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行动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提升城市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行动计划 一、 提升城市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开展危废综合利用设施规范化改造,提升一批规模小、工艺水平落后的综合利用设施。利用宁波钢铁炉窑优势,推进尚科环保公司合理规划活性炭回收中心、重金属污泥、废弃金属包装桶、铝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大危险废物的协同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加快推进海靖环保飞灰资源化、油泥,万润环保油污水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建设,减少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到2025年,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率达到5%以下。 二、 无废城市建设尚缺的要素 (一)缺乏充裕的财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统筹运用相关政策,将无废城市建设财政资金需求列入部门预算保障,加快区域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多渠道投入,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鼓励有条件的省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其中讲到有条件的省份,也是考虑到了一些地方财政吃力的状况。经过过去十年间各地在水十条等行动上持续大规模的投入,目前只有少部分地区尚有足够余力快速投入到无废城市的建设中来。此外,再加上经济下行和疫情等外部不确定因素,虽然政策已经明确,但短期内利好的释放必将是缓慢的。 (二)缺乏从管理机制到行业端商业模式的一整套体系 无废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涉及到管理机制和产业的升级,其范畴远远超过了当前市政类的环保工程概念,在系统的构建上,需要产废企业、民众、治污企业等多方协同配合、动作一致。目前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对资源化利用存在认知不同、行动不齐、标准不一等突出问题。杜祥琬院士曾在文章中表示,我国在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制度落实和管理方面,令出多门和职责不清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等规范,综合利用产品的环境健康风险质量控制等标准严重缺失。 (三)缺乏基础建设、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 不同于大气治理和水处理领域,无废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有充分的积累,比如固废产生端的垃圾分类,这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德国用了两代人的努力,日本也用了一代半人的努力才培养出今天的分类习惯。2021年,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但在落地上迟迟不见动静,主要难点在于尚无成熟的技术路线支撑。固废的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涉及的门类繁杂、涵盖的细分领域非常庞杂,这就导致市场的推进很难走集约化的路线。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方面,单一固废利用较多,多种固废全产业链协同利用少,再加上行业壁垒的束缚,使多种工业固废协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成熟技术的快速大规模推广受到限制。 三、 无废城市建设的意义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这项工作,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 (一)是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急切需要。 (二)引导全社会提升无废理念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时尚生活方式,推动无废细胞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增强民生福祉。 (三)可以从整体层面建立完善的固废管理监管制度体系 探索建立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充分协作的联合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最少、资源循环利用充分、排放趋零增长的长效管理体制机制。 (四)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转变。培育骨干企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 无废城市概念辨析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目前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有统一的无废标准。最具有共识的是无废国际联盟对无废的定义,即通过负责任地生产、消费、回收,使得所有废弃物被重新利用,没有废弃物焚烧、填埋、丢弃至露天垃圾场、海洋,从而不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这一定义的核心是没有废弃物焚烧和填埋,对城市废弃物管理的要求较高。从内涵上看,无废城市的概念的是相对的。即使是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倡导的无废城市,也不追求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固体废物零排放。大多城市根据此定义并结合自身情况提出无废城市的概念。旧金山市、温哥华市、上胜町、奥克兰市采用无废国际联盟的定义。马斯达尔城、卡潘诺里市、悉尼市等对无废城市的定义指没有废弃物被填埋,个别城市如卢布尔雅那市定义的无废城市为废弃物总量减少一定比例。我国同样也参考无废国际联盟定义,并在推出的无废城市试点方案同样强调: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基于这种理念我国对无废城市的官方定义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填埋量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这与发达国家的定义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更符合我国国情。 无废城市概念也是动态的。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挖掘拓展无废的内涵和外延,设置更高水平的建设标准。如新加坡作为城市型国家,将2019年定为迈向零废弃年,并推出首个零废弃总蓝图,旨在建立零废弃国家。2017年,杜祥瑰院士等研究认为,我国未来将从无废城市试点逐步过渡到无废社会。无废社会是通过创新生产和生活模式,构建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体系等手段,动员全民参与,从源头对废物进行减量和严格分类,并将产生的废物,通过分类资源化实现充分甚至全部再生利用,使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达到废物近零排放,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共赢无废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到垃圾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垃圾减量,最终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垃圾的零填埋和焚烧)。整体生命周期大致包括七个阶段: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消费和垃圾的产生、垃圾管理、垃圾处理、垃圾处置。总的来说,无废城市是一个新的城市管理概念,是一种城市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无废不是城市不产生固废,而是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达到不同的废物排放和利用目标。 