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基础模块)》第3章在音乐中聆听时代旋律

举报
资源描述
艺术基 础 模 块在音乐中聆听 时代旋律第三章01时代变迁中的中国旋律02目 录COMPANY时代变迁中的外国旋律第一节时代变迁中的中国旋律一、古乐遗响020103宫廷就已建立完备的礼乐制度。西周时期音乐出现的主要场景为大型祭祀,主要乐器为木质打击乐器。夏商时期乐府开始出现,当时主要的音乐形式是相和歌,最初主要是清唱,后来发展为演唱时有竹乐器相伴。秦汉时期乐府:秦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作乐府。相和歌:乐府歌曲名,名称大约取丝竹相和而歌之意,原是民间歌谣。音乐文化以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为重要标志,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音乐形式极为丰富。音乐文化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人人可以习之,人人可以唱之,音乐已经成为这个时期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载歌载舞为当时音乐的主要形式。04隋唐时期05宋、金、元时期06明清时期十面埋伏文曲:琵琶演奏从表现内容、手法特点及格调上,又可分为文曲和武曲。文曲以抒情写景为主,委婉、缠绵,多用左手揉弦和拉弦的技巧,代表作有塞上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武曲:以戏剧性的表现为主,激烈、壮观,多用右手扫拂和左手绞弦等技巧,代表作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国垓下决战时,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的故事。堪称我国古代民族器乐艺术中的璀璨瑰宝。该曲几乎运用了琵琶演奏的所有技法,无论在技艺、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力方面,都达到了古代琵琶武曲艺术的高峰,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战争前的准备阶段,音乐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紧张有序的备战过程,这部分包括五个段落;第二部分表现了战争实况,包括三个段落;第三部分表现了汉军胜利、楚军溃败和项王自刎的场景,包括五个段落。课堂互动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比较“鸡鸣山小战”与“九里山大战”两段音乐中节奏、力度和旋律的不同,然后借助打击乐器或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表现“小战”与“大战”的不同场景。二、学堂乐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广泛深入中国,新式学堂逐渐建立和兴起,专门为学堂唱歌课编配的歌曲学堂乐歌,应运而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音乐形式,它的出现对我国近现代学校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堂乐歌的特点 旧曲填词、博采众家。即通过对外国歌曲的曲调及中国传统曲调填上新词,产生大量不同于旧式歌曲的“新歌”。创作紧扣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人们抵抗外国列强的爱国情怀和反对封建统治的决心,而且提出了男女平等和对新文化的向往,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学生的生活及思想感情等。送别送别的曲调最早源于美国人约翰庞德奥德韦创作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见家和母亲),后日本作词家犬童球溪改编了曲调并填入了日文歌词,取名旅愁,李叔同留学日本时曾接触到这首歌曲。后来,李叔同在杭州任教期间创作了大量学堂乐歌,其中的送别便是他在旅愁的曲调上填入中文歌词创作而成的。课堂互动扫描二维码,欣赏歌曲旅愁,并说一说送别和旅愁在旋律、意境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旅愁歌词大意: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音乐不同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中,充满浓重爱国主义的抗日战歌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由于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促使这一时期的音乐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其所带来的震撼力、感染力和凝聚力都是空前的。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开始融入抗战内容,时代感强烈,音乐语言简练,主题鲜明,深刻反映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勇精神。三、抗日战歌嘉陵江上这首歌曲运用了西洋歌剧咏叹调与朗诵调的艺术特点,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同时又很好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声韵和节奏,从而使这首歌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歌曲,直至今日仍广为传唱,历久弥新。歌曲为带引子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段音乐情绪悲伤,速度较舒缓,抒情性较强。第二段音乐速度稍快,情绪上紧张而激愤,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歌曲给人一种慷慨激昂,充满着悲愤和力量的感觉。嘉陵江上由端木蕻(hong)良作词,贺绿汀作曲。这是一首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受知识分子喜爱的艺术歌曲之一。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对当时的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号召作用,曾激励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战场。咏叹调:又称“抒情调”,是在歌剧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声乐体裁,一般篇幅较大、音域宽、技巧性强,用于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朗诵调:又称“宣叙调”,是歌剧中人物对话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载体,着重叙事,不强调其音乐性,通常位于咏叹调之前,起到引导作用,为后面抒发角色内心情感的咏叹调做铺垫。大跳:旋律中相邻的两个音之间,三度音程以上的旋律进行称为跳进。其中,三度进行为小跳,四度及四度以上进行为大跳。级进:指相邻的两个音阶之间,按音阶的音级顺序做二度音程的上行或下行。课堂互动游击队之歌是贺绿汀的另一代表作品,这首歌曲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深受大家喜爱。请扫描二维码进行聆听,并结合歌曲的节奏,根据歌曲情绪的发展做出不同的动作。提示:抓住游击队员机智、勇敢、乐观的形象进行自主表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也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时期,崭新的时代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激励着音乐家们的创作。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文艺方针指导下,产生了一大批歌唱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新时代的朝气蓬勃和全国人民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四、复兴之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作为1956年上映的电影中的插曲而广为流传。