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级各类卫生人才全面发展行动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促进各级各类卫生人才全面发展行动计划 一、 促进各级各类卫生人才全面发展 加大跨单位、跨部门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培育、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继续实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转岗培训,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进一步优化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富有营口特色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和医学服务模式。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全科、儿科、麻醉、病理、精神卫生、妇产、护理、药学、老年医学、急诊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健全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两个同等对待等住院医师待遇保障政策,建立临床带教师资激励机制,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设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跟踪管理,建立符合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需要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体系。 二、 经济发展对卫生健康水平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 分析经济因素(economicfactor)对健康的影响,常常用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及居民健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排除了人口因素影响一便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比较,是分析经济因素与健康关系的重要指标。全世界范围的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健康状况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时间跨度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不断进步,全世界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从1950年的48岁提高到2000年的67岁,在短短的50年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则从1950年的38岁提高到2000年的71岁。从地区跨度看,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之间,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与发达国家比较,发展中国家的健康状况则要差得多。 (二)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的途径 1、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基础,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营养,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的药物供应,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及卫生状况的改善,从而有利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提高。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国家、社会对卫生保健的投入及卫生服务的组织实施过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卫生事业的投入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预防控制和消灭某些疾病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3、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了人群健康 人们受教育的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他们接受卫生保健知识,开展自我保健活动的能力。进而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 三、 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 (一)需要协调好中西医关系 深化和完善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来之不易,对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医疗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进一步协调好、发挥好中医和西医这两个生力军的作用,并在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诚然,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的结合与融合绝不能是简单相加,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下,找寻其基于健康赋能医学本质的逻辑共同性,从而在实践中实现医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健康理念与方法的真正融合、统一,相向而行。 (二)需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持续打造和完善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体制机制。当前,人们的健康理念和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和整体医学转变。在这转变过程中,西医得到了不断发展,同时,其短板和不足也日益显现。实践证明,中医药重视预防、强调心身平衡、整体治疗、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等健康理念与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认可和重视,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医药,不断调整结构,充实内涵,深入发掘中医药的科学与文化价值,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既是适应健康观念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弘扬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是推进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人口发展等政策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协调、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在这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发展,彰显中医药的优势,坚持守正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展和完善卫生健康事业,既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保障,需要持续发力,不断推进。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必将在实现全民健康,推进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 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一)身体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卫生清洁十分重要,而且个人的卫生习惯与自身的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不注意他自身的卫生时,他可能就会因此沾上了病菌,使他的健康受到影响。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是洗手联系着人们的健康,不刷牙,不洗脸,不剪指甲等不良习惯也会使自身健康受到威胁。可见,个人的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是密切的。而小学生的个人卫生也不容忽视,特别在学校里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人和物。在人数众多的课室里,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不但给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很容易会影响到别人。 1、学生的卫生观念薄弱,很多是一种强迫心理或从众心理 在学校里,为了使自己那班能成为文明班,被迫规规矩矩地把垃圾扔到应该扔到的地方去。但是,一走出学校门口,就随便扔垃圾。因为没有了学校的规矩,所以就有这样的心态:在街上扔垃圾不用罚,用不着这么规矩了。还有的学生自以为别人看不见:在学校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么守规矩的,但是也不想被抓到,就把垃圾扔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就以为能逃出别人的法眼。 2、对健康常识了解不多 如学生认为早餐前洗手没必要:每天在学校都是上完了第一节课再吃早餐的。那么手就会沾到很多的细菌。但是,到吃早餐的时候,又没有一个人会去洗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认为特意为了吃一顿早餐而去洗手不方便、没有必要。这样的话,学生们每天就会把许许多多的细菌吃进肚子里,那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了健康。 3、在家的卫生习惯也不好 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贪图方便。如学生以为饭盒不洗也没关系:有时候学生会将饭盒带到学校,但是,有一些同学吃完后拿去随便洗洗就了事了。难道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既然要回家,为什么不回家用洗洁精认真地冲洗一次,然后再放进消毒柜里消毒呢?个人的卫生与健康息息相关,可能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遭受细菌了。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人们的意识不强引发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环境卫生和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三要素是:日光、空气、水。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保护环境的美化,爱护益虫、益鸟和花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家庭居室的采光和通风。劳逸结合,安排好一天的学习,锻炼与休息时间,以及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休假日。 (二)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新课程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五、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布局均衡、优质高效、保障有力、资源配置合理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市卫生健康资源总量适度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医联动高效协同,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健康营口行动成效显著,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更高质量水平、更加系统连续、更加经济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为2035年建成健康辽宁目标筑牢坚实基础。到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 (一)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0岁左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上升趋势减缓,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以上。 (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显著增强 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疫情防控机制,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建成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三)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形成新格局 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城乡分布更加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以市级医院为引领,县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大幅提高。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完善。 (四)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 中医药健康服务可及性和覆盖率显著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更趋完善,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医养结合、文化交流、产业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卫生健康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达到新高度 卫生健康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覆盖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明显提高,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结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我市实际,提出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医疗服务体系等6类30个发展关键指标。 六、 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以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全面推进健康营口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岁;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9.16/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3.1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4.12‰,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十三五时期,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全部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制定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评管理实施方案,控制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为10.64%,以市中心医院为重点和试点,大力推进绩效考核改革,加快落实现代医院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重点抓好医疗卫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落实 建立了以市中心医院10个重点专科建设为龙头、县区三级医院为主体、二级医院为载体、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医疗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