五、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总体进展及成效 (一)全过程管控系统推动塑料污染综合治理 当前,塑料垃圾问题,特别是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塑料污染治理涉及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降低塑料污染风险,需各部门联动、多方配合,关键是要建立起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净塑城市倡议,开展净塑项目合作和经验分享,以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集中式园区建设统筹城市固废处置,破解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是城市固废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营中面临的共性难点问题。一些无废城市试点通过探索建立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态园等,开展集中式园区建设,统筹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综合处理处置,便于将分散的防范风险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辅以高标准的处理设施建设,采取一系列先进技术、设计和具体措施,将产业园配套设施和居民生活融合,化邻避为邻利。该模式以徐州市、深圳市等为典型代表。 建设集中式循环经济产业园,将各类固废在处理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构建循环和共生关系,立足安全、集中、高效处置城市废弃物的功能区定位,围绕已建成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将新建的危险废物处理等污染较重的设施布局在中心,新建的大件及园林垃圾处理等污染较小的设施在周边;结合高压走廊布设景观绿化,外围建设科研教育基地,打造工业旅游、生态景观园区,从而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有效破解邻避效应。 (三)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深化固废协同处置 目前,我国固废处理处置产能整体不足,特定种类固废处理处置能力存在结构性缺口。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固废产生种类、总量与其处理处置能力不相符合,一些行政区的某些类别固废的处理处置能力有富余,某些类别又存在短缺。通过开展区域协同治理,有助于化解固废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能力的区域供需失衡和结构性短板问题,也有助于遏制固废跨区域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污染事件。 该模式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深圳市为典型代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危险废物高效管理体系,实现处置能力资源共享、就近处理、风险可控;深圳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构建建筑废弃物区域协同处置模式、医疗废物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模式,组织筹备深莞惠经济圈(3+2)生态环保合作,推进各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固废处置能力互补。 (四)智慧信息平台助推城市固废精细化管理 无废城市涉及的城市固废数量大、种类多、流向与底数不清且监管无序,这是当前各地城市固废管理中面临的普遍难题。通过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建立城市固废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对城市固废全周期、智能化、闭环式统筹管理,可有效助推城市固废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效率。该模式以徐州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市等为典型代表。徐州市通过多维逻辑拓扑运算技术、数据挖掘、3S(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二维码联单等技术打造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分别构建城市、产业、园区/企业层面的各类固废产生、收运、处置、贮存等各环节的监测数据,实现固废的全生命周期智慧化跟踪监管;同时,可有效解决整个固废链条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产废单位与用废单位的信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间交易撮合。 六、 我国无废城市的实践 (一)工业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是11+5试点城市和地区无废建设中的一个系统性、引领性的指标。在试点建设中,各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采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业技术绿色升级等措施,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同时,遵循从环境中来,到环境中去的理念,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废弃矿坑、沙坑生态修复材料,实现废弃砂矿矿坑的场地再利用,进一步拓宽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渠道,协同解决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生态环境修复的双重压力。在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作为生态修复材料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用于废弃砂坑、矿坑生态修复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在环境安全与生态修复之间寻求新的平衡与协调。 (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考虑通过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建设,推行农业绿色生产,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在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市农业废弃物主要包含秸秆、畜禽污染、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其中以秸秆和畜禽污染为主。徐州市以绿色生态循环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模式,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7%;在畜禽污染方面,在养殖大县大力推广秸秆粪便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技术,推动畜禽粪污能源化高值利用;在农膜使用方面,强化地膜市场准入,推动标准地膜使用全覆盖,并建立地膜回收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5%,地膜回收率达74%。 (三)生活领域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生活领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建筑垃圾等。生活垃圾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密切相关,例如,近年来,我国过度包装和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问题比较突出。基于城市特点和现有基础,建设以白色污染治理为重点,初步形成了以制度建设为引领,以源头减量为核心,以陆海统筹为手段,以公众参与为保障,以国际合作为引擎,促进白色污染综合治理的管理模式。在制度引领方面,成立了禁塑工作领导小组,高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