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保障条件工作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残疾人就业保障条件工作计划 一、 残疾人就业保障条件 (一)加强残疾人就业组织保障,压实部门责任 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指导、推动残疾人就业相关政策落实。各项行动负责部门要根据自身业务范围,指导地方抓好落实。各级残联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落实、宣传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精准掌握并按规定共享残疾人就业状况与需求信息,组织实施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残疾人就业政策保障,建立评估机制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聘)办法,为残疾人参加招录(聘)考试提供合理便利,合理确定残疾人入职体检条件。探索建立残疾人异地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结算办法。各县、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和效果评估,2024年,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方案落实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三)加强残疾人资金保障,完善扶持机制 各级财政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补贴奖励等相关资金保障工作,制定残疾人就业补贴奖励重点项目实施办法。对各类就业帮扶、培训基地建设按规定给予扶持。 (四)消除残疾人就业歧视,保障劳动权益 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心状况的无障碍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和合理便利。加强残疾人劳动就业监察,坚决打击和查处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非法用工等侵害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的行为。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消除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创造更加包容、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强对残疾人特别是智力、精神残疾人及其亲属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五)加大宣传残疾人就业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各级要持续开展残疾人就业宣传专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通过设立专题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和扶残助残先进单位(个人)事迹,引导更多用人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就业工作,引导残疾人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倡导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为实现残疾人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 智力残疾人就业的未来展望 (一)以社区安置为主导的社会支持性就业模式 支持性就业是专为有特殊需要的残疾人参与到竞争性的就业岗位而提出的。支持性就业试图将残疾人从对服务传递系统的依赖转变为在竞争性工作岗位上的独立。支持性就业理念可以从职业培训师和自然支持两个方面来考查。职业培训师是专门被工作单位雇用来为智力残疾人提供特殊的职业训练,包括学习完成任务和行为调整等,以适应工作环境的专业人士。自然支持来自智残人的监护人或同事,他们帮助反馈其工作表现或邀请其参加学习一种新技术。自然支持在帮助智力残疾人提高其社会融合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辅助技术的利用 辅助技术是指为能够让残疾人士在家庭,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等场所实现独立而提供的服务和设备。辅助技术在国外从低端到高端都有了成熟的发展,从低端的拐杖到高端的计算机系统都在为残疾人提供独立生活的各种支持。服务可以来自家人,也可以来自社会以及一些专业人士等;而设备则在国内称之为康复器具或康复用品。在国外,为智力残疾人士制作工作时间卡片,将为其分配的任务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呈现,避免了口头传达所造成的信息丢失还有一种投影电子阅读器(CASTEREADER),该阅读器中装有一种软件,可以阅读并放大电脑屏幕上的文本,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阅读速度、音量并选择想跳转到的页码阅读者还可以口头说话来强调重点字句和段落等。当然,由于财力的限制,在目前还不能完全引进这些新品,但这些产品为自主研发适合我国智力残疾个体的新型产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建立长期跟踪服务体系 期跟踪服务是保证智力残疾人能够长期、稳定地从事某项工作的有力支持。参照美国长期跟踪服务的标准,智力残疾个体每月至少需要被观察两次,无论是在专门照料还是在额外照料阶段,通常需要在工作地点进行观察和评测,也可以在工作地点外的其他场合,特别是在个体主动提出支持需求时。如果不是在工作场所提供的支持,就需要将其写人个别记录康复计划(IWRP)并每月增加与智力残疾个体至少两次的会面和1次和雇主的联系。 三、 残疾人就业岗位趋势特征分析 (一)残疾人就业岗位分布有逐步扩散的趋势 2006年残疾人就业位于排名前十位的就业行业分布比例总计达到56.99%,而2012年残疾人就业比重位于排名前十的就业行业分布比例合计达到46.12%。该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说明目前残疾人就业行业分布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同样2006年抽样调查的1462位残疾就业者就业岗位种类总计涉及有44种岗位,残疾就业人数比重排名前十位的就业岗位分布比例总计达到65.82%。而2012年抽样调查的1509位残疾就业者就业岗位总计有165种岗位,残疾人就业比重位于排名前十的就业岗位分布比例的总计达到43.93%,该比例下降了近22个百分点,残疾人就业岗位分布也有逐步扩散的趋势。行业和岗位的扩散效应证明残疾人就业渠道正不断拓宽,就业岗位逐渐增加,就业方向趋于多元,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的成效。 (二)残疾人就业岗位仍以中低级劳动技能为主体 残疾人就业排名前十位的岗位分别是操作工、助残员、后勤人员、包装工、勤杂工、保洁员、辅助工、保安员、行政办公人员和营业员,位于前十位的就业岗位基本以低级劳动技能制造和低端服务为主,也出现了社会公益服务(岗位:助残员)以及资本经营创投(岗位:个体创业者及零售店业主等)等新型就业岗位。根据统计,1509位残疾就业者中有1132位就业者的就业层次属于中低级劳动技能,占四分之三;有105位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助残员,占7%,这是近年来以残助残的一个可喜现象:担任中高级管理技术和中高级行政公务的各有98人和82人,分别占到调研残疾人就业总量的6%和5%,在就业层次上属于较高级别。