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板桥乡中学高二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板桥乡中学高二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1mol某烃能与2mol HCl完全加成,其产物最多能被8mol Cl2完全取代,则原烃可能为(  ) A.乙炔     B.环丁烯           C.1一丙炔      D.1,3一丁二烯 参考答案: D 略 2. 下列有机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 A.甲烷制一氯甲烷、苯制硝基苯           B.苯制溴苯、乙烯制乙醇 C.乙醇制乙醛、乙醇和乙酸制乙酸乙酯     D.苯制环己烷、乙酸乙酯水解 参考答案: A 3.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难溶于水的电解质一定是弱电解质 B.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C. 易溶于水的电解质一定是强电解质 D.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是不可逆的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A、物质的溶解度和是否为强弱电解质没有关系,所以不选A;B、溶液的导电能力和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强电解质能完全电离,弱电解质不分电离,但是没有说明二者的浓度关系,所以不能确定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就不能比较溶液的导电性,所以不选B;C、易溶于水的电解质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例如醋酸,易溶于水,但是弱电解质,所以不选C;D、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是不可逆的,所以选D。 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B.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硅是制造半导体的常用材料            D.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参考答案: B 略 5. 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可由香茅醛为原料合成.下列有关香茅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式是C10H18O B.至少有六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C.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D.能与H2或Br2发生加成反应 参考答案: B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A.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分子式; B.该分子中连接碳碳双键两端的碳原子能共面; C.醛能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 D.碳碳双键、醛基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碳碳双键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 【解答】解:A.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分子式为C10H18O,故A正确; B.该分子中连接碳碳双键两端的碳原子能共面,该分子中最多有4个C原子共面,故B错误; C.醛能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中含有醛基,所以能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故C正确; D.碳碳双键、醛基能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碳碳双键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醛基能被溴氧化,故D正确; 故选B. 6. 用丙醛(CH3CH2CHO)制取聚丙烯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类型为 ①取代反应  ②消去反应  ③加聚反应  ④氧化反应  ⑤还原反应 A.①②③      B.④②③        C.⑤②④       D.⑤②③ 参考答案: C 略 7. 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CO2和H2O的物质的量随着混合烃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对混合烃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可能有C2H2   ②一定有CH4   ③一定有C3H8   ④一定没有 C2H6   ⑤可能有C2H4.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B 解:由图可知两种气态烃的平均组成为C1.6H4,根据碳原子平均数可知,混合气体一定含有CH4,由氢原子平均数可知,另一气态烃中氢原子数目为4,碳原子数目大于1.6,一般不超过4,故一定没有C2H2、C3H8、C2H6,故选B. 8. 下列反应所得溶液中一定只含一种溶质的是(     ) A.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B.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C.向MgSO4、H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CaC2固体 参考答案: C 9. (双选)已知可逆反应X(g)+Y(g)?Z(g)(未配平).温度为T0时,在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发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所示.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分别为T1、T2时发生反应,Z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2v(X)=2v(Y)=v(Z) B.图a中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37.5% C.T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33.3 D.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参考答案: AC 考点: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版权所有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由图a可知,平衡时,X、Y、Z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分别为0.25mol/L、0.25mol/L、0.5mol/L,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故反应为X(g)+Y(g)?2Z(g);由图b可知,温度为T1先到达平衡,所以T1>T2,温度越高,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A、根据速率之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进行计算判断. B、由图a可知,Y的起始浓度为0.4mol/L,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5mol/L,Y的浓度变化为0.25mol/L.结合转化率定义计算. C、反应为X(g)+Y(g)?2Z(g)的平衡常数k=,由图a可知,平衡时,X、Y、Z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05mol/L、0.15mol/L、0.5mol/L,代入平衡常数k计算. D、由图b可知,温度为T1先到达平衡,所以T1>T2,温度越高,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据此判断. 解答:解:由图a可知,平衡时,X、Y、Z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分别为0.25mol/L、0.25mol/L、0.5mol/L,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故反应为X(g)+Y(g)?2Z(g);由图b可知,温度为T1先到达平衡,所以T1>T2,温度越高,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A、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为X(g)+Y(g)?2Z(g),速率之比等于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所以反应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2v(X)=2v(Y)=v(Z),故A正确; B、由图a可知,Y的起始浓度为0.4mol/L,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5mol/L,Y的浓度变化为0.25mol/L,所以Y的转化率为×100%=62.5%,故B错误; C、由图a可知,温度为T0达平衡时,X、Y、Z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05mol/L、0.15mol/L、0.5mol/L,反应为X(g)+Y(g)?2Z(g)的平衡常数k===33.3,故C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考查化学平衡图象问题、平衡有关计算、平衡常数、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等,难度中等,根据图象确定反应方程式与判断反应为吸热反应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把握图象中曲线的变化特点,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注意平衡图象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与定一议二原则.  10. 苯环结构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    ) ①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  ②苯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③苯能在一定条件下跟H2加成生成环己烷  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一种结构  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C 11. 以水为溶剂进行中和滴定的原理是:H3O++OH-=2H2O。已知液态SO2和纯水的导电性相近,因为液态SO2也会发生自离解:SO2(l)+SO2(l)SO32-+SO2+。若以液态SO2为溶剂,用SOCl2滴定Cs2SO3,则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该滴定反应可以表示为:SO32-+ SO2+=2SO2 B.在一定温度下,液态SO2中c(SO32-)与c(SO2+)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C.自离解的存在,说明SO2是离子化合物 D.可通过导电能力变化来判断是否到达滴定终点 参考答案: C 12. 下列关于蔗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蔗糖是最重要的二糖,它的式量是葡萄糖的二倍 B.纯净的蔗糖配成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微热,不发生银镜反应 C.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看不到有银镜     D.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颜色变黑,并有泡沫生成 参考答案: A 略 13. 分子式为C3H6Cl2的有机物,发生一氯取代反应后,可生成2种同分异构体,则原C3H6Cl2    应是(    ) A.1,2—二氯丙烷   B.1,1—二氯丙烷    C.1,3—二氯丙烷   D.2,2—二氯丙烷 参考答案: C 略 14.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氨水             B、盐酸             C、液氯              D、漂粉精 参考答案: C 略 15. 含Cd2+废水可通过如下反应转化为CdS,以消除镉对环境的污染:    Cd2+ (aq)+H2S(g)±CdS(s)+2H+ (aq) ΔH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