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器件生产技术、工艺的发展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磁性器件生产技术、工艺的发展分析 一、 磁性器件生产技术、工艺的发展 在国家大力推行工业4.0的浪潮下,磁性器件行业的生产制造也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自动化制造已贯穿到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大大减少了磁性器件行业对人力的依赖,标准化的磁性器件已可以实现无人化生产。同时基于磁性器件产品订单小批量多品种为主的特征,产业生产线和供应链体系的反应速度需要大幅提升,行业的柔性制造需求越来越高,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技术、工艺的提升。 二、 国内磁性元器件厂家迎发展良机 下游逆变器行业集中度高,国内厂家居前。全球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要生产地均在中国。国内逆变器厂家凭借成本、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快速发展的市场等优势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其中华为、阳光电源自2015年起稳居市场前二,国内其他厂家如锦浪科技、固德威也迎来快速发展。根据WoodMackenzie数据2020行业CR10近80%,前两名玩家华为、阳光电源分别占据23%、19%份额,CR242%,加上其他国内厂家前十名里国内厂家份额高达60%。作为逆变器上游的磁性元器件国内厂家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头部企业有京泉华、海光电子、可立克、伊戈尔。各磁性元器件厂家客户和产品各有侧重,收入规模皆超10亿元。 三、 磁性元件市场 目前世界主要的电子变压器、电感器等磁性元件的生产和消费企业为中国企业(含中国台湾地区)、日本、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国家。磁性元件是以用户定制为主的产品,标准产品较少,我国国内企业早期主要依靠成本、服务等优势,从事代工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我国整体研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磁性元件企业也开始向研发、规模化生产、销售一体化过渡,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研发技术实力的磁性元件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子元件生产企业正在向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变压器生产、消费国家之一,2021年中国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090.59亿元,同比增长20.45%,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出口交货值高达587.68亿元。 磁性元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充电桩、光伏、储能、风能、医疗、UPS电源、消费类电子、工业电源等领域,市场规模巨大,根据NTCysd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变压器市场规模在1,468亿元人民币左右。随着传统变压器的升级改造,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逆变器、汽车充电桩等新兴应用领域不断兴起,5G、电子设备等产品的不断普及和升级,未来变压器的市场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 四、 光伏储能新能源车驱动行业发展 磁性元器件是实现电能和磁能相互转换基础元器件,下游应用广泛。磁性元器件是指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原理,由磁芯、导线、基座等组件构成,实现电能和磁能相互转换的电子元器件,是属于电子元器件行业领域的重要分支。磁性元器件主要应用于电源和电器电子设备,并最终应用于通信、能源、医疗、汽车等下游行业,是保障电器电子设备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基础元器件。磁性元器件主要包括电子变压器和电感器两大类。其中电子变压器产品凭借性能稳定、转换效率高等特点,在电子产品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球电子变压器市场稳健增长。电子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来实现交流电压升降或阻抗变换功能的电子元件,由铁芯(或磁芯)和线圈组成。2020年全球电子变压器市场规模约为615.8亿元,同比增长4.3%。2021年以来由于中国市场的强势增长,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协会预计2021年全球电子变压器市场规模将达到668.4亿元,同比增长8.5%,至2025年将达786.8亿元,2020-2025年五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0%。 家电为基新能源工控医疗可穿戴驱动电子变压器发展。照明、家电是电子变压器基础应用市场,占全球变压器规模比例分别为24%、15%。此外,通讯设备、移动终端、计算机设备、工业、医疗设备、光伏等新能源均为电子变压器重要下游应用。未来几年下游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工控医疗、通讯、可穿戴等快速发展,将成为拉动电子变压器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全球电子变压器制造商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骨干企业包括台达、光宝、TDK、胜美达、海光、京泉华、可立克等。其中,中国大陆企业约占全球47%的市场份额、中国台湾企业约占18%的市场份额,日本制造商约占全球14%的市场份额。 电感器是指可以将电能以磁性的形式存储的被动电子元件,是电子电路中的基础无源元件之一,全球需求量达3千多亿只,电感器包括传统插装式电感器及片式电感器。