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卫生健康分级诊疗

举报
资源描述
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卫生健康分级诊疗 一、 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卫生健康分级诊疗 市县乡村一体,以信息化为纽带,以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为龙头,打造规范化、体系化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影像诊断、多学科会诊、心电诊断、超声指导、病历资料共享、培训教育、医疗业务监管、病历质控、医院管理、慢病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医疗服务信息平台。 二、 基层卫生监督改革思路 (一)统一监督机构 立执法形象当前在卫生监体制改革中,最热点和难点的问题是如何在全国上下形成一个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体制,认为可以借鉴国内公安、工商、技监和税务等部门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全市组建统一专职的卫生监督局,将区卫生监督机构变为市级公共卫生监督的派出机构。由市卫生监督局统一管理市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区卫生监督局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置派出机构,从而从上到下形成统一的监督执法机构,真正体现卫生监督执法一体化管理体制。这是现阶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监督队伍和资源综合调配的最佳选择。 (二)提高认识 强化依法行政职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行政执法的重要性应有充分的认识,依法履行职责,加强领导,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强对下级的检查、督促和培训,及时纠正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制度加以落实。 (三)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队伍建设,增加投入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应按比例配置足够的监督人员,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组织、有人员、有落实,创造条件增添必要的现场监测仪器和监督取证工具,确保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化。 (四)进一步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立良好的公共执法形象努力实现卫生监督与经营单位的自身管理相结合的法制化管理体制。严格工作程序,对不符合发证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不予发证,谁发证追究谁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者。积极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加强日常监督,扩大监督覆盖面,提高监督监测频次,提高执法力度。 (五)加强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自身建设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加强培训考核工作,使培训考核工作制度化。定期对卫生监督员进行资格认定及业务强化培训,包括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新技术、新知识、监督执法文书的正确使用及书写、档案资料的规范管理等,以提高其素质和执法水平。 (六)争取各级支持 配备必要的监督取证具和监测器,以维护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必要的科学家依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力量对卫生监督执法情况及监测技术的质量进行检查考核,不断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以利卫生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和实施。 三、 基层卫生服务背景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召开,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forallbyyear2000,HFA/2000)的全球战略目标,旨在促进各国采取行之有效的社会卫生策略,从而平衡卫生资源分配,缩小卫生保健存在的差距,最终使得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其重点在于使发展中国家人人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为了促进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Children'sEmergencyFund,UNICEF)在1978年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PHC)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和关键。 此后,世界各国开始大力发展初级卫生保健,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等促进人群健康,如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健康服务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卫生事业,逐步建立起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两级医疗服务体系,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起就近居民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随着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医改所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也在逐步实现,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四、 加强我国基层卫生服务建设原因 (一)基层卫生服务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基层卫生服务具有较好的地理可及性,覆盖人群范围广,可以提供多样化卫生服务,可以快速响应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强基层有助于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二)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有助于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大多在基层,但卫生资源配置却较多在大型医疗机构、县级医院等,通过强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有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有助于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抑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通过鼓励参保居民与所在辖区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引导居民就近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通过家庭医生诊断和双向转诊,帮助参保和签约居民合理利用医疗服务,从而节约费用。 (四)有助于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家庭医生等基层卫生服务项目是以个体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更易于实施三级预防中的病因预防和三早预防,此外将居民健康状况纳入健康管理中,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参与度和信任度,也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五)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有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 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群的健康理念和健康需求也在变化,通过基层卫生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灵活调整,可以提供适宜的卫生服务,有助于新理念、模式的快速推行,即增强造血功能,使基层卫生服务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五、 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经验 基层卫生工作主要包括城镇社区、农村卫生工作,其人员包括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基层卫生工作是我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基础。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卫生保健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保护人民健康的基础和首要阶段。国家重视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关键;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普遍建立是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多层次多渠道建设农村卫生队伍是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因素;统一领导,多部门合作,群众参与,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初级卫生保健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龙头;国家、集体、群众多方集资办医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推动农村卫生工作发展,使农民获得医疗保障的正确决策;城市支援乡村是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坚强后盾。 六、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前,全国有县级医院1.5万个,乡镇卫生院3.6万个,村卫生室62.2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5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6万个,基本实现每个县都有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每个乡镇有一所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卫生室,90%居民15分钟内可以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医务人员397.8万人,其中乡镇卫生院139.1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8.3万人,村卫生室从业人员达144.1万人(含卫生院在村卫生室工作人员)。2018年全国新增全科医生4.3万人,全科医生总数达到30.9万,壮大了基层医师队伍。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持续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逐步构建综合、连续、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县域和基层服务能力。二是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指导基层机构对照服务能力评价指南自评自查和整改提升。三是信息化助推能力提升,远程医疗基本实现对县级医院的覆盖并逐步向乡镇卫生院延伸。通过以上举措,基层服务能力逐步提升,2019年1-10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36.6亿人次,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52%,其中,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9.0亿人次,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3.9亿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6.6亿人次,城乡居民看病就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坚持防治结合,让疾病在基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是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用有限投入取得较高产出的关键。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人均财政补助标准15元,城乡居民免费获得。201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9元,项目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其中有12类项目主要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通过项目的开展,城乡居民甚至是最边远、最贫困的农民居民也可以公平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落到了实处。 七、 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的难关 (一)信任危机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百姓最为便捷的测出病因并解决病情之所在,应当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责任。而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大病小病,亦或是疑难杂症,尽管大医院的人流拥挤,挂号困难,排队时长,流程繁琐,大家依然更愿意选择公立高等医院就医。很多人对基层医疗都抱着不放心、不正规的观念,基层医疗的现实状况也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其不信任感。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讲,其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完善信息化管理,无法对患者的病情长期记录观察。除此之外,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设备也显得尤为不足,设备陈旧,使医疗人员的水平受到限制。上述种种原因都是导致人们对传统诊所信任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医生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现实中,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短缺,且基层医生来源多样,总体水平不高且个人水平参差不齐,相差较大。尽管现如今国家有相关政策支持补贴大学生下乡支援,但实际上基层设施建设的不完备与环境的不完善,久而久之,让大学生们失去下乡热情。而对于提升基层医生的整体水平,尤其全科能力,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师资,人员较为分散,无法组织有效的现场培训。 (三)抗风险能力弱 医疗事故的发生难免,而基层医疗机构缺少一套成熟的流程应对医疗事故的发生,甚至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购买医疗责任险。一旦发生事故,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甚至关门倒闭。而如何强化基层医疗诊所的经营管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与提高应对事故发生的能力也成为待解决的难题。 (四)患者数量少 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一般来源于周边居住的群体。一方面,医生的知名度传播不出去,同行众多,患者没有理由舍近求远;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医生知识能力尚有欠缺。这样的情况导致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放心,不但影响患者数量,也加大了诊断治疗的难度。另外,由于政策的原因,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无法纳入医保,患者的权益无法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实现,因此更多的患者更愿意去纳入医保的医院治疗。 (五)医疗设备不足 由于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有限,而医疗设备的成本之高,使投入与产出无法维持基层医疗的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