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节能降碳能效水平与负荷管控及电价政策挂钩工作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企业节能降碳能效水平与负荷管控及电价政策挂钩工作计划 一、 企业节能降碳能效水平与负荷管控及电价政策挂钩 能效水平低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的低效产能要纳入负荷管控企业名单。高耗能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交易电价不受煤电基准价上浮20%限制。 二、 节能降碳的技术 (一)新能源技术 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等产品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晶体硅电池组件效率屡创世界纪录,薄膜电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10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75%,光伏项目最低中标电价降至0.1476元/kWh。风能技术实现了从陆地到海上、集中式到分布式、关键部件到整机设计制造、风电场开发到运维的全面突破,10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主要装备实现了国产化,平均度电成本降至0.35元/kWh,与煤电基准价基本相当。核电技术已实现三代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研究、设计、建造、运行的一体化发展,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燃煤机组技术实现突破和应用,66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系统实现了宽负荷条件下发电煤耗<256g/kWh、发电效率≥48%,有力支撑了我国煤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功研制的5000型电动压力泵成套装备可使能耗降低20%、效率提升71%,实现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零排放。 (三)绿色建筑技术 研究开发不同气候区建筑节能高效供暖空调设备,形成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体系,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材料性能大幅提升,建立全球最大的绿色建筑实时在线运行性能数据库。建设完成532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能耗比现行标准约束值低30%;绿色施工示范实现固体废弃物减排70%,建设工期缩短50%。 (四)新能源汽车技术 在技术与政策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的转换。在关键部件领域,量产三元材料单体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9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以上,系统成本下降到0.8元/Wh左右,A级纯电动乘用车新欧洲驾驶周期(NEDC)工况百公里能耗11kWh,主流国产纯电动轿车NEDC工况续驶里程已超过400公里,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基于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氢能出行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成功研制100%国产、100%绿氢、100%零碳的氢燃料电池客车,可实现高强度、高寒、高海拔陡坡等特殊场景下的高效、安全运营。 (五)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经过多年研究,工业固废建工建材利用与安全处置、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与清洁焚烧、废旧器件拆解利用等技术取得突破,部分成果达到同领域国际先进水平,每吨垃圾发电量可达574千瓦时,废旧轮胎处置综合能耗降低20%,裂解炭黑可全部回收用于轮胎生产,废电路板高值元件实现100%自动拆解利用。 (六)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持续推进源汇评估分析、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BECCS)及空气捕集等负排放技术基础研究,深入开展低成本低能耗捕集、地质封存、风险监测等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十三五期间,二氧化碳捕集能耗降至2.4GJ/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氧化碳矿化利用、制备化学品和微藻固碳等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实现了万吨级技术示范,并建成年注气规模10万吨级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集成示范工程。 三、 节能降碳的背景 我国是各类产品设备的生产和使用大国。积极做好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意义重大,也是当前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第一,重点领域产品设备产销量大,推动更新改造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关机构测算,目前在我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领域,在用的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产品设备保有量已超过50亿台(套)。立足我国强大国内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推动实现生产、使用、更新、淘汰、回收利用产业链循环。第二,相关产品设备运行能耗高,节能降碳潜力巨大。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重点领域产品设备年运行能耗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约80%,一些在用产品设备的能效水平偏低,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亟需加强。以节能降碳为重要导向,加快产品设备更新改造,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第三,废旧产品设备资源蕴藏丰富,回收利用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显著。废旧产品设备中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是巨大的城市矿产。加强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有利于减少原生矿产资源开采。对废旧产品设备实施专业化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显著节能、节材并减少碳排放,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更大化。 四、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与全球领先的欧美各国及亚洲的日本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制约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质跃升。 (一)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 我国节能环保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仍有升级空间,产学研结合发展需要更加紧密,技术研发投入应根据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补足。目前,我国部分关键节能环保设备与零部件依然需要进口,自主研发、生产关键设备的能力仍需提升。 (二)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参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效用较弱。同时,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市场秩序仍不完善 目前,各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竞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节能环保产业落地生根、有序发展。同时,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治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相关设备运行低效。另外,市场监管不到位也是制约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掣肘之一。 (四)政策体制相对薄弱 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节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但其标准体系仍旧未能有效建立,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标准还未敲定。