根据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协会数据,2020年全球电感器市场空间约597亿元,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更迭以及物联网、智慧城市等不断发展,到2024年市场空间将增至761.5亿元,2019~2024复合增长率为7.5%。 从应用领域来看,移动终端是电感器最大的应用市场,占全球电感器产值比例达35%。此外,汽车、工业、家电、通信设备、计算机等均为电感器的主要应用市场。未来几年汽车、工业、通信市场的需求将成为电感器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日系主导,电感器空间广阔。全球电感器主要制造商集中在日本、美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德国等地,骨干企业包括村田制作所、TDK、太阳诱电、胜美达、Vishay、线艺电子、顺络电子、奇力新、三星电机、伍尔特等。其中,日本企业的整体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49.7%;中国大陆电感器制造商约占全球16.1%的份额。磁性元件为产业中游。上游包括线材制造业、磁材制造业、绝缘材料制造业及辅材制造业,下游为各行业应用的各种电源类产品(含逆变器)。 磁芯矽钢片半导体等为主要原材料。行业内公司直接材料占比通常在70%以上,主要原材料为漆包线、磁芯、矽钢片、半导体等。以京泉华为例,漆包线、磁芯、矽钢片、半导体分别占2016年采购金额24.9%、16.2%、10.6%、5.4%。漆包线主要材料为铜材,矽钢片以冷轧硅钢为主要原材料。 五、 中游行业分析 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利好,越来越的需求将会被释放,磁性材料行业紧密连接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充分去掌握用户的需求,极大的丰富了行业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了磁性材料产业的快速增长,磁性材料按照使用情况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和功能磁性材料。根据对中国磁性材料中永磁和软磁各个细分行业的产量统计汇总得到中国磁性材料行业的总体产量规模,从趋势来看,2018年及以后中国磁性材料产量迎来了较为明显的增长,2021年中国磁性材料生产规模达到170.2万吨,同比增长10.88%。2017-2021年中国磁性行业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2021年磁性材料的需求量为188万吨,同比增长11.18%。 中国主要的磁性材料为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其中铁氧体和稀土永磁为永磁材料的两大主要细分产品,软磁铁氧体占据软磁材料的绝大部分的产量规模,其他软磁材料如纳米晶软磁虽然体量较小,但是近年来行业增幅较快,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的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永磁材料产量为76.8万吨,占总磁性磁性材料的68%,2021年软磁材料的产量36.1万吨,占比达到32%。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软磁材料生产地区,产能约占全球的70%以上,国内约有250家企业从事软磁材料的研发生产,涉及软磁材料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天通股份、横店东磁、领益制造、金瑞科技等。目前国内磁性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等,这几家企业的营业收入都在逐年增加,其中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126.07亿元,同比增长55.53%,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71.46亿元,同比增长53.61%,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40.8亿元,同比增长68.8%,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37.54亿元,同比增长56.48%。 从行业内的投融资并购事件来看,目前行业内的并购趋势都为规模较大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横向并购整合,收购方的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行业内的整体集中度正在不断提高。 六、 充电桩磁性元器件市场空间 预计车载磁性元器件市场空间25年超70亿。根据EVTANK数据,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1800万辆,十年CAGR40.3%;根据产业链调研显示纯电动车单车磁性元器件价值量在300~500,取单车价值量400计算。 预计充电桩磁性元器件市场空间25年达25亿。根据充电联盟数据2018~2019年国内充电桩保有量交流、直流桩比例为6:4,假设全球充电桩交直流保持这个比例;2019年新增直流充电桩平均功率为116KW,未来随着高压快充方案不断推进装机功率有望持续提高;假设2021年以后商用车占新能源车比例为5%,商用车采用换电模式,不配套建设充电桩;根据产业链调研显示目前充电桩每20~30kw为1模块,每个模块磁性元器件价值量200元,假设交流电每桩采用1个模块,直流桩每个采用4个模块。 七、 下游行业分析 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器、电力通讯设备和航天等领域,包括电动机、消费电子、发电机、新能源凄恻等,目前,磁性材料行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我国磁性行业下游市场的相关企业有比亚迪、格力电器、ABB、Omron等,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环保问题越来越被全球所关注,新能源汽车拥有低耗能和低环境污染的优点更受大众所喜爱,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 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2017年的77.7万辆增长到2021年的352.1万辆,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