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低碳发展可行性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建材行业低碳发展可行性分析 一、 推动建材行业低碳发展 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建筑废弃物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开展回转窑篦冷机节能技术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技术设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节能增效。 二、 低碳发展存在的短板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还处在起步阶段,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才发布《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核心领域之一,低碳技术创新也是如此。一方面节能技术创新虽然进步巨大,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一些指标还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即便在节能技术比较领先的粤苏沪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产品也普遍缺乏,一些节能技术的关键技术与核心元器件及材料还受制于发达国家。而且目前研发出来的节能技术还普遍存在推广难、选择难、融资难、落地实施难等突出问题,由此导致中国的整体节能技术进步还相对缓慢。 三、 中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必要性 (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 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这是目前主流科学界的共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地球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影响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不利影响已经频繁显现,形势越来越严峻。近期北美洲的超高温导致极端干旱和持续的森林大火等灾害,美国、加拿大热穹顶现象,西欧国家遭受持续的暴雨和洪灾,中国北方多地出现持续暴雨,河南超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引发洪水等等自然灾害的背后都很有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为了守住2℃的升温红线,需要全球在将来的30年内快速达到碳中和(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吸收碳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另外,根据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MartinWeitzman)的研究:人类的应对策略不只是应对气温上升1.5℃或者2℃,而是要更加注意大幅降低气温上升5℃或者10℃的可能性,意味着需要采取的措施更为激进和迫切。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联合国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人类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具有国际约束力的一系列公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主动承担碳减排国际义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对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 (二)碳排放有可能成为工具 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个别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相关会议中提议实施如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贸易壁垒,违反了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相关原则,妄图通过碳排放领域实施单边主义,有针对性地通过碳排放来遏制东方主力等相关国家(部分内容可能比较敏感,以东方主力进行代称)的发展和崛起。中国积极践行《巴黎协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主动提高国家在碳减排上的自主贡献,可以发挥示范性作用,得到一众国家的认可,彻底打消个别国家的不良意图。 (三)体现大国的责任担当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责任。关于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从历史累计数据来看,西方国家的排放主要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进行,应该以历史累计碳排放量还是以现在的碳排放量来分担责任一直是一个博弈点。另外,从人均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量远超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权力。所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是有权力、利益核心矛盾的。而且,从国际角度看,碳排放权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权力,碳排放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所以,国际一直以来存在的碳减排责任争议,也可以说是经济的博弈。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领导结构在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不纠结于历史碳排放总量等问题,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愿景,致力于采取有力度行动实施国家在碳减排领域的自主贡献,体现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决心和成就可以极大程度改变外国意识形态的一些刻板印象和负面看法。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有能力、有义务、有决心站上世界的舞台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 碳达峰实施的工作原则 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坚持全区统筹,强化规划引领,各市、各重点领域、各重点行业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碳达峰目标任务。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行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政策系统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市、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双轮驱动、两手发力,集中优势资源要素,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开放合作、内外联动,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区域能源合作,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统筹做好面向东盟的绿色低碳合作,加快建立绿色贸易和投资体系。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广西缺煤少油乏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过度反应,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确保安全降碳。 五、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不让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能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因此减碳不能单打一,而要推动减碳、治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特点:由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绿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要绿色技术推动,大规模、系统性地换技术。基于绿色技术的特点,有三个目标需要实现: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少排放或者是零排放;培育有竞争力的低成本优势。在这个领域,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以光伏发电为例,在10年前,可能很少有人相信光伏发电能够和传统的燃煤发电竞争,但现在已经可以竞争了。在这10年间,中国的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0%以上,风力发电成本也降低了30%到40%。基于业内的专家研究,光伏发电与燃煤发电的成本相比,可能今后几年的成本相当于燃煤发电的一半左右。 实现碳中和的途径包括:电力生产清洁化,发展氢能源,交通和工业的电动化/氢能化及碳捕捉四个方面,即借助光伏、风电装机增长,电力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实现氢能源全面商业化,特别是在航空等领域;在钢铁、建材、交通等能源消费部门,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2030年中国碳排放将达到116亿吨的峰值,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里程碑。未来十年,非化石能源将首次成为增量能源需求的主力。预计从2020-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20%;非化石能源是满足这部分增量需求的关键,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16.4%上升到26.0%,其中光伏、风电潜力最大;化石能源占比将从83.6%下降至74.0%,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总量分别于2025年、2030年和2040年达峰。 六、 碳中和面临的形势 多年的发展使中国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能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和技术支撑。特别是过去十余年中国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低碳发展制度和政策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困境亟待补齐和突破。 (一)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已较为完善 随着低碳发展战略的不断强化,中国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也快速完善起来。国家、地区、部门、行业、领域等各个层面的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日趋完善和严格,法律法规、行政、经济、自律性等各种类型的低碳发展政策工具被不断丰富和强化,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也在不断增强。 (二)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及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使中国的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中国在节能技术发展与应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大大促进了低碳发展进程,成为低碳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也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七、 碳达峰实施的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明确各市、各重点领域、各重点行业目标任务,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 八、 我国定下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指标的意义 (一)工作方面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曾表示,实现碳中和并不仅仅关乎能源与二氧化碳等方面问题,更是会涉及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例如某手机厂商积极响应碳中和政策,会要求其上游、下游等产业链也一同实现碳中和,从而推动行业形成新标准,倒逼各相关行业推出更多创新技术,为社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二)生活方面 我国从低碳城市建设入手实现碳中和目标,近年来共推出三批低碳城市的建设试点,雄安新区的建设就是典型。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的建设理念,为其水质量以及空气质量奠定出众优势,从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全新局面的开创 根据数据预测,未来30年我国绿色经济投资规模或将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其中蕴藏的巨大发展机遇不言而喻。总的来看,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会为普通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投资机会,领先其他国家率先完成目标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得到快速转型升级,打开全新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