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可行性研究

举报
资源描述
居家养老服务可行性研究 一、 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地位 (一)探索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 1、健全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标准 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将专业化养老服务辐射延伸至家庭,试点为60周岁及以上经济困难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完善服务、管理、技术等规范以及建设和运营方案,健全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标准。 2、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 引导和支持经济困难、无子女、失能、高龄等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家庭实施设备、物理环境等适老化改造。 3、推进家庭养老床位信息化及平台服务建设 聚焦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建设网络连接、紧急呼叫、活动监测等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2025年底,探索推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居家适老化改造户数力争达到600户。 (二)完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机制 1、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康复、护理、巡访关爱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2、开展养老护理员进家庭试点工作 培育一批以照护为主业、辐射社区周边、兼顾上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和组织,运营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3、建立居家老年人探访机制 完善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面向全市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老年人开展制度化居家探访,对接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 (三)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助力机制 1、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清单 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上门巡访等工作,围绕对象确定、服务供给、服务标准、要素保障、质量监管等方面,制定我市居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逐步丰富发展服务项目,稳步提高保障标准。 2、培育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逐步探索推广居家养老+家政居家养老+物业等养老模式。引导机构、社区养老服务向居家老年人延伸,通过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加强标准化、专业化、连锁化建设。 二、 养老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养老服务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制定重大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加快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 (二)养老服务要兜牢底线,广泛普惠 积极支持广泛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质量有保障、价格可负担的养老服务。 (三)养老服务要强化弱项,补齐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底线思维,找准全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堵点痛点和弱点,着力破解养老服务设施空置率偏高、失能老年人照护力量不足、农村老饭桌运营欠佳等困扰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难题。 (四)养老服务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策指导、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居家社区养老,发展农村养老,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完善养老服务工作体制机制,促进养老工作创新发展。 (五)养老服务要多方参与,共建共享 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支持家庭自主照护,倡导自助互助,培育发展养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共建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三、 提升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加快研究制定发展养老机构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尽快修订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敬老院的性质编制,保证正常运转经费。制定专门的《养老机构管理条例》,把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纳入法制化轨道;修订完善养老机构的基本规范,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和服务管理规范,制定一系列配套标准、规范,加强管理。 (二)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 通过院校培养、在职教育、岗位训练等多种途径,使为老服务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努力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聘体系建立起来,大幅度提升老年人福利服务事业的专业水平,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四、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现代养老产业刚刚兴起,国家在政策方面持支持和鼓励态度。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 近年来,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等方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人体面养老。18个省份出台了高龄补贴制度,22个省份针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建立了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鼓励、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借、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日间照料、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财政、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扶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老年人日间照料、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等设施。逐步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依法规范用工,促进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发展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实现国民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五、 养老服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兼顾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 将老人按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分为不同类型,从而确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对不同类型老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养老服务应根据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进行调整,灵活精细地满足其可变的需求,让老年人及其家庭能自主地选择接受或退出服务。 (二)大力发展社区医疗与保健 大力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需要相关的资金支持与人员支持。针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由于主管部门不同而导致的分隔,各地积极探索推动医养结合,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例如养老机构与社区医院签约、请公立医院人员入驻、投资建立自己的医疗团队,或者直接由医院经营社区养老机构等方式均不失为较好的解决方案。 (三)发展与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 创新社区养老服务,必须重视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这需要社会舆论的关注与支持,配套政策的协同推进,还需要优秀的志愿服务。完善养老社会服务的资金支持体系建设,包括对服务机构和体系的支持以及对服务对象的支持。必须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援助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人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使其具有更大的捐助愿望,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使社区养老事业发展起来,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体系,形成社区养老工作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不断实现社区养老工作的与时俱进。 (四)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 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老年研究中心,在老龄产业开发和多学科研究的结合上下功夫。积极推进社区老年护理员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开拓政策视野,借鉴发达国家的社区养老经验,形成符合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特色。以社区为平台,构建医疗、保健、生活等多种福利为一体的服务,满足老人精神、生活、医疗等各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安度晚年。 (五)互联网+对社区养老现有问题的解决 面对养老问题的严峻形式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二者的结合也许能给社区养老带来新的活立体。互联网+社区养老是互联网技术与养老行业的深度融合,其通过改变信息交流传递方式、强化资源配置整合力度、提升服务管理效率等手段对现有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予以破解,势必给社区养老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潘峰,宋峰认为互联网+使养老供需更匹配,解决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还可以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可以解决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此外,互联网+还能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高其医疗保健水平。 六、 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截止2021年,我市老年人口为18.28万人,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2.7%。据测算,到2025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20.58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45万人,约有1.15万不同程度的失智老人。按照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到2025年全市应享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分别为18.52万人、1.44万人和0.62万人。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养老服务的供给种类、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采取积极应对策略。 (二)社会对机构养老的认知认同不高 我市着力打造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但社会中依然存在不愿入住养老院、甚至提供养老服务也不愿接受等现象,制约了养老机构深入发展的步伐。 (三)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缓慢 受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制约,我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总量不足、结构不平衡,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结构升级后带来的多层次、多样化、品质化养老需求。 (四)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薄弱 我市农村养老服务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养老服务力量欠缺、有效帮扶对接不够、有效供给与消费能力不足等现实制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有着重大现实必要性。 (五)养老服务市场活力不强 我市养老服务市场存在一定程度市场需求不足、社会投入不足,缺少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的民办养老企业和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市场活力不够。 制定实施《吴忠市养老服务体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是全面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响应社会对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提升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助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民族更加团结、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的现代化美丽新吴忠的重要举措,对提升我市养老服务质量、促进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必要性。 七、 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社区资金不足,来源不稳定,资金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资金是社区养老的重要保障。没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一切计划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社区还没有很好地启动利用社会筹资和个人捐赠机制。因此,社区资金主要以自筹为主,这既消耗了社区集中于专项养老事业的精力,也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并且不具有稳定性。 (一)社区养老服务对象覆盖面窄、内容单一 我国社区的养老服务主要关注的是作为民政帮扶对象的老人,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老年人。而对于大多数低龄老人、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往往没有受到关注。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主要偏重于日常生活照顾,满足老年人在身体健康与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对于老年人个性化服务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明显不足。这也是我国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扩展社区养老服务对象,如何扩展服务内容,这是当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要让老年人身体健康,更重要是心灵的健康与安慰。 (二)服务管理效率低,服务人员欠缺 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不能够及时的收到反馈及时改正,同时也不能及时地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服务,这就得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效率很低。同时,因为薪酬回报和社会地位低,养老服务队伍也极其不稳定,流动性较高。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社区养老服务效果不好。 (三)社区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管不足 养老服务评估是由专业人员依据相关标准,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等进行的综合分析评价工作。成海军认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并且有利于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四)政策扶持力度弱,优惠政策落实难 整体上来看,针对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少力度弱。不同部门制订的政策由于相互间缺少沟通,不可避免地会使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