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音乐教学反思钟声叮叮当_人音版简谱

举报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钟声叮叮当?教学反思 三年级最近已经开始接触二声部教学了。如何让孩子们不会感到二声部演唱很困难 ,心里产生畏惧感;如何高质量地开好这个头为今后高年级进一步学习二声部歌曲做好铺垫 ,我一直思索着。 能不能将故事情境教学也有效应用于声部教学 ,或者说故事情境教学能否在声部教学中也发挥它的独特魅力?经过两周的实验验证 ,答复是肯定的。故事情境将枯燥专业的声部形象化、具体化 ,利用孩子们的主动投入去参与。 教授第五册第四单元歌曲?钟声叮叮当?时 ,全曲歌词只有“叮当〞两个字。仅仅干唱 ,相当无趣、单调 ,一定要想方法创造意境 ,使学生参与其中才行。为此我先表达故事做情境导入的描述 ,接着上节课?船歌?的故事:小PETER和苏珊娜坐船游到了湖边 ,忽听树林间传来悠扬的钟声 ,假设隐假设现。大家仔细听听这钟声来自一处〔是单音吗〕?接着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 ,边放录音〔一声部〕边用钢琴伴奏 ,同时唱出二声部来。 大家一下子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很容易分辨出老师和录音唱得不同。也就是钟声不是单一的 ,很自然地给大家分享了和声这个概念。孩子们欢喜地称高声部旋律为小钟发出的声音 ,低声部旋律为大钟发出的声音。正是这大小钟齐鸣给了音乐不一样的和声色彩和效果。在这里专业抽象的和声概念被形象化 ,孩子自然乐于理解和接受。 接下来就是分别演唱大小钟的旋律了。教师的指挥在这里也可以十分地形象化。比方:一开始我先把重点放在音高的提示和引导上。指挥的手势的上下根据旋律的走向而变化。指挥大钟的手势甚至更具体地模拟成敲钟的动作——握成拳头 ,随音高变化敲高或敲低。我用一只手代表一个声部 ,两个声部的学生只需要注意看老师给每个声部的手位变化就可以轻松地唱准音高。这里 ,我没有给出专业的指挥图示 ,指挥手势甚至不符合学术专业标准 ,但是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 ,我认为就是实用的。 待学生根本建立起音准概念后〔熟悉旋律〕后 ,我又进一步依靠指挥手势进行坐在游船上起伏飘动的情绪引导。学生随我手臂摆动的方向做身体律动 ,不仅展示着三拍子节奏的起伏律动感 ,而且很自然地进入舒缓流畅的演唱状态。 由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大钟和小钟带着摇船的韵律互相聆听、互相碰撞 ,逐步和谐着。不强调枯燥的声部概念 ,不追求标准的和声理论 ,不就拘泥于模仿标准技巧化的指挥手势 ,一切都融入了角色表现的情境之中。孩子们流露出了多么自然的表情 ,生成了多么真实的情感。这正是印证了“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需要〞这句话。课堂上 ,调动启发学生投入真实的情感应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就是这种情感的传递者。从这个角度考虑 ,什么“双基〞内容都远不如引导孩子如何表达真实、自然的情感来得重要。因此 ,我们备课时 ,正是应该将情感传递放在第一位去设计安排教学。我想 ,这样做了 ,一切“双基、知识技能、重难点〞都会迎刃而解。 突然想起上次参加省级歌唱教学研讨的专家刘德昌老师为我们带来“以情传情〞的专业指导。作为美育先锋的音乐教师首要关注的是“是否能够调动和传递情感〞。而我们很长时间都只是注重如何在技能技巧和专业知识上武装自己 ,却没有发现和最最重要的情感交流渐行渐远。专家的点拨加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使我豁然开朗。今后教学中继续跟进 ,使自己在美育的传递中获得幸福。 2 / 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