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污染物治理监管执法实施方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强化新污染物治理监管执法实施方案 一、 强化新污染物治理监管执法 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国家和本市新污染物治理要求。加强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排放执法监测和重点区域环境监测。对涉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企事业单位依法开展现场检查,加大对未按规定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措施企业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禁止或限制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其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使用、进出口的监督执法。对涉及多部门的监督执法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保障联合执法顺利开展。 二、 新型污染物来源 (一)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产生的含新型污染物的污水排入水体,进而影响饮用水水质。 (二)给水系统污染源 例如双酚A(BPA)、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多环芳烃类(PHAs)等内分泌干扰物会从塑料配水管道溶入水体。氯消毒会增加多环芳烃从煤焦油沥青涂层的配水管道浸出的可能性,从而污染饮用水水源。 (三)污水处理系统排水污染 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常规处理工艺对内分泌干扰物通常不能达到良好的去除,导致痕量的内分泌干扰物排入地表水体,进而污染到饮用水水源。 (四)医院污水 医院污水常含有各种药物、放射性核素、溶剂及消毒剂等,造成水源污染。 (五)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由于个人护理产品、含有添加剂的日常用品废弃物等的填埋处理,造成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含有各种类型的新型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水源污染。 三、 新污染物治理难点 目前,新污染物的特点、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以及引发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仍是一个国际性科学难题。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和各类化学品的大量生产使用,一些新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正逐步显现。 (一)新污染物的环境危害或环境风险具有隐蔽性 短期危害不明显,长期来看,即使在环境中以较低浓度存在,也可能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风险。 (二)新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广泛 我国现有化学物质约4.5万余种,其在生产、加工使用、消费和废弃处置的全过程都可能存在环境排放。此外,新污染物还可能来源于无意产生的污染物和环境降解产物。 (三)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 当前末端处理技术无法有效去除新污染物,尤其是常规废水处理技术对部分未纳入排放标准的新污染物去除率低,可能造成环境直排。同时,末端治理无法实现对新污染物的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 四、 新污染物的分析技术进展 (一)POPs样品前处理技术 POPs的前处理主要包括提取和净化两个部分。样品的提取技术是样品前处理的第一步,主要针对固体和液体两类样品。对于固体或半固体样品,常用的提取方法有索氏提取、微波辅助萃取(MAE)、加速溶剂萃取(ASE等。传统的索氏提取仍然是提取固体样品中痕量POPs最常用的方法,国际标准方法EU/CENEN-1048(欧盟)、JISK0311(日本)和USEPA161都推荐采用索氏提取。与索氏提取相比,微波辅助萃取和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大大节约了人力与时间成本,并且所需的有机溶剂较少,一般为10~50mL,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提取方式,但是这两种萃取方式需要配置精密昂贵的仪器,并且在提取过程中温度不能太高,如高溴代多溴联苯醚(PBDEs)的提取温度不能超过300℃,否则易发生脱溴反应,导致在实际应用时受限。对于液体样品,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液液萃取(LLE)、固相萃取(SPE)等,但这两种方法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并且存在大量干扰物质,如用于提取PBDEs时有很多多氯联苯(PCBs)、多氯萘(PCNs)和其他含溴化合物的干扰物质存在。近年来,新的提取技术不断出现,如液相微提取(LPME)、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单滴微萃取(SDME)、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HF-LPME)和固化悬浮有机液滴微萃取(SFOME)。这些技术作为液液萃取的替代手段,克服了液液萃取提取过程中费时费力、需大量有机溶剂的缺点,回收率较高(可达90%以上),目标物得到了有效的提取与分离,减少了仪器分析过程中的基质效应,都是快速、简便、高效的提取技术。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为了获得满意的提取效果,需要极其复杂的优化过程。为了克服固相萃取需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的缺点,衍生出一系列无需有机溶剂或只需少量有机溶剂的提取技术,如填充吸附微量萃取(MEPS)、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磁性固相基质分散萃取(MMSPD)、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和固相微萃取(SPME),但这些技术也存在成本高、易交叉污染等缺点。样品的净化处理过程直接影响着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总的来说,净化过程主要包括除去待测样品中目标物以外的脂类物质、硫化物和测定过程的干扰物质等。一般而言,样品中的脂类物质用浓硫酸或凝胶渗透色层柱(GPC)去除,而硫化物通常在提取过程中加入还原铜或叔丁基醇、亚硫酸盐去除。进一步的净化步骤可利用多层复合层析柱相合或固相萃取柱加以解决,在洗脱过程中常用的洗脱溶剂有弱极性正己烷、丙酮、二氯甲烷、甲苯或其混合溶剂。 (二)POPs仪器分析技术 目前环境介质中POPs的主流检测技术为色谱法,根据目标物的性质,常见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液相色谱-质谱(LC-MS)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等。对于POPs,如多溴联苯醚(PBDEs)、短链氯化石蜡(SCCPs)、全氟化合物(PFCs)等,这些同系物数量众多,结构相似,组分十分复杂,并且由于分析仪器和标准物质的局限性,对其分离检测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三)PPCPs样品前处理技术 PPCPs分析采集的环境样品包括水样、底泥及水生生物,并且要进行及时预处理。不同的样品预处理步骤不完全相同,水样主要经过固相萃取或固相微萃取。固相萃取方法基于固液分离萃取原理,具有有机溶剂使用量少、简单快速、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环境介质中新型污染物的分析。