在许多学者认为不能绝对地将人类的活动空间人为地割裂为城市和乡村,而应该作为一个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关系统一体。此后,摒弃城乡割裂的偏向研究、重新审视城乡联系的一体化探索再次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 六、 城乡融合发展的进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些相关政策、规定、制度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使之取得良好进展。 (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逐步畅通 一方面,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不断降低、通道逐步拓宽,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进程提速。另一方面,城市人才入乡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了金融市场在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进程。 (二)农村产业融合与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兴起,家庭农场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农民合作社服务农民能力显著提高;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迅猛发展。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更加持久的活力。 (三)城乡发展鸿沟进一步缩小 一是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逐步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近年来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均等化进程加速。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建立。二是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缩小。农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三是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七、 城乡融合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分层推进、以点带面、久久为功,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关键,选择部分县(市)先行试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破除体制机制制约,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