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5杏儿熟了_人教版

举报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5杏儿熟了人教版〔2019〕  ?杏儿熟了?是一篇经典课文,必定要寻找到符合该年段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备课中一直感觉无法突破原先的教学设计框架,很容易按部就班地按照文章的脉络线索进行梳理,最后悟道。总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表达年段的特征,在教学上也没有很好地突破。直到参加了区教研活动,听了闵老师的教材分析后才豁然开朗,有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一、研读文本,找准文章的脉络。 细细读?杏儿熟了?一文,发现文章是按事情开展顺序进行事情的记叙,先写了杏儿熟了路人们的表现,再写奶奶和“我〞数杏儿的情景,继而描写了小淘气们偷杏儿,奶奶分杏儿的情景,最后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如果按照以往教学,往往会承着文章的这条脉络进行教学。但再次细读文本,感受到的是作者围绕“杏儿熟了〞这一课题,最主要的是描写了两个场景,即“我〞和奶奶数杏儿以及奶奶分杏儿。有了这一发现,在梳理文本字词后,直奔主题,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用词组的形式概括了这两件事,简洁明了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线索。在此根底上,围绕“数杏儿〞、“分杏儿〞两件事,读文品词,感受由杏儿熟了所传递出来的情感。 从实际教学中,也发现由于自己明了文本的脉络及教学的内容,与以往相比,教学块面更明晰,教学主线更明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很好地理解,明了文章的表达及情感的表达。在读文中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表达事情来传递喜悦的情感。 二、研读文本,从作者的表达角度解读“奶奶的两次笑〞。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会抓住“奶奶的两次笑〞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尤其是会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第8节中所描写的“奶奶的嘴角又笑了〞,由一个“又〞字让学生找出奶奶的两次笑。但其实细细品读文本,会感受到,文章第5节中有写到奶奶的笑,描写了奶奶笑着和我一起数杏儿。而第8节中描写的奶奶的笑是奶奶看到小伙伴们吃着杏儿而喜悦的笑。从逻辑角度思考,文章中第二次的“又笑〞不应该是承接奶奶数杏儿时的微笑。既然如此,文章为何会用一个“又〞字呢? 闵老师的点拨如醍醐灌顶。奶奶的第二次笑是看到小伙伴们吃着杏儿微笑,那么按照逻辑推断,作者所想表达的第一次笑应该是奶奶笑着分杏儿时。有了这一突破口,在教学时,就能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出奶奶应该是微笑着出屋,微笑着打杏儿,微笑着分,微笑着拿着竹竿……有了这之前的微笑,就能顺理成章地解读文本中这“又〞 笑的缘由了。而这一解读也符合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有酒大家喝才香。分享是快乐的,那么在分杏儿的前前后后必定也是快乐的。 这一教学环节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处理,在教学时学生一开始也有一些懵懂。在老师的一步步地引导下,学生渐渐能走近文本,感受当时分杏儿时快乐的情景,那种充盈内心的喜悦,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体会了奶奶两次笑的含义,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奶奶的高尚行为的感染,为理解文本的主旨铺垫了很好的情感根底。在紧扣主线下,一步步探寻,将学生的阅读引向了深入。 三、研读文本,以情贯穿,批文入境。 面对以往五年级的教材,现在要在三年级进行教学,教学时教什么,舍什么是关键。面对三年段的学生,不宜将文本的内容挖得太深,将文本的主旨或立意提得太高。 在一遍遍地读文中,我也慢慢理出一条教学的线索,以“杏儿熟了〞所带来的情感为教学隐线,让一个“情〞字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体验中走近文本,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言、所为。最终品悟文本所表达的语言文字,感受文本所传递的内涵。 教学伊始,结合课题的揭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成熟了的杏儿的句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而且也为课文的学习定下了欢乐喜悦的情感基调。而这份快乐的情感诗中贯穿教学,在学完“数杏儿〞这局部教学内容后,再次引导学生读好课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并表达丰收的喜悦,使得教学能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指导学生朗读课题时,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字的读法,从一个字中品味出喜悦之情。在随后的教学中,同样以“喜悦〞串联教学环节,不管是体验奶奶的微笑,还是品读文章的主旨,无不洋溢着一种丰收的喜悦,分享的快乐。在这样的教学情绪感染下,学生也能很好地入情入境,感受文章内容与语言。 一堂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一次文本的解读,在不断的文本研读中,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表达,从作者的表达中感悟语言文字,寻找新的途径突破以往的教学设计。确实,文本的研读是突破教学设计的关键。 3 /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