同时,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税收、人才补贴仍有待提高。 (五)服务体系不健全 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也应持续推进。同时,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较为缺失,制约了产业进一步落地。 五、 节能降碳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窗口期,也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日益加速的国内经济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 (一)绿色低碳引领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一方面,能源消费将保持低增速和低增量发展态势,储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将加速,解决能源并网、能源消纳等关键技术,为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将不断提高能源结构高频次和高标准调整步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二)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将更上一层楼,不断提升电气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等细分领域绿色制造的水平。同时,重点打造绿色园区样板,实现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加速绿色园区试点示范工作,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和能源梯级利用率。 (三)绿色制造融合多产业共同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新材料、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也迎来转型升级的时机。在我国新基建兴建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有望与新兴技术相融合,不断孕育更加智慧化、绿色低碳的新业态与新发展模式。 (四)产业集聚效应将不断增强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将向集聚发展进一步深化。部分中小企业在经历了企业初创的死亡谷后,在市场的认可与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下,将迎来爆发,成为行业龙头,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其进行周边产业布局,产业将呈现集聚发展态势。 (五)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将持续深化,在财税金融、产业集聚、人才补贴、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规划文件与行动计划,引领产业发展,同时促进产业生态不断形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 节能降碳主要目标 到2024年底,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低于基准值(限额值)的项目全部完成节能降碳改造,力争实现节能能力400万吨标准煤/年以上,能效水平达到标杆值(先进水平)的存量项目30%以上,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七、 节能降碳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发展现状 当前,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发展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世界各国和经济体纷纷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2019年,全球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1682亿美元,同比增长3.60%。从细分领域来看,水处理领域规模最大,达到6606.20亿美元,占比56.60%;固废处理和环境服务领域规模位列其后。三个领域规模合计超过1万亿美元,总占比为87.80%。 从区域分布来看,北美和欧洲凭借自身产业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优势,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持续占据全球节能环保产业领先地位。2019年,美国和欧洲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分别达到4386.90亿美元和3710.0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37.56%与31.77%。日本则是亚太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龙头。从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全球国际巨头纷纷通过战略并购应对新兴国家挑战。其中,并购、重组是国际节能环保巨头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但面对后继追赶的新兴国家,这也成为这些昔日巨头的无奈之举。例如,威立雅通过不断并购将业务范围拓展至水、固废、运输、能源服务等领域,已成为全球名列前茅的节能环保巨头;苏伊士联合加拿大养老基金公司,以32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GE水处理业务,以弥补苏伊士环境缺乏膜组件生产能力。 (二)我国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愈加显现,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十三五期间,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7.5万亿元,2015-2020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5%。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两带分布的格局,分别为辽宁至珠三角地区的沿海行业带与四川至长三角地区的沿江发展轴。其中,以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引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形成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后,实现了由引进模仿,逐步转向引进再开发与集成的突破,目前正在创新、突破与颠覆传统节能环保产业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未来产业将持续释放更多机会,产业发展不断升级。 八、 节能降碳指导思想 统筹经济发展和安全降碳,以提升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为核心,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工程为抓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政策标准体系,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报告制度,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作出贡献。 九、 节能降碳的困难 系统性,动态性是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基本特征,并贯穿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从目前情况来看,节能降碳重点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压力最大、存在难点最多,主要表现在能源利用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数字化能力、技术革新能力等方面仍然比较低,并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发展和转型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瓶颈。 以钢铁行业为例,尤其是中小钢铁企业能源产生、使用效率不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数字化水平低导致能源平衡调度手段单一,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尚未形成完善、科学、闭环的能源管理体系。此外,能源生产调度管理条块分割,容易造成能源以及能调与总调之间信息沟通不到位、职责落实不到位,影响调度指挥的及时性、准确性及调控能力。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节能减排能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水平,培养和引进一批研发技术骨干,加大钢铁企业生产工艺改造更新,加快引进先进环保设备,革新生产和管理模式,提高综合能源管理效率。同时,国家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