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改善可行性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改善可行性分析 一、 着力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 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四五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有地可用、有地可建。各地要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1个以上,健身步道不低于8公里。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市、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加强农牧民定居点体育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3平方米,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地或建设1个配置有室内室外健身设施的场地。在尚未建设或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的乡镇、村、寺庙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力争到2025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实现全覆盖,做好免费低收费向公众开放体育场馆工作,力争2025年免开人数达18万人次。 二、 全民健身的意义 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倡导全民健身对于国民整体的身体素质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具体非常伟大的意义。 (一)全民健身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人在经过充分的有氧运动,出汗排毒后心情会非常舒畅。经常健身锻炼的人总是神采奕奕,浑身焕发着勃勃生机。人们利用闲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可以减少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性的占用时间,维护社会安宁和稳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二)全民健身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手段 人人都在追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祖国建设大业中去。建立浩浩荡荡的全民健身队伍,就是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供健康合格的建设者队伍。另一方面,全民健身还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全民健身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是极端重要的。 (三)全民健身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由于国家贫穷,饱受欺凌,人民体质赢弱,生灵涂炭。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于建国初期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体育的最本质特点和功能,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健身活动多层次、多样化的蓬勃开展,大大促进了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增强。 三、 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全面性 这既是全民健身体系中全民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面的规定,它包括服务人群的全面性,服务内容的全面性和服务范围的全面性。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而不是惠及一部分人,在坚持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关注市民体育的同时,要兼顾单位体育和职工体育,在坚持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关注乡镇居民体育的同时,要兼顾村屯体育和农民体育;在坚持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关注在校生体育的同时要兼顾青少年校外体育和社会上青少年体育,这样才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才能真正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系统化 这是全民健身体系中体系的要求。它包括服务功能的系统化和保障条件的系统化。最终形成一个能够不断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基本需求的完整的、配套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的完整的.配套的保障体系。而不是孤立的零碎的办一两件事情,搞一两项活动,搞一两项建设。 (三)多元化 这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多样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人的体育需求多样化所决定的。它包括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组织构构的多元化,投资体的多元化和活动内容的多元化。要满足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供不同的人们去选择,只有一个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体系,才能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使更多的人受益。 (四)服务性 这个体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服务,为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服务,为积极形成全民族健全心理服务,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为繁荣体育事业、建设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服务。 (五)保障性 这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公益性事业的性质决定的。这个体系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保障法定的公民的体育权益切实得以实现;保障基本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切实得到改善;保障全民族健康素质切实得到明显提高。 (六)平民化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的。它是指在体现服务人群全面性和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同时,要突出体现出这个体系切实为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中低收入人群服务,切实保障这些人们的平等参与和平等受益,使这些人们真正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四、 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 (一)经常参加体育的人数状况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我国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结果中的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中十六岁以上的有%的人参加了一次体育活动达到体育人口的为%,2000年调查报告中显示,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总体人数还是体育人口的比例,都明显比1996年有所提升,尤其是体育人口提高的幅度极为明显,可见这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就。 (二)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状况 众所周知,每一项体育运动的开展,它的必备的条件就是体育场馆和设施。因为场馆和设施是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然而,体育场馆和设施也是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场馆建设速度极为缓慢,数量严重不足人均占有场地量仍然很低。大部分被私人承包经营,许多场馆、器材不能向大众公共开放。这样公共型场馆的数量在不断减小,从而导致参与运动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三)大众体育的消费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把目标放到了生活质量方面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消费已成为大众消费领域所读到的新话题。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时体育已从福利向消费过度,从而走向市场化。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人还是把精力投入到工作方面去,为生活而奔波,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就更谈不上体育结构的消费水平了。 (四)文化层次方面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层次较低,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 五、 全民健身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居民身体活动量明显减少,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人体死亡的第四独立因素。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最积极、最有效、最经济的生活方式。 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断推进,体育活动意识明显增强;全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1.57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33.9%;老年人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4.9岁。体育活动成为强身健体重要手段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 体育活动在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距离健康中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家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但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也持续增加,青少年耐力、成年人肌肉力量与耐力、老年人肌肉力量等指标的变化并不乐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体育活动在促进健康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尚未充分应用于实践,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有很大的盲目性。体育健身活动在增强体质、防控疾病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亟待从国家层面发布权威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引导居民科学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全民健身指南》针对中国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状况实际,系统归纳、集成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中国居民运动健身的实测数据编制而成。主要包括体育健身活动效果、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体育健身活动原则、体育健身活动指导方案等内容。 六、 全民健身活动效果 (一)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体质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平衡和反应能力,改善身体成分,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 1、提高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影响体质与健康的核心要素之一,心肺功能低下可导致过早死亡风险增加。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脏收缩力量和肺活量,调节血压,改善血脂,对心肺功能产生良好影响,明显提高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健康水平。 2、改善身体成分 身体成分是指构成身体的各种物质及其比例,一般常用身体脂肪含量和肌肉重量及其比值表示。研究证实,过多的身体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增多可诱发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体育活动可增加脂肪消耗,降低身体脂肪含量,增加肌肉重量,改善身体成分。 3、增加肌肉力量 力量练习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抗疲劳能力,促进青少年成长发育,使体格更加强壮,预防因肌肉力量衰减出现的腰疼、肩颈痛等症状,提高身体平衡能力,防止老年人跌倒,维持骨骼健康,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发生。 4、提高柔韧性 柔韧性既是一种重要的运动技能,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能力。有规律的牵拉练习可提高肌肉、韧带弹性,增加青少年身体活动范围,身体姿势优美,减少肌肉拉伤,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关节性疾病。 5、提高幸福指数 体育健身活动是心理干预的有效手段,体育健身活动可增加人体愉悦感,使人精神放松,缓解压力,形成良好心理状态,获得生理和心理满足感,使青少年充满朝气,中老年人充满活力,提高幸福指数。 (二)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各器官功能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特别是对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效果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诱发因素,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是治疗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有效手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由于生活方式不当、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过早死亡。 1、心血管病 我国居民心血管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心血管病死亡列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提高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减少炎症因子、调节血脂等途径,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心血管病发生,促进心血管病患者康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以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预防与治疗2型糖尿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体质,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3、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以体重增加为特征,通常用身体质量指数(又称BMI,下统称BMI)表示。超重和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多种骨骼肌肉疾病。预防和降低身体肥胖最有效的手段是体育活动和膳食平衡。体育活动是防控肥胖最积极的方法,可以帮助肥胖者控制体重、改善生理功能,防止减重后体重反弹,减少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生。 4、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以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并伴随骨折易感性增加为特征的骨组织疾病。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加骨量,改善骨骼结构,减缓由于年龄增大引起的骨量丢失,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5、癌症 癌症,也称恶性肿瘤,位列我国居民总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体育活动可以降低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减缓癌症患者术后的治疗疼痛,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超过30%的癌症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干预达到预防效果。 6、抑郁症 抑郁症,也称抑郁性障碍,近年来,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改变大脑的化学成分,引起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反应,有效地预防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