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

举报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山东省东营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之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2.“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是人的知觉特征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4.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是(   )。 A.概念形成 B.日常概念 C.概念掌握 D.科学概念 5.下列选项哪种是一般能力(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6. 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被称为(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7.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 A.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8. 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下列哪种干扰的影响?(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单一抑制 9. 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10.在我国现代学制沿革中,最早明令废除受教育权性别和职业限制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1.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赫尔巴特 12.“闷闷不乐”是人的哪一种情绪体验?( ) A.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压力 1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教育著作是(  )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教育过程》 14.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15.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16.设计教学是由谁提出的?( ) A.毕朋虚 B.克伯屈 C.道尔顿 D.杜威 17.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B.马卡连科的《教育诗》 C.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8. 下列谁的理论是人格的类型理论?(  ) A.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B.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C.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D.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19.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确立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B.选择和培养了得力的班干部 C.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 D.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20.美育是由下列谁首次提出的( ) A.马克思 B.苏霍姆林斯基 C.席勒 D.朱光潜 二、填空题(20题) 21.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22.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教育、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3. 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24.我国1902年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__。 25. 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________。 26. 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27. 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要:一类是_______,一类是_______。 28. 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除以__再乘以100。 29.按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 30.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___。 31. 了解与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_______两方面。 32. 表象是从_______到_______的过渡阶段,是_______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3.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34. 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35. 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36. 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_______和_______。 37. 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38. 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39.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40. 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________,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三、简答题(5题) 41.简要说明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 42.简要说明教师的劳动特点。 43.简述德育的校外途径。 44.什么是情绪,并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45.简要分析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5题) 46.试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这一德育基本规律。 47.试从注意品质简析新手手忙脚乱容易出错的原因。 4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49.怎样组织复习才能克服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50.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五、辨析题(5题) 5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52.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都呈常态曲线式的分布。 53.教育制度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5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问卷法。 55.对学生的教育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六、(0题) 56.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参考答案 1.B暂无解析,请参考用户分享笔记 2.C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窥一斑而见全豹”,比喻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或比喻可以从观察的部分推测到全貌,体现知觉的理解性。 3.D 4.C 5.A 6.B 7.C 在学习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时,注意规律是客观的,而原则是要求,是人根据规律提出来的。此外,要注意把这部分内容与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联系起来掌握。 8.C双重抑制是指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因此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 9.D 10.C 11.D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 12.B B [解析] ABC属于情绪的。这是依情绪活动发生的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而作的划分。而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因此选B。 13.B 14.C 15.CC [解析] 狭义教育制度仅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ABD都包括在C中,所以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16.BB [解析] A毕朋虚提出的是文纳特卡制。B美国克伯屈等人1918年提出,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打破学科界限,摒弃教科书。C.道尔顿提出的是道尔顿制。 17.C 18.D 19.C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0.CC [解析] 美育一词是德国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美学书简》中首次提出使用的。 21.教学价值取向教学价值取向 22.社会 家庭 23.生活化生活化 24.壬寅学制 25.夸美纽斯夸美纽斯 26.制度文化 27.匮乏需要成长需要匮乏需要,成长需要 28.智龄(心理年龄) 实龄(生理年龄)智龄(心理年龄) 实龄(生理年龄) 29.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30.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1.学生集体学生集体 32.感知思维认识感知,思维,认识 33.认识 34.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 35.强制性强制性 36.独立性新颖性独立性,新颖性 37.混合课混合课 38.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39.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0.强化强化 41.(1)基本原则:理解支持原则;保密性原则;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2)基本步骤:①建立关系;②了解问题;③分析诊断;④帮助指导;⑤结束咨询。 42.(1)复杂性、创造性。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注意要对教师的每一个劳动特点给予简单的解释。 43.德育的校外途径分为正式途径和非正式途径。 正式途径有:(1)校外教育;(2)社会实践活动;(3)社区文化教育机构;(4)家庭教育。 非正式途径有:(1)邻里;(2)非正式社会,文化团化。 44.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1)认知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有了对事物各种属性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与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 (2)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1)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2)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3)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45.(1)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识记是接受所要记忆的事物的刺激。特别是在有意识记里面,我们要反复地接受客观事物对我们的刺激。照现在的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编码在识记中起决定作用。 (2)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识记需要复习,但复习不只是为了加深印象,而更重要的是为信息加工提供机会。复习一次就有一次加工,就多一次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关系的机会,从而也就增进了加工深度,提高了编码水平。 (3)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复习在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