时至今日,它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各类舞台艺术的保留曲目,并成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的人情不自禁吟唱的爱国歌曲,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歌词为分节歌形式,共三段词。三段歌词如同三幅美丽的图画,引人入胜。歌曲旋律是典型的主副歌二部曲式。主歌部分是舒缓优美的女声独唱,采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副歌部分是进行曲风格的多声部大合唱,主副歌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呼应关联,形成一体。五声音阶:在我国传统民族调式中,最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zhi)、羽,称五声音阶。主歌:歌曲中高潮之前的部分,是歌曲的主干。其作用是交代歌曲的故事背景,以便将旋律慢慢推上高潮。主歌曲调一般会用不同的歌词再重复一遍,以推动故事发展或深入描述情感。副歌:歌曲中的高潮部分。其作用是在节奏、曲调上与主歌形成对比。副歌一般与主歌歌词相同、曲调不同,是流行歌曲中最容易被记住和传唱的部分。进行曲:产生于军队的战斗生活,用以鼓舞斗志,激发战斗热情以及统一行进步伐,后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采用这种体裁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常用2拍子、4拍子,雄劲刚健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课堂互动请说说在歌曲我的祖国中,女声独唱与多声部大合唱这两部分的艺术对比,即音色、音量、力度、情绪等的反差。新潮音乐是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的产物,虽然方法论是来自西方,但在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境方面仍然保留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音乐创作者用先进的创作技巧,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一时期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种内外交融、中西合璧的音乐加快了中国音乐的前进步伐。五、新潮音乐敦煌慈悲颂为谭盾呕心沥血6年时间,实地采风15次,完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是一部“活起来”的千年敦煌壁画,以跨越文化时空的音乐语言,将一幅幅生动的敦煌壁画展现在人们眼前。敦煌慈悲颂片段敦煌慈悲颂分为“菩提树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和“彼岸”六幕,采用西方交响乐的技法,融合中西方乐器以及中国传统歌舞等多种形式来演绎,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该作品中,古代东方乐器与现代西方乐器齐鸣,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奚琴等古乐器还原现身,中国传统乐器钵、木鱼、引罄也穿插其中,传递出中西合璧的独特气质和恢宏之势。该作品唱词包含佛经和中国古典诗词,以中文和梵文写就,富含东方哲学和禅意之美,再加上西方交响乐团的演绎,不仅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展现出敦煌艺术在国际上的卓越的文化影响力。拓展 提高1以小组为单位,以“祖国,我为你歌唱”为主题,选择三首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歌曲进行串烧改编,并在课上演唱。有条件者,也可以“歌曲串烧+场景化情节”的MV形式呈现。拓展 提高2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欣赏音乐作品光明行思乡曲御风万里,查阅相关资料,对比三首歌曲的异同点,并填表。光明行思乡曲御风万里 拓展 提高音乐作品名称时代背景 演奏方式旋律特点音乐情感共同点光明行思乡曲御风万里第二节时代变迁中的外国旋律一、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原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风格盛行的时期被后人称为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则被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时期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约从1600年到1750年。巴洛克音乐风格表现为作品常采用多声部织体,节奏强烈、短促而充满律动,旋律活跃且常用颤音和其他装饰音技巧来修饰,结构上多用复调音乐、多旋律,同时注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有音乐家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织体:乐曲旋律、节奏、和声等的组合方式,即乐曲声部的组合方式,是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单声部织体是指仅有一个声部,多声部织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相结合。G弦上的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又名G弦之歌,是巴赫代表作品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属于无标题音乐。作品由小提琴演奏,旋律纯朴典雅、流畅而优美,有诗一般的意境,备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全曲结构为发展性的单二部曲式。整首乐曲旋律质朴,具有巴洛克时期的夜曲风格。无标题音乐:标题没有用文字说明乐曲主题内容,而只用曲式、体裁、调名、速度等名称来命名的一种器乐曲。这类音乐作品不用任何现实事物作为象征,注重体现音乐艺术本身的音响美和形式美,以唤起欣赏者对乐曲的情绪内容和形象内容的想象和联想,给欣赏者以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心感受。课堂互动分段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随音乐用手在空中画出每段的旋律线,了解乐曲的走向特点,并说说该乐曲的旋律、音色特点。二、古典主义音乐在西方音乐史发展进程中,通常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音乐称为古典主义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是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故也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严谨、优雅、简朴、庄严。创作技法上,古典主义音乐确立了近代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以及协奏曲、交响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这对之后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古典主义音乐在继承了巴洛克音乐的基础之上,更多地融入了人们的情感,这一时期的作品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高度统一。古典主义音乐最具代表的音乐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称为古典主义三杰。室内乐:最初是指在贵族的客厅里演奏的音乐,是和教堂音乐及剧场音乐相对而言的。近代的室内乐是指使用两种以上的乐器,而每种乐器占用同等地位的小型音乐演奏。协奏曲:又称“竞奏曲”,由独奏乐器与乐队竞相演奏。其特点是独奏部分音乐个性鲜明,独奏乐器演奏技巧性强、难度高。在音乐进行中,独奏乐器与乐队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乐队全奏时,独奏乐器停止。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这部交响曲由海顿作于1791年,当时英国伦敦有许多贵妇借助欣赏交响乐附庸风雅,却经常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于是在这部交响曲第二乐章庄严朴素的旋律中插入了乐队合奏爆发出的强烈和弦音和鼓声。力度对比的显著变化,好似雷声突然炸响,将睡着的贵妇们“惊吓”得丑态百出,因此这部交响曲又被称作惊愕交响曲。本书节选的正是这部交响曲中最著名的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