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使用一根具有交联二甲基硅醚聚合物材料涂层的开口毛细管柱捕集被分析物。底泥样品的处理包括风干、研碎、抽提、浓缩、分离、净化等,而生物样品还需冷冻干燥,固体样品一般采用索氏抽提、超声萃取和加速溶剂萃取进行提取。 (四)PPCPs的仪器分析技术 PPCPs的残留分析始于20世纪90年代,衍生后的气相色谱是当时最主要的分析手段,然而大多数抗生素类、激素类和神经类药物具有较强极性、低挥发性以及遇热不稳定性,并不适合用GC-MS析。近年来,HPLC-MS特别是LC-MS/MS成为环境介质中PPCPs的主要分析方法,应用LC-MS分析PPCPs及其代谢产物的最大问题是缺少标准物质和难以获得可检索的数据库,LC-MS/MS成为主流的分析手段。MS/MS检测器的选择性反应监测模式使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使检测限低至ng/L级。此外,LC-MS/MS可以同时分析不同结构的PPCPs,但分析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基质效应,在富集和浓缩样品中目标物PPCPs时往往有共存干扰物质存在,这些干扰物质会影响仪器的分析精度、灵敏度和方法检出限,造成测定结果不准确。由于PPCPs种类繁多,而目标物质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如何从复杂环境介质中准确识别和定量更多种类的PPCPs物质是面临的一大难题。自2001年以来,高分辨率质谱在未知物和非靶标筛查、鉴定与定量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DBPs的前处理技术 DBPs为亲水性物质,须将其分离后才可进样。采用适当的前处理技术将样品萃取、浓缩并去除干扰物质,是准确检测DBPs的前提。样品浓缩的方法包括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液提取、吹扫捕集(挥发性DBPs)、XAD树脂萃取(较大数量的水)等。 (六)DBPs的仪器分析技术 美国EPA发布了一系列关于DBPs的标准方法,包括EPA502.2、EPA524.2和EPA551.1针对三卤甲烷和其他挥发性消毒副产物,如卤代醛、卤代乙腈、卤化氰(CNX)、卤代酮、卤代酰胺和卤代硝基甲烷(HNMs)等。EPA552.1、EPA552.2和EPA552.3用于分析卤代乙酸。三卤甲烷的分析测定多采用GC-MS或GC-ECD。卤代乙酸的检测方法分为两类:一类为衍生后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EPA552.1、EPA552.2和EPA552.3均采用此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检测限低等优点,但存在衍生试剂对人体有害、操作过程繁琐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类为直接进样测定法,应用最多的是液相色谱法。分析卤代乙腈多采用EPA551.1中推荐的GC-ECD方法。饮用水中的卤代呋喃酮浓度很低,通常只有ng/L级,且具有热不稳定性,检测比较困难,一般采用衍生试剂进行衍生化,再用GC-MS检测。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测定DBPs的标准方法,这些标准方法均包含在国家标准GB/T5750.10—2006中。 总而言之,POPs、PPCPs、DBPs等新型有机污染物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的环境介质中检出,有关新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含量水平与时空分布特征一直是研究热点,它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为根本上控制环境污染和治理具有指导意义。但目前而言,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技术还不完善,即便是现有的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开发更有效的和针对性强的样品纯化方法并结合更准确、灵敏的仪器分析技术是新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分析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 新污染物的特点 (一)新 新污染物种类繁多,目前全球关注的新污染物超过20大类、每一类又包含数十或上百种化学物质。随着对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被识别出的新污染物还会持续增加,因此,联合国环境署对新污染物采用了Emergingpollutants这个词,体现了新污染物将会不断新增的特点。 (二)环境风险大 一是危害严重性。新污染物多具有器官毒性、神经毒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免疫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致癌性、致畸性等多种生物毒性,其生产和使用往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很容易造成严重影响。 (三)风险隐蔽性 多数新污染物的短期危害不明显,即便在环境中存在或已使用多年,人们并未将其视为有害物质,而一旦发现其危害性时,它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中。 (四)环境持久性 新污染物多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可长期蓄积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并沿食物链富集,或者随着空气、水流长距离迁移。 (五)来源广泛性 我国现有化学物质约4.5万余种,每年还新增上千种新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加工使用、消费和废弃处置的全过程都可能存在环境排放,还可能来源于无意产生的污染物或降解产物。 (六)治理复杂性 对于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新污染物,即使达标排放,以低剂量排放进入环境,也将在生物体内不断累积并随食物链逐渐富集,进而危害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因此,以达标排放为主要手段的常规污染物治理,无法实现对新污染物的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此外,新污染物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替代品和替代技术不易研发,需多部门跨界协同治理。 六、 新污染物的种类 新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目前已明确存在但尚无法律法规和标准予以规定或规定不完善的,危害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所有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常见的新污染物包括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全氟化合物(PFCs)、微塑料等。相较于传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部分新污染物持久性、累积性、迁移性的特征更为明显,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治理难度远超传统的污染物。 (一)内分泌干扰物 内分泌干扰物是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并导致其异常的物质。内分泌干扰物进入人体后可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进而导致人体生殖器障碍、行为异常、生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内分泌干扰物多为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物质。另外,日常人们所食用的肉类、饮料、罐头等食品中也都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