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及部分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及部分解析)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 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A.真实坦诚 B.自然 C.留有佘地 D.克服羞怯 3.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4.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A.练习 B.感知 C.活动 D.思维 5.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是在(  ) A.1951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85年 6.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 ) A.A.学生工作的教师 B.团队工作的教师 C.教学工作的教师 D.德育工作的教师 7. 下列哪一选项必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望而生畏 B.谈梅生津 C.望梅止渴 D.尝梅生津 8.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是( )。 A.理想 B.幻想 C.想像 D.联想 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 A.教好课 B.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C.与其他教师处好关系 D.认真执行校长指令 10.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红与专相结合 11.人的心理包括哪两部分(  )。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 C.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D.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12. 德育过程的基础(  )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说理教育 13. 14.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是(  )。 A.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B.无异常行动 C.无心理疾病 D.人体各系统发育良好 15.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 A.阿德勒 B.弗洛伊德 C.斯普兰格 D.荣格 16. 一位学生没有交作业,教师在上其他课时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这种做法实际上侵犯了学生的(  )。 A.人身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权 D.荣誉权 17.巴甫洛夫确定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中的不可遏止型相当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8.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称之为(  )。 A.表象 B.记忆 C.联想 D.想象 19.在下面的四种教学方法中,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A.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实验法 20. 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计划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二、填空题(20题) 21. 了解与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_______两方面。 22. 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________的规律。 23. 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_______和_______。 24. 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25.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和体系化与具体化。 26.填空题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的意义是否了解,把识记分为______和______。 27.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_______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28. 表象是从_______到_______的过渡阶段,是_______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9. 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30.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是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__为基础,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和__。 31. 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________。 32. 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和学生。 33.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3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36. 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37.我国1902年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___。 38. 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_______和_______。 39. 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40. 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要:一类是_______,一类是_______。 三、简答题(5题) 41.简要说明人格的特征。 42.简述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德育原则的基本要素。 43.什么是意识?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 44.简要说明教师的劳动特点。 45.什么是意志?意志有哪些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5题) 46.试分析态度的理论。 47.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48.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49.联系实际,论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德育原则。 50.意志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 五、辨析题(5题) 51.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 52.教育学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53.如果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一致,则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就完全一样。 54.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55.情绪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六、(0题) 56.集体舆论是班主任倡导的言论。 参考答案 1.A 2.B青少年进行正常异性交往时,要把握好“自然”和“适度”两个原则。 3.B 4.A 5.B 6.A 7.B 8.B 9.B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具体说来,就是在学校行政领导和其他老师的配合下,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汁划,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将本班培养成积极向上、奋发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坚强集体,同时统一协调本班教导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品德、学习、劳动、生活、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题只要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内容即可知选B。 10.C 11.C 12.A 13.B 14.C 15.A此题可以举一反三,要了解主要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16.B 17.A此题可以举一反三,要了解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18.B记忆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们见过的、听过的、尝过的、触摸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以及动作等都可能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认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 19.A 20.D 21.学生集体学生集体 22.先快后慢先快后慢 23.独立性新颖性独立性,新颖性 24.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25.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26.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27.社会问题社会问题 28.感知思维认识感知,思维,认识 29.混合课混合课 30.随意运动 克服内外困难 31.夸美纽斯夸美纽斯 32.社会知识社会知识 33.教学价值取向教学价值取向 34.概念,判断,推理 3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6.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 37.壬寅学制 38.评比操行评定评比,操行评定 39.制度文化 40.匮乏需要成长需要匮乏需要,成长需要 41.(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2)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禀性”就是指人格说的。 (3)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42.(1) 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2) 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 加强个别教育。 43.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级的水平,是人类独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中发展起来的。 意识的基本特征有:(1) 自觉性(能意识到反映的对象和结果) (2) 目的性(事物出现前就有所预见) (3) 能动性(能根据日的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 (4) 社会历史性(人的意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44.(1)复杂性、创造性。 (2)连续性、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解析】注意要对教师的每一个劳动特点给予简单的解释。 4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以目的调节控制行动,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基本特征:(1) 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并感到有一定需要的时候,就会组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客观现实,以满足自己的需要。(2) 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它表现为人的意识对行为的自觉调节和控制。(3) 意志对客观规律的依存性。意志自由是受客观规律所支配的,自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自由。 46.(1)态度的学习理论。 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 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 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 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 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 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