调研中反映,有41位个体创业者或零售店业主,所占比例为3%,这是今后要大力支持发展的一个方向,有关部门要以优惠政策支持有创业意向的残疾者实现创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岗位分布特征与工作强度大小的要求相关 一二级残疾等级就业者的特色岗位工作强度较轻,三四级残疾等级就业者的特色岗位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从岗位分布来看,操作工、助残员、后勤人员、勤杂工等四个岗位均广泛分布于一至四级残疾等级的就业者排名前十的就业岗位之中,仓库保管员、营业员等制造业、服务业中工作强度较轻的岗位是第一、二级残疾等级就业者分布相对较广的特色岗位,还有相当部分残疾人从事纺织制造业、批发业、教育行业的工作。保洁员、保安员、包装工等体力强度相对较大的工作岗位是第三、四级残疾等级就业者分布相对较广的特色岗位。此外,还有相当规模的残疾人在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制造、非金属制品制造等工作强度较大的制造行业工作。 (四)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就业层次明显有所提升 文化程度的提高对于提高残疾人就业层次有显著影响。本次调查的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残疾就业者169人,该人群位于前十的就业岗位分别是:财务人员、行政办公人员、教师、业务管理人员、助残员、办事人员、后勤人员、人事专员、技术员、经营管理人员,这些岗位以第三产业的服务工作为主,基本没有制造业劳动技能岗位。从岗位分布来看,具有大专及以上的残疾就业者以财务人员岗位最多,占到10.06%,其次是担任行政办公人员、教师岗位的人数比重也相对较高,均为9.47%排名前三位的岗位就业人数合计占大专及以上残疾人就业总量的29%。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的残疾人其就业层次普遍较高,工作岗位多为管理人员行政人员。 四、 中国残疾人概况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分别为: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改革开放至今,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残疾人保障体系也更加完善,使得残疾人事业在各方面都迈向了一个新台阶。残疾人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趋势,虽然如此,必须意识到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综合当下的各方面因素来看,残疾人群体仍是一个特殊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因此,促进残疾人群体的合理权益得到保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仍需继续努力的目标。 五、 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经过文献分析后,发现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个体和家庭因素、教育培训因素以及无障碍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一)个体和家庭因素 Mitra&ambamoorthi侧重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于2006年运用我国调查数据对南非的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影响因素研究,最终数据显示对残疾人就业影响最大的是残疾人自身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纪雯雯、赖德胜采用Probit模型对影响中国残疾人劳动参与决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残疾人劳动参与决策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口学特征.最小的是家庭经济因素。 (二)教育培训因素 梁土坤运用聚类研究,对中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地区,进行了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最终发现影响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重要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地区生产总值、按比例就业政策的差异、受教育水平,胡仕勇基于就业能力理论,采用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公共服务状况与残疾人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专业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对残疾人参与社会劳动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年龄对残疾人就业表现出极大的负向影响。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应该要把重点放在残疾人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上,并且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最终把产、学、研一体化作为最终目标。原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郁松华教授认为,应该在残疾人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残疾人诉求。在残疾大学生就业保障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资助政策。与中国实施的高等教育相比,残疾人的高等教育的校园建设、师资力量以及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显得十分滞后。残疾人高校中特殊教育师资人员的缺乏以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残疾人教育培训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三)无障碍环境因素 无障碍环境指的是能为残疾人消除残疾障碍,让交通、信息、交流无障碍的环境。应重新分配社会资源。除了为残疾人给予物质保障以外,还要提供社会服务,这也包括了无障碍设施,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六、 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残疾人群体基本生活目标的改变 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前期,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生活目标是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可是在时间推移的过程中,新残疾人观的产生改变了残疾人群体的这一目标,残疾人群体除了满足温饱水平之外,现在他们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问题有了一定的要求,希望能够得到和健全人一样平等的机会与各项权利,最重要的是现在残疾人群体中的许多人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 (二)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可实际上残疾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述各种身体的不同缺陷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之外,他